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王思軾與王家祠

王思軾與王家祠

文:胡玉春 攝影:黃貽輝 黃家騰

我喜歡重覓古人詩文的遺迹,清代興國翰林王思軾就曾引導我多次尋訪古迹。讀過他的詩文後,總是情不自禁地去找他詩中描繪的勝景。

王思軾字眉長,號小坡,是個4歲入學,16歲中秀才,21歲中進士即選為翰林院庶吉士的神童。他曾長期擔任朝廷的侍讀學士,就是給皇帝老兒上課的官兒,學問自然很了得。可惜古代教書不發財,王思軾把書教到了皇帝,告老還鄉時,也不過帶回一船舊書而已。幸而皇帝下詔,令地方官為他在澄塘村造了一座「宗伯學士坊」,可惜毀於破四舊,現在澄塘王氏家廟旁已經重建該坊。

八十年代的澄塘村黃家祠(黃家騰攝)

興國縣澄塘王氏家廟,又名追遠堂、懷德堂,是興國縣首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祠始建於明朝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至今已有五百三十多年歷史。王氏家廟系磚木結構,硬山屋頂,大門是斗拱堆積五層門樓,屋基為紅條石砌,大門是雍正皇帝賜額「王氏家廟」,大門外的紅石門柱上鐫楹聯曰:

槐蔭綿世澤堂標畫錦大夫家

坊長重儒宗池漾文闌學士里

聯中「槐蔭綿世澤」,表明澄塘王氏源於山西太原的三槐堂。中國王氏為百家姓排名第二的巨族,王氏按堂號分為三槐王、烏衣王、馬蕃王、閩南王等四大支系,其中三槐堂人數最多。三槐之名,起源於北宋,王氏祖先王祜,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反,宋太祖派王祜前去「便宜行事」,暗示其平叛後可任宰相。王祜前去暗訪發現,符彥卿並未謀反,遂秉公處置,並諫宋太祖不宜誅殺功臣。宋太祖將其外放襄州,王祜失去升任宰相的機會。臨行前,王祜在自家庭院種下三棵槐樹,並祝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其兒子王旦果然做了宰相,並以「三槐」為堂號,警示子孫為人處事必須公正。

聯中的「堂標畫錦」也是一個典故。相傳歐陽修的朋友韓琦築了一座別墅,取名「畫錦堂」,派人向歐陽修索文,歐陽修揮毫作《畫錦堂記》一文交來人帶回。晚上,歐陽修忽然覺得文中「仕官至將相,錦衣歸故鄉」不妥,於是在句中加了二個「而」字,連夜派人快馬追回稿子修改。聯中用這個典故是警示後代著文謹慎。聯中「坊長重儒宗」和「池漾文闌」,均指清代禮部侍郎王思軾,澄塘人,字眉長,人稱儒宗。他曾任太子太傅、經筵日講,先後為皇太子和皇帝講學,故稱「池漾文闌」。池為泮池,過去孔廟門前設泮池,建文闌閣,王氏家廟是雍正皇帝恩准仿孔廟格局而建,故設有泮池和文闌閣。

王氏家廟內廳三進,共十三對紅石柱,均有歷代名人題詠。其中著名的有王思軾自題楹聯:「臨事無疑知道力讀書有味識真詮」。原江西省民國首任省長謝遠涵題楹聯:「澄清報國荷天寵懷德傳家沐聖恩」等聯最為有名。

據古縣誌介紹,王思軾著有《大雅堂集》傳世,可惜我打聽過不少澄塘王氏後人,皆不可得,只好從《瀲水志林》、《興國同治縣誌》附錄他的詩文中窺其神韻。王思軾曾寫興國風景詩十八首,象「山行不厭遠,舍宅入幽谷」(方竹徑詩)、「山川無盡藏,靈源不擇地」(珍珠泉詩)、「百折始一回,崖盡路方見」(仙女潭詩)、「層岩暗谷風騷騷,上有劍氣干雲霄」(文丞相寶劍歌)等等,這些名句引發我對興國山川的無限嚮往,百游不厭。

宗伯學士( 圖源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在興國 的精彩文章:

TAG:家在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