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吃這方面,莊裡人可從來沒認輸!
在吃這方面,莊裡人可從來沒認輸!
尤其是在中華幾千年的飲食文化中,石家莊的美味可是當仁不讓的要打榜發言!
不信?那就來瞅瞅都有啥好吃的吧!
藁城市經典地方名吃—宮面
藁城宮面,又名藕面。源於隋唐,盛於明清,歷時1500餘年源遠流長。
以優質小麥麵粉、香油、澱粉為主要原料,經10餘道工序精製而成,有營養、雜糧、風味三大系列。
食用方法可按個人口味做成清湯麵,打滷麵、涼拌面等。
但最宜做湯麵為佳,因其空心耐煮,湯味皆由麵條的空心滲透而入味,光滑繞舌、細膩如玉、獨具風味。
鹿泉市經典地方名吃—卷煎假肉
卷煎假肉,是發源於鹿泉市南部地區北的一項傳統烹飪手工技藝,因其製作材料以面為主,又被稱作「四面菜」。
這項技藝流傳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卷煎假肉是當地村民逢年過節、置辦紅白喜事必備的傳統菜肴。
辛集市經典地方名吃—咸驢肉、黃韭肉丁餃子
咸驢肉:辛集咸驢肉是河北省傳統的漢族名菜。
選料精全,製作細緻,色紅味美,軟而不爛,香而不膩,鮮而不腥。
先把要煮的驢肉放在冷水裡浸泡,每小時換一次水,直至水清肉白後放入煮鍋,浸煮十分鐘左右,再換水加花椒、大料、小茴香三味調料大火烹煮,待肉熟後撤火,用石塊兒壓好鍋蓋,然後慢火悶煮一夜。
第二天早晨將煮熟的咸驢肉撈出,食時順肉切條,再切成片後即可食用。尤以驢板腸,驢中肋,驢花腱最為上品。
黃韭肉丁餃子:
黃韭,傳統栽培技術,是在秋後,將當年種植的韭菜割掉地上部分,把韭菜根刨出來,選取粗壯、沒傷根須的作為種苗。
完全遮光,韭葉自然變黃。種植工藝複雜,技術性強,受季節限制,價格高。
難得的黃韭做出來的肉丁餃子,味道清香,肉味鮮美不油膩,真是老天爺饋贈的美味。
晉州市經典地方名吃—張家燒餅
張家的咸、甜酥燒餅關鍵在於燒餅的酥。
它製作時是用1斤油和2斤面,加鹽或白糖做成油酥面,然後用白面按8:1的比例,加上發麵,加水和成皮面,然後再用皮麵包油酥面,包好後揪成小劑,揉成小桃形,粘上麻仁按扁,形狀或圓或方均可,入爐烤熟。
放鹽的就是咸酥燒餅,放糖的就是甜酥燒餅,它們共同的特點是利口,咸酥或甜酥。
張家的製作油酥燒餅能保存6個多月,不幹、不硬、不軟。
新樂市經典地方名吃—大碗面
大碗面什麼材料都添加了些, 有肥腸、排骨、牛肉、豇豆、雜醬,可以根據自己的材料來,麵條勁道,湯料十足。
正定經典地方名吃—八大碗、崩肝
八大碗:
在正定縣,一直流傳著用「八個碟子八個碗」款待尊貴賓朋、犒勞優秀工人的風俗。
在春節等重大節日用「八個碟子八個碗」待客這樣的風俗從古至今淵源流傳,逐漸形成婚嫁時也用其招待親朋。
正定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葷、四素。
四葷以豬肉為主,四碗肉分別精選前膀肉、中肋肉、後臀肉、肘子肉,這四碗肉用的肉料不同,每一碗肉都有名字分別為扣肘、酥肉、扣肉、方肉。
四素一般選料為蘿蔔、海帶、粉條、豆腐為主。
一種小吃如果出名的早,推廣的早,它就會成為一代人的飲食習慣。
時間久了,有些東西慢慢沉澱下來,就固化成一代人的記憶。
「美食」這件事,無關什麼山珍海味、全席大餐,有一兩種特色小吃就能滿足,只要這小吃里,凝聚著那些難忘味道,最後在記憶中升華成最令人懷念的歲月。
領導說了
你點一個贊
小編工資漲五毛!
▍素材來源:本文部分素材源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
▍責任編輯:圈圈(轉載請註明)
▍法律顧問:廣東高睿律師事務所 吳茂樹律師


TAG:石家莊潮事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