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洛陽橋在洛陽?恭喜你,答錯了:盤點我國古代的「四大名橋」

洛陽橋在洛陽?恭喜你,答錯了:盤點我國古代的「四大名橋」

一、趙州橋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曾經入選語文課本而被廣泛知曉,坐落在河北省趙縣洨河上,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建於隋朝年間公元595年~605年,由著名匠師李春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敞肩石拱橋。被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選定為第12個「國際歷史土木工程里程碑」。

趙州橋屹立1400年不倒,建橋時力學計算精確,加固方法妥當,造型優美,工藝在當時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座古橋在各方面仍然具有很多值得後人學習的地方。事實上,作為空腹式拱橋的鼻祖,中國50年代開始修建的石拱橋,凡跨徑超過30米的,為了降低橋樑自重,都採用了類似趙州橋的空腹式拱。如果沒有趙州橋,這樣的空腹式拱橋會不會出現呢?大概遲早也會。事實上,法國人18世紀也同樣建造了空腹式拱橋,技術上獨立發展,和趙州橋沒有太大關係。但是,趙州橋的修建,無疑是中國橋樑工程史的一大突破。作為橋樑技術累積的活體樣本,自有它的可敬之處。

二、盧溝橋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丰台區永定河上,北京西南約15公里處。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

盧溝橋為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橋身中央微微突起,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兩側有望柱,柱間各嵌石欄板。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為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為「馬可波羅橋」。

三、廣濟橋

潮州廣濟橋俗稱湘子橋,位於潮州市東門外,在韓江之上,古為溝通韓江兩岸的重要橋樑。為古代閩粵交通要道,為中國第一座啟閉式浮橋。該橋始建於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廣濟橋集梁橋、浮橋、拱橋於一體,是我國古橋的孤例,以其「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與趙州橋、洛陽橋、盧溝橋並稱中國四大古橋。被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譽為「世界上最早的啟閉式橋樑」。

四、洛陽橋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是古代中國橋樑建築的傑作之一,位於洛陽口。但洛陽橋不再洛陽而在泉州。北宋時期建立的一座跨江接海的大橋,在泉州的洛江區和惠安縣境內。它是當時廣東、福建進京城的必經之路。

泉州的這個橋為何取名洛陽橋呢?據有關資料記載,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帶居住著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於社會動蕩不安,時有戰爭爆發,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遷,遷到泉州及閩南一帶的多數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帶的人士,泉州乃至整個閩南地區所用的語系稱為河洛語,也就是現在所說的閩南語,這些中原人士,他們帶來了中原先進、發達的農業技術和經驗,引導當地人們開墾、發展,他們來到了泉州,看到這裡的山川地勢很像古都洛陽,就把這個地方也取名為洛陽,此橋也因此而命名。小小的一座洛陽橋就是中華兩千年南遷史的見證,就是我民族寧死不屈,百折不撓與侵略者的鬥爭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文與小說 的精彩文章:

都說白居易的樂府詩寫的最好,但我卻推這首五言絕句為白詩第一

TAG:詩文與小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