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李鴻章唱國歌到底是真是假?

李鴻章唱國歌到底是真是假?

文|陳事美

國歌是以音樂的形式表現一個國家與民族的精神,是國家形象的一種代表。都知道清朝時中國就已經有了國歌,但至今有些歷史傳說不知真假,如李鴻章在國外出訪時,多次在不同場合演唱大清國歌。這些故事似乎給人一種非常悲壯的感覺,風燭殘年的李鴻章竭力為暮氣沉沉的大清國挽回著尊嚴。此情此景,是何等的令人動容。那麼,李鴻章唱大清國歌是真的嗎?

關於李鴻章唱國歌的各種傳說至少有三次。一次是在沙俄,尼古拉二世加冕禮上。這個傳說來自德國人克虜伯的一篇日記。據說,1896年5月,克虜伯隨父親也參加了這個加冕禮。在加冕儀式上,每個國家的代表都要出面演奏自己國家的國歌。唯獨到中國時,出現了尷尬。「清國沒有國歌!」,現場很多國家的代表議論紛紛。此時,坐在輪椅上的李鴻章站起來,用沙啞的嗓子唱了一首家鄉的廬劇代替國歌。

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比較高。一是緣於2001年廈門湖裡山炮台主任胡漢輝的查閱資料時的發現。二是當時確實沒有真正的國歌。三是關於李鴻章出訪外國唱國歌的故事早有流傳。但唯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在如此重要的場合,活動流程一般都要事先溝通好的,也就是說國歌這事,李鴻章肯定是提前知道的,怎麼會出現如此尷尬的場面,讓李鴻章措手不及呢?

李鴻章訪問歐洲

不過,日記的最後一個細節又讓人產生了懷疑。克虜伯當時不知道李鴻章唱的是什麼曲子,她的父親卻告訴她,這首曲子來自李鴻章的家鄉,屬於地方戲劇,是廬劇。網上相關資料中沒有提供日記的原文,我們不知道具體真實細節,但相關文章作者已經如實寫出了原意。看到這個細節,第一感覺就是不靠譜,一個德國人怎麼知道這個曲子是李鴻章家鄉的廬劇,似乎有些太扯了。一個德國人能達到知道廬劇的程度,這簡直不可想像。估計外國人能知道李鴻章是合肥人就已經很不錯了。但這個細節的真實與否似乎也並不影響李鴻章當場以廬劇代國歌救場的可信度。

還有一個關於李鴻章唱國歌的故事。同樣是在李鴻章出訪期間,這次是在美國。1896年的8月,李鴻章抵達美國。據說在歡迎晚宴上,美國總統克利夫蘭先演唱了自己的國歌《星條旗永不落》。 有了俄國的經歷,李鴻章顯得比較從容,而且這次還改了歌詞,將唐朝詩人王建的一首詩配上廬劇的調子唱了出來。這首詩是這樣的,「金殿當頭紫閣重,仙人掌上玉芙蓉。太平天子朝天日,五色雲車駕六龍。」詩詞描寫氣勢恢弘,李鴻章認為很能代表大清國的國魂。就這樣,人們將這首臨時的國歌稱為「李中堂樂」。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而且這首臨時國歌不止一次使用。雖然未經清政府正式批准,但基本已經形同默認的國歌。奇怪的是,這樣一首在國外重大場合多次使用的國歌,相關歌譜竟然沒有流傳下來,可以說是沒有一點痕迹,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還有一則李鴻章唱國歌的故事,也同樣很有意思。1896年的初夏,法國巴黎召開萬國運動會。各國入場時,都要演奏國歌。結果,大清國只升了黃龍旗,但沒有國歌。李鴻章挺身而出,以滄桑的聲音臨時唱起了中國傳統民歌,有說是《黃梅小調》,也有說是《茉莉花》。不管是啥調,總歸是唱了,而且讓外國人肅然起敬。

對比李鴻章三次唱國歌的故事,感覺這個最假。一是時間不對,李鴻章到達法國的時間是1896年的7月13日,怎麼可能參加初夏舉行的運動會呢?二是如此重要的運動會,演奏國歌這個流程一定是早就確認好的,怎麼會沒有準備呢?三是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的最高級別官員,怎麼可能一個人去唱國歌呢?四是那麼巨大、那麼空曠的運動場,李鴻章一個老人唱出的聲音能有多大?最重要的是,當時的大清國是有國歌的,外國也是知道的。這個國歌就是曾國藩兒子曾紀澤駐歐洲時創作的《普天樂》與《華祝歌》。

比如曾紀澤創作的《普天樂》,在1881年時,英國的《音樂時報》就曾有過報道。當時的歌詞是這樣的,「一統舊江山,亞細亞文明古國四千年!最可嘆:猶太、印度與波蘭,亡國恨,談之心寒!」1884年,在倫敦舉行的國際衛生博覽會上,官方的出版物上還標明了《華祝歌》為中國的國歌。《華祝歌》的第一句歌詞是這樣的,「聖天子,奄有神州,聲威震五洲……」

由於清政府並不重視國歌,曾紀澤的國歌同樣也沒有得到清政府的批准。即便如此,曾紀澤的國歌還是得到了國際的普遍認可,其知名度遠高於李鴻章的「李中堂樂」。

這就很奇怪了。明明在李鴻章出訪前的很多年,國際社會就已經知道中國有國歌,為何李鴻章卻不知道,還要自己哼唱民族小調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清陳事美 的精彩文章:

晚清的百姓到底有多奢靡?貧窮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TAG:晚清陳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