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秦伯未:頭緒分明講《金匱》的治咳方

秦伯未:頭緒分明講《金匱》的治咳方

導讀

最近網上有很多感冒和咳嗽的驗方和經驗,值得借鑒參考,歸根朔源,學習經典是提高臨證效果的不二法門,今天我們一起跟中醫活字典秦伯未老一起學習或複習一下《金匱要略》治療咳嗽的方法吧。

咳嗽、上氣病

作者/秦伯未

上氣的上字讀上聲,即氣分上升的意思。在病理上有因咳而氣升的,也有因氣升而作咳的,故咳嗽和上氣很難劃分。但在治療上咳嗽和上氣畢竟有所區別,茲先就《金匱》對於本病的原因作出如下的分類。

1

寒邪

(1)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欲作風水,發汗則愈;

(2)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

2

熱邪

(1)大(《金鑒》謂當是火字)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麥門冬湯主之;

(2)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3)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3

水飲

(1)咳而上氣,喉中有水雞聲,射干麻黃湯主之;

(2)咳逆,上氣,時時吐濁,但坐不得眠,皂莢丸主之;

(3)咳而脈沉者,澤漆湯主之。

《內經》上說:「肺病者喘咳逆氣」,又說:「肺、手太陰之脈,是動則病脹滿膨膨而喘咳,」故咳嗽上氣無不關於肺。肺氣阻塞,不能清肅,如何去其致咳之原因,實為治療的目的。

從《金匱》用藥來說,有麻黃、桂枝的散風寒,

麥冬、石膏的清火,

皂莢、澤漆的行痰,

厚朴、半夏的理氣燥濕,

射干、紫菀的降逆氣,

乾薑、細辛的化水飲等,可見包括了多種因子。

而這些因子又非單獨發病,有風寒兼水飲者,有外邪挾內熱者,也有因體虛或症情迫急而隨症施治者,故除皂莢丸專攻濁痰外,其他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澤漆湯、越婢加半夏湯和小青龍加石膏湯等都為復方一類。

必須辨別哪方面是主因,哪一項是主症,然後對於《金匱》的治咳方劑可以頭緒分明,也說明了上面所說的寒邪、熱邪和水飲僅在大體上分類,不能以此劃界自守。

後人以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不是真的無聲,指音小而不響)為嗽,意思是氣,上作咳,痰升成嗽,故治咳嗽注重順氣化痰,一般用二陳湯(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為主方。《醫方集解》所謂:「半夏性溫,體滑性燥,行水利痰為君,痰因氣滯,氣順則痰降,故以陳皮利氣。」

然而慣用的如杏蘇散(杏仁、紫蘇、前胡、半夏、陳皮、茯苓、桔梗、甘草、枳殼、生薑、大棗)治風寒咳嗽,

瀉白散(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痰熱咳嗽,

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治頑痰積飲,不能脫離《金匱》範疇。

特別是如清氣化痰丸(半夏、膽星、橘紅、枳實、杏仁、瓜蔞仁、黃芩、茯苓、薑汁)、金沸草散(旋復花、前胡、細辛、荊芥、赤茯苓、半夏、甘草、姜、棗)等,也是都由複雜組成。這些用藥與《金匱》不同,而治療的方針沒有異樣,凡在一個理論體系下形成的不能認為分歧,相反地可使我們在處方上得到更多靈活運用的經驗。

版權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神秘的梅山「把師、藥師、水師」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