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星雲大師:要給,你就及時地給,不留後悔

星雲大師:要給,你就及時地給,不留後悔

「給」,也就是布施,永遠比「拿」更讓人快樂。

而及時地「給」,才更能體現出「給」的意義。

本文節選自東方出版社《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

文丨星雲大師

1

布施就是「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

給人一句好話,給人一個微笑,給人一份心意,給人一點服務;

善的「給」予,可以美化人生,凈化社會,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所謂「應時行施」,也就是在恰當的時候做布施。

在人家不需要的時候,你給他萬萬千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

反之,人家需要的時候,你怎麼也不給,那可真是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

所以,及時給人一點幫助,雪中送炭,才是布施的真義。

2

在我的理想,「各取所需」是人間最美好的境界。

佛光山開山初期,我就是這樣奉行的。

當初有二十個人跟隨我出家,每個月發零用金時,個人要用多少錢,都是任由他們各自取用,不固定金額多少。

因為有的人自己就有幾千、幾萬元,這一百塊錢給他,他根本就不需要;

而對沒有錢的人來說,做一件長衫要花一百五十元,買一雙鞋要花一百二十元,你給他一百塊錢還是不夠用;

這麼做也就不是真正的平等了。

所以,平等是什麼?

應各人所需,給予適當需用。

當初我是怎麼個做法呢?

那時我拿出二萬塊錢擺放在一道牆的背後,讓這二十個人各自去取所要花用的錢;

當然,我不在現場看大家拿,你想要得到一百元的,就拿一百元;

想要得到五百元的,就拿五百元;

想要一千元的,就拿一千元。

但是後來有人說這個方法行不通、不公平。

原來有的人去取錢時,覺得反正沒有人知道拿了多少錢,師父也沒看到,就把兩萬塊錢統統都放到自己的腰包里了。

由此也就可以知道,菩薩道的修行還要有道德觀作為輔助。

3

佛教中,「應時行施」最好的例子就是佛陀的弟子大迦葉。

身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經常出入王舍城布施福祉。

特別是他托缽的時候,總是遠避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

在大迦葉認為,貧苦之人由於經濟困難,雖然聽聞正法都很歡喜,卻無法得到行布施的福報,也就更應該給予布施的因緣。

在王舍城中,有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

白天,從東街流浪到西街;

晚上,則隨意睡卧在小巷角落。

有時,富家的傭人會將不要的洗米水倒給老婆婆,飢餓的老婆婆則以破瓦片盛裝。

大迦葉知道老婆婆的處境之後,有一天特別前往拜訪。

尊者來到時,老婆婆挺起病身,一看是位莊嚴的乞食比丘,心想:

難道比丘比自己還窮嗎?怎麼會來向她乞求供養?

所以就向大迦葉尊者請問:

「在這國中,沒有比我再貧窮苦惱的人了,難道世間上已經沒有一個仁慈的人願意供養沙門了嗎?

你來找我乞食是沒用的,我還得靠別人救濟我呢!」

大迦葉回答:「今天我就是為了救濟你的貧窮,才特地來向你乞食的。

我若用物質幫助你,雖可以免你一時之苦,但卻會更增加你的貧窮。

不如你隨意把身邊的一點東西布施給我,以此功德,來世你一定可以生在富豪人家或生到天上。」

老婆婆被尊者的說教和慈悲感動,但一時卻找不到一樣東西可以布施,忍不住就傷心哭泣起來。

大迦葉說:「老婆婆!有意布施的人,即非窮人;

知道慚愧的人,也就是穿著法衣的人。

你既擁有這兩種稀世之寶,也就不是貧窮的人了。

看那些在世上佔有金銀財寶的人,不知道布施,不懂得慚愧,才是極愚痴、極貧窮的人。」

老婆婆聽後,歡喜無比,忘記自己污穢的身體,便將瓦片里剩下的骯髒米水,捧給了大迦葉尊者。

尊者恭恭敬敬地把它接受下來,並且立即就把米汁給喝了。

不多久,老婆婆離開人世,由於布施供養米汁的功德,往生忉利天宮,做了美麗的天女。

有一次她念起前生的福業,想起大迦葉尊者的恩惠,便降下人間,將天華散在尊者的身上。

4

曾經,我訓斥某個徒弟後,他心裡很難過,就傷心哭泣起來。

這時,另一個徒弟卻跑來跟我談話,還有說有笑。

於是我就訓斥他說:「某某正在傷心,你為什麼不去安慰他,跟他講講話,給他鼓勵呀?」

他說:「師父!您沒有叫我去啊!」

所謂「應時行施」,這個「應時」很重要。

見人受到責備,應及時主動前往安慰、鼓勵;

對方心裡難過痛苦,而你卻顧著自己談笑風生,就不恰當了。

所以,吾人應學習大迦葉尊者,「應時」安慰人、鼓勵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把握住最好的一刻。

有一個人,一個月後要在家中請客。

由於宴客當天需要大量的牛奶,他想應該事先做好準備,才不會到時候手忙腳亂。

於是異想天開地認為應該先把牛奶存在牛腹里,等到宴客的日子到了再一起取用,這樣不但省事,客人也可以喝到新鮮的牛奶。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把母牛及小牛分開,也不再天天擠牛奶。

一個月後,宴客的時間終於到了,他把牛從牛棚里牽出來。

然而正當他要擠牛奶時,卻無論如何使力,一滴奶水也取不著,讓客人當場大笑不已。

5

佛教講「照顧當下」,所以,發心、實踐要及時。

所謂「人生三間」,對於時間的控制、空間的安排、人我之間的處理,都要恰如其分。

雲居禪師曾說「十後悔」:

「逢師不學去後悔,遇賢不交別後悔,

事親不孝喪後悔,對主不忠退後悔,見義不為過後悔,

見危不救陷後悔,有財不施失後悔,愛國不貞亡後悔,

因果不信報後悔,佛道不修死後悔。」

所以,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懂得掌握機緣,適時而行,才不致後悔莫及。

解構十種幸福之道,歡喜心過生活

本文節選自《十種幸福之道》

星雲大師丨著

東方出版社丨出版

星雲大師丨著

東方出版社丨出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活法 的精彩文章:

張文澤:如何創造出高價值的產品?

TAG:活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