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教你五行養生

黃帝內經教你五行養生

《黃帝內經》教你五行養生

羅婧婷

【編者按】:本期特邀羅婧婷女士為我們講解《黃帝內經》。《淮南子》認為,冠以「黃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內經》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之首。《內經》的上古天真論講述了三個長壽秘訣: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這是內因。外因則是: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四種修為

上古真人

上古時代有「真人」。掌握了天地陰陽變化的規律,能夠調節呼吸,吸收精純的清氣,超然獨處,令精神守持於內,鍛煉身體,使筋骨肌肉與整個身體達到高度的協調,所以他的壽命與天地相當,而沒有終了的時候,這是他修道養生的結果。

中古至人

中古時代有「至人」,道德淳厚,而能全面掌握養生之道,和調節器於陰陽四時的變化,避開世俗社會生活的紛擾,積蓄精氣,集中精神,使其遠馳廣闊的天地自然之中,其所見所聞,能夠廣達八方荒遠之外,這是他延年長壽和強健身體的方法,這種人也屬於真人一類。

(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遊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於真人。)

下古聖人

其次有稱為「聖人」,能夠安處於天地自然的正常環境之中,順從八風的活動規律,嗜欲同世俗社會相應,沒有惱怒怨恨之情,行為不離開世俗的一般準則,穿著普通紋彩的衣服,舉動也沒有炫耀於世俗的地方,在外,不使形體被事物所勞,在內,不使用權思想有過重負擔,以恬靜、愉快為本務,以悠然自得為滿足,所以他的形體毫不衰老,精神也不耗散,壽命就可達到百歲左右。(其次有聖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適嗜欲於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於世,被服章,舉不欲觀於俗,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數。)

如今賢人

其次有稱「賢人」,能夠依據天地的變化,日月的升降,星辰的位置,以順從陰陽的消長和適應四時的變遷,追隨上古真人而合於養生之道,這樣的人也可幸福長壽,但有終盡的時候。(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日本早稻田大學收藏的黃帝內經)

五行如何用?

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可是是人就難免生病。《難經》中講,五臟各有剛柔邪。五行金木水火土,分別對應肺肝腎心脾各臟。以心為例。若心臟本身生病,為正邪。肝木生心火,肝臟問題導致心有問題,稱虛邪。火生土,脾土有問題,反過來影響心臟產生問題,稱實邪。火克金。若金肺問題反過來影響心火產生問題,稱微邪。水克火,水用於控制火的強弱。若水有問題導致心火有問題,稱為賊邪。若源頭為實邪,脾病導致心病,實則瀉其子。若源頭為虛邪,虛則補其母。

虛補其母、實瀉其子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人體的五臟有相生相剋的關係。每一臟都有「生我」和「我生」,「克我」和「我克」四個方面的關係。以木(肝)為例,「生我」者水(其母),「我生」者火(其心);「克我 」者金(肺),「我克」者土(脾)。

「虛補其母、實瀉其子」是在此基礎上所積累的一種治療方法。例如:水生木(腎生肝),腎是母,肝是子,如果出現肝(木)虛弱證,不直接補肝(木),而補生肝的腎。實者瀉其子用於治療母子關係的實證。例如:木生火(肝生心),肝(木)是母,心(火)是子。如果出現肝實證,不直接瀉肝,而瀉肝木所生的心火。

實則瀉其子是指某臟之病因子實引起時,除直接瀉該臟外,瀉其子臟也是重要的治法。如肝火偏盛,影響腎的封藏功能,而致遺精夢泄,在治療上就應清瀉肝火之實,使肝火得平,則腎的封藏功能也就恢復,遺精夢泄可隨之而愈。

實則瀉其子,也是根據五行相生的規律確定的治療法則。即一髒的實證,不僅要瀉除本髒的實邪,還要瀉其子臟之邪。以達到瀉除母臟實邪的目的。比如,肝火熾盛,既要瀉肝(木。母)火,又要同時瀉心(火。子)火。母子同瀉以達到瀉實的目的。並不是只要瀉心火就可以的。

虛則補其母是指當某臟虛衰時,除直接補益該臟外,應注意補益其母臟,使母能生子,該髒得到儘快的恢復。如肺氣不足,經常感冒、汗出、咳嗽等,除直接補肺外,重視補脾,使土能生金,則肺虛能儘快得到康復。

虛則補其母,是根據五行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法則。它的要點是,一臟虛弱,不僅要補益本臟,還要補益其母臟。比如:腎虛,不僅要補腎(水),還要補益肺(金)。這種滋養肺腎的方法叫:金水相生法。 那種認為腎虛只補其母(肺)的認識是錯誤的。和金水相生法相同的母子同補的治療方法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

根據相生規律來確定治則治法,多用於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盜母氣)等病證。當然,不可每個病都用這個。而且,那是有條件的,腎陰虛的話你可以補氣生水,腎陽虛的話根本不適用。另外,根據五行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法則還有,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培土利水法(健脾利水)。佐金平木法(鎮肝息風湯玄參,天冬的應用)。瀉南補北法(瀉火補水)。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

「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以肝舉例。若肝為實症,如何使其虛呢?肝為木。水生木,補腎水。腎水大了,水克火,心火就弱。火小了,人體自救本能,要多加木材補火源。肝中的木就丟到了心火上去燃燒。這樣,肝木就變虛了。複雜的東方智慧。

五臟與五行對應只是原則,其實每個臟腑本身也有陰陽水火的問題。腎不是只有腎水,腎還有腎火。腎水旺,則生肝木,肝木旺,則生心火。腎火旺,則生脾土,脾土旺則生肺金。故腎中水火充盛,精氣充足,則百病不生。反之,若腎中精氣虧虛,五臟化生無源,必然隨之而衰。不同意治陰虛但從腎水不足人手的觀點。前人治陰虛者,統之以腎水,六味丸、百補丸之類,不離知、柏者是」。這種認識,往往用藥苦寒滋膩太過,反有損害中州脾胃之弊,為此,提出「專補腎水者,不如補肺,以滋其源」。意在通過補肺以達到金水相生的目的,並非置腎臟於不顧。

情志不過度

五種情志不可過度。《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中醫認為這五種情志分屬五臟,太過就傷相應的臟。臨床也能見到一些這樣的案例,例如人被嚇得尿褲子,就可以解釋為恐傷腎,因為中醫的腎管泌尿生殖系統。還有心裡太糾結吃不下飯,是思傷脾,因為中醫的脾管消化系統。相生相剋。因為愛一個人,害怕失去而不能獨活,「愛產生懼怕」,怎麼辦?土思在脾,思念其美德可以克服恐懼。

《佛學大詞典》中七情,指一般人所具有之七種感情:喜、怒、哀、懼、愛、惡、欲。《禮記·禮運》說:「喜、怒、憂、懼、愛、憎、欲七者弗學而能」 。佛教的「七情」竟與儒家的「七情」大同小異,指的是「喜、怒、憂、懼、愛、憎、欲」七種情愫,把欲也放在七情之末。

中醫理論稍有變化,七情指「「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這七種情志激動過度,就可能導致陰陽失調、氣血不周而引發各種疾病。令人深思的是,中醫學不把「欲」列入七情之中。 中醫認為,這七種情態應該掌握適當。如果掌握不當,例如大喜大悲、過分驚恐等等,就會使陰陽失調、氣血不周,從而這種精神上的錯亂會演變到身體上,形成各種病。

古時養生之道

黃帝問伯岐道: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年齡都能超過百歲,動作卻不顯衰老之態;現在的人年齡剛到半百,而動作就顯出衰老了,這是因為時代環境不同呢?還是因為現代的人們不會養生的緣故呢? 伯岐回答說:上古時代的人,一般都有懂得養生的道貌岸然理,能夠取法於天地陰陽自然變化之理而加以適應,調和養生的方法,使之達到正確的標準。飲食有一定節制,作息有一定規律,不妄事操勞,所以能夠形神出鬼沒俱旺,協調統一,活到壽命應該終了的時候,度過百歲才離開人世;現在的人就不是這樣了,把酒當作水飲,使用權反常的生活成為習慣,酒醉了,還肆行房事,慫情色慾而使陰氣竭絕,使真元耗散,不知道保持精力的充沛,蓄養精神的重要,而專求心志的一時之快,違背了人生的真正樂趣,起居作息,毫無規律,所以到半百就衰老了。

上古時代深懂養生之道的人在教普通人的時候,總要講到對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應及時避開,心情要清靜安閑,排除雜念妄想,以使用權真氣居藏於內,精神內守而不耗散,這樣,病從哪裡來呢? 所以,人們心志安閑,慾望不多,心境安定而沒有恐懼,雖勞形體而不致疲倦,真氣平和而調順,每人都能順心所欲並感到滿意。

人們無論吃什麼都覺得香甜,穿什麼都感到舒服,大家喜愛自己的風俗習尚,愉快地生活,相互之間從不羨慕地位的高低,所以這些人稱得上樸實無華。所以任何不正當的嗜好都不會干擾他們的視聽,任何淫亂邪說也都不能惑亂他們的心志。 不論愚笨的,聰明的,能力大的還是能力小的,都不因外界事物的變化而動心焦慮,所以符合養生之道。他們能夠年齡超過百歲而動作顯得衰老,這都有是由於他們掌握了,修身養性的方法而身體不被內外邪氣干擾危害所致啊。

附錄:《黃帝內經》原文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聖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閒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國學武學》副刊

編輯 吳西順 顧問 吳阿敏 推廣 胡興夢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為公益平台,轉載請註明出處。部分圖、文、視頻內容來自網路,不代表本號觀點,僅供讀者朋友閱讀參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感謝原作者的辛勤與智慧。部分內容因推送時聯繫方式缺失,或未及時與原作者聯繫,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處理。

(吳阿敏太極文化交流中心)

掃描分享二維碼,第一時間了解獨家資訊。

掃描讚賞二維碼,支持太極,助力公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吳阿敏太極 的精彩文章:

TAG:吳阿敏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