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劉乃桐作品點評 特約評改人:游義雲

劉乃桐作品點評 特約評改人:游義雲

特約評改人:游義雲(中國書協會員,湖北省書協理事,國家一級美術師,2008年書法報·書法海選「蘭亭諸子」獲獎書家)

劉乃桐行書一為中堂 規格136cm×69cm

劉乃桐作品評語:作者想通過草書酣暢的筆墨抒發性情。可是,楷有楷法,草有草法,不依規矩,不成方圓。沒有取法,哪有方法?取法不精,必有謬誤。縱觀全篇,雖用草書完成,但缺少草書的豪宕與節律,似用行書的方式完成個體單字,中軸線始終在單字的中心部位,顯得四平八穩,減弱了草書的意義。作品中雖有幾個字有一點懷素的草法,卻終不得法,沒有貫穿全篇,把個人的主觀意識和習性過多地強調下去,那就變味了。其中有些字書寫隨意,草法值得商榷,如「遷、望、鶴、城、花」字等。另外最後落款可加一個印章,以免下面空虛。

此作基本功較弱,沒有精準地臨習碑帖,自然難以轉換應用於創作。建議先以行書作為重點(唐李邕《麓山寺碑》值得一試),專心臨習研究,待功夫紮實後,再寫草書為宜。

經典解讀

李邕《麓山寺碑》拓片(局部)

李邕《麓山寺碑》之凌厲

■游義雲

當今大批年輕學書者競學二王,古代許多優秀書家似乎被淡忘,這其中就有李北海的《麓山寺碑》。

《麓山寺碑》亦稱《嶽麓寺碑》,唐開元十八年(730年)立,李邕撰並書。28行,滿行56字。孫承澤《庚子消夏記》評曰:「雖已殘剝,然其鋒穎尚凌厲不可一世。」道出此碑的氣勢。如果沒有如錐畫沙的筆力,沒有雄渾開張的結體,沒有貫穿首尾的氣韻,就沒有凌厲奔騰的氣勢。劉熙載云:「北海書氣勢高異,所難尤在一點一畫,皆如拋磚落地,使人不敢以虛[忄喬]之意擬之。」仔細端詳此碑,其用筆方圓兼施,筆力雄健蒼茫,線條圓潤厚實。結體中宮緊縮,開張靈動,不乏峭拔之勢。整體面貌有北碑遺風,亦有鐘王之韻,具有獨特的個性和風格面貌。

李北海勤于思考、臨池、治學,才思敏捷,留下的許多碑跡都是自撰、自書、自刻,體現了他的綜合素養和藝術天才。

游義雲示範作品

節臨李邕《麓山寺碑》中堂 規格66cm×40c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報 的精彩文章:

劉顏濤書法作品集評

TAG:書法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