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鬧市中藏著的一份「安靜」,質樸芳香

鬧市中藏著的一份「安靜」,質樸芳香

坊街,一段光陰的故事

歷史記憶

老坊巷的性感,老坊巷的滄桑,老坊巷的吵鬧,都是城市一筆濃重的背景色。如果說鼓樓是一部書,那麼一條老坊巷則是這部書里的一章,老坊巷裡的歷史遺迹就是這一章里濃重的一筆。他們藏在鬧市裡,悠遠而又深邃,靜靜訴說著自己的故事。

老坊巷的暖

老坊巷的暖在細處,臨了街的窗戶便流露出風情,窗內或許是一面雕工細緻的木質梳妝台,窗外竹製晾衣桿上一件素色的襯衫。

老坊巷的暖,就是煙火人氣的感動,這感動不是雲水激蕩,它是瑣瑣細細且明媚的溫暖,是最為日常的情景。

(點擊滑動)

在鼓東路的這些坊巷

你知道嗎?

鼓東路,古稱新街

其中最著名的兩條街為「按司前街」和「開元寺街」

1

按司前街

按司前街唐代名「安定坊」,宋改「依仁坊」,因清代管理全省刑事民事案件的按察使司衙門設此而稱。

從宋代開始,這個地方一直是重要的政府機構所在地。宋,「福州試院」設此,元,改「福州路總管府」,明初成了「福州衛」衙門,不久,又改為「福建都指揮使司」署,簡稱都司,與布司(布政使司),按司(按察使司)稱明代「三司」。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都司」的機構被撤銷,這裡闢為按察使司衙門。民國時為福建高等法院,人們還是習慣稱之為「按司前」。

2

開元寺街

開元寺街,因佛教聖地、蕭梁古剎「開元寺」而得名。開元寺居芝山、靈山之間。芝山,俗稱「芝澗」(這裡的「澗」指河流),水通開元寺剃刀橋,匯入湯水關。靈山,今稱龍山。據《福州地方志》載:福州民諺有「三山現,三山藏,三山看不見」,龍山據說是「三山看不見」之一。

福州名剎開元寺歷史悠久,始建於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初名靈山寺,唐改龍興寺。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改今名。現存開元寺為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唐武宗會昌間(841-846年),朝廷決定廢天下寺廟,每州只允許一個佛寺存在。開元寺因用唐明皇年號為寺名,成為福州唯一被保留下來的佛寺,五代閩國時,福州佛教才得以興盛。據說,當時福州人口僅有一二十萬,剃度為僧者竟達三萬餘眾,因此有「路上行人半是僧」之說。開元寺東側為經院巷(俗稱「金錢巷」),相傳為宋時開元寺刻經作坊。著名的佛經《毗盧大藏》就是在這裡刻成。

3

井樓門

經院巷連接井樓門,明洪武四年(1371年),駙馬都尉王恭主持修建福州城牆,用石壘砌,稱明府城,共辟七個城門,上建城樓,外設「瓮城」。井樓門是其中之一,因地近唐代「七穿井」(今稱七星井)而名。

4

五顯巷

鼓東路南側,西起五顯巷(舊時里社「五顯境」),周邊的幾條巷道把一片民居串在一起,五顯巷可通達東牙巷(五代時,官廨所,大東衙)、蓖梳巷(舊時製作蓖梳的地方)、廟巷(古有「萬歲寺」,又名「萬歲巷」,今稱「妙巷」),與玄壇河沿接通(今賢南路,古有「玄壇廟」)。

五顯巷往東有一條小巷叫「射圃里」(又稱破私里)。民國初,這裡與開元寺旁的經院巷、八角樓附近的化民營,出現了幾家「半開門」(舊時三等妓院)。過去老年人常告誡青年人,不要到那個地方去,以免貽誤前程。

「小樓一夜聽風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坊巷幽幽,情也悠悠,昨天的意境已漸漸地遠去。

在當今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都市裡,人們總是步履匆匆,忙忙碌碌,倘若能抽空漫步於寧靜、淡雅的坊巷裡,倒也可放鬆身心,陶冶情操。

(點擊滑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鼓樓旅遊 的精彩文章:

TAG:鼓樓旅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