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再談一下張海書法,力度絕對可以,但柔性不足,敗筆也很多

再談一下張海書法,力度絕對可以,但柔性不足,敗筆也很多

在張海先生書法展覽史上,杭州的一次,其規模、聲勢是空前的,口號是「創造力的實現」,標語是「手把紅旗旗不濕」。

在千呼萬喚經典、大家的當今書壇,期盼領頭羊的出現,有一個開路先鋒,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但是藝術畢竟是藝術,它有自身的規律,特別是書法,它是最具中國特色的藝術,它以最少的元素,構成了最富饒的精神家園。它有深厚的傳統之根,有淵源的民族之魂,要把住這面「紅旗」,使「創造力」得以「實現」,這絕不是一件說做就能做成的事。

張海先生幾十年的辛勤耕耘,練就了一副錚錚鐵骨,這在書法線條的力度上不可小視。但是作為經典書法,這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來看一幅報上多次刊發的隸書條幅《誰將》(見圖)。線條在這裡已經被濃縮到極致:圓點如彈丸,如「將」、「等」、「閑」、「朱」、「未」、「費」、「小」等;直線如鋼筋,如「默」、「跋」、「閑」、「栽」等;曲線如銀鉤,如「將」、「等」、「前」、「物」、「堤」等。

總體的感覺是力度、剛性有餘,波勢、柔性不足。在這裡,我們看不到點的千姿百態,看不到線條的流動和變化,由於缺少波勢,韻味沒有了,意態消失了,看到的只是點、線的機械組合。但是孟會祥卻作出了這樣的評價:「就點畫形態而論,張海隸書幾乎刪盡蠶頭燕尾,而大量加入行草書甚至魏碑楷書成分;就運筆過程而論,張海隸書絕無矯揉而一任縱恣,大書深刻,力透紙背;就氣象境界而論,張海隸書蠲除隸書裝飾意味,而張揚隸書的天真爛漫,觀之如山呼海嘯,令人熱血沸騰。」

這一段評價中,只有「力透紙背」是公允的,其他的與其說是優點,不如說是缺陷。「刪盡蠶頭燕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把握了「蠶頭燕尾」的運筆方法,(即一波三折),而最終「刪盡蠶頭燕尾」,如:晉書;另一種是把握了篆書的運筆方法,而進入隸書時,卻「刪盡蠶頭燕尾」,直接以篆書的筆意書寫行、楷、草。同樣是「刪盡蠶頭燕尾」,其效果大相徑庭,前者剛柔相濟,韻味十足;而後者有剛無柔,崛強無潤。

書法要達到一定的高度,魏晉時期的書法(以「二王」為代表)是無法跳過的,因為這個時期的書法標誌著中國書法的成熟。漢碑「蠶頭燕尾」(一波三折)的出現使線條從單一的均衡發展到提按頓挫的節奏變化,是古代文字向近代文字發展的最重要的標誌,是魏晉書法「刪盡蠶頭燕尾」,而又有一波三折的基礎,晉韻恰恰是這樣產生的。

說張海書法有「魏碑楷書成分」,但我們看到的卻是漢碑成分,而不是魏碑成分,因為中鋒、圓筆明顯多於側鋒、方筆,這是漢碑的特點,而不是魏碑的特點。魏碑是經過晉韻的洗禮而產生的有別於晉楷的另一種楷體,自此以後中國書法就形成了碑、帖兩大流派,並相互融合,又產生了諸多其他派別。

張海書法缺少的正是晉韻風範,與宋意更是相去甚遠。如果不加入過多的個人情感色彩,所謂的「張揚隸書的天真爛漫,觀之如山呼海嘯,令人熱血沸騰」是萬萬感受不到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品評 的精彩文章:

對聯書法為啥越來越沒個性?一些以丑為美的極品書法總是登堂入室

TAG:書畫品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