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人們重新審視動物社會與自我社會的關係

讓人們重新審視動物社會與自我社會的關係

揭示動物性情,昭示人性秘密

50餘種動物詳細解

100餘幅精美大圖

棕熊會埋葬死去的同類?

螳螂食夫並不是普遍現象?

滇金絲猴阿姨行為,攜帶死嬰行為?

大熊貓是多夫多妻制?

如果糾纏於人性與動物的區別,可謂剪不斷、理還亂。不妨換個角度——從動物的角度探討人性的答案。便一下子豁然開朗,從複雜變為簡單。動物也會使用工具,會合作分工,會思考,也有感情,幾乎人類所有的行為都可以在動物身上找到答案。

ISBN:9787568905718

全書從求偶策略、婚配製度、親本撫育、合作利它四個角度出發,展開動物與人性的思考,解開自然與社會關係的探尋,同時也想讓更多的人關愛野生動物,明白生態文明的尺度在於人和動物之間的距離。

作者 · 趙序茅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博士生,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從事中國瀕危動物的研究保護工作。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專業文章10餘篇,科普文章100餘篇。

●●●

《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趙序茅

序言

新疆木壘荒漠草原上,一團白色的飛羽時隱時現,這是雄性波斑鴇在炫耀婚羽,追求配偶。可是,當它盡情展示吸引異性的同時,也會將自己暴露給天敵。這是生存與繁衍的抉擇。

滇西北的原始森林裡棲息著滇金絲猴,它們是一夫多妻制。主雄猴守候著配偶和孩子,外面的光棍群(全雄單元)虎視眈眈,時刻想著取而代之。這是權力與性的競爭。

烏魯木齊石人溝里,一窩幼隼嗷嗷待哺,可它們偏偏遇上食物短缺的季節。此時,紅隼親鳥並不是雨露均沾,而是將食物遞給在洞口最前面、叫得最響亮、同時也是最強壯的那一隻,全然不顧其他弱小的雛鳥。這是親本投資的策略。

花叢中,蜜蜂採集花粉,其中最辛苦的莫過於工蜂,它們承擔營建巢穴、保衛家園、餵養幼蜂的重擔,可是卻沒有生育的機會。這是動物界的利它行為。

看到這裡,我們會不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這些現象我們人類社會也曾經發生過,或者正在發生著。

這些行為的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是什麼因素在驅動著它們?有人喜歡用人類的視角解讀動物的世界,於是便將人世間的愛恨情仇,移植到動物的身上。不可否認,人類具有生物屬性,很多行為與動物相通,如雄性的多情、雌性的慎重。可是文化的馴化,讓人類進化的旅途,有了剪不斷、理還亂的羈絆。動物的世界沒有文化的沉澱,因此也沒有那麼複雜的虛偽。

如果回歸到生命的本質,從生命的進化史上看,人和動物是殊途同歸。

生存和繁衍,是生命永恆的主題,而驅動它前進的是一雙無形的大手——進化。由於地球環境的變遷,進化之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地球上每一次滄海桑田,冰期與間冰期,一次次生物大滅絕,都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可它們又是那麼頑強,劫後餘生,進化之路依舊進行——它們總能找到破解之道。性的產生,造就了雌雄的差異,相比無性繁殖,雌雄二者的分化使得遺傳方式更加多樣,於是基因的突變加快了步伐,它們的後代可以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遷。性的產生在動物進化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兩性的產生,使得求偶方式豐富多彩。雌性的青睞,是雄性進化的動力之一,雄性必須進化得足夠有魅力,才能在吸引雌性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從而完成生命的延續。鳥兒美麗的羽毛,猛獸威武的鬃毛,魚兒豐富的色彩……這些都是一個個吸引異性的性狀,學術上稱之為「性選擇」。與此同時,同性之間也存在著競爭,有時甚至達到瘋狂的病態程度。雄孔雀的尾巴越來越長,以致影響其躲避天敵。看似不可思議的抉擇,究其內在的緣由,那些尾巴長的孔雀們,身體的免疫能力往往更強,其生下的後代,可以更好地適應環境,因此雌性樂意選擇它們。暴露給天敵的危險,不足以抵消繁殖帶來的利益,於是它們的種群得以延續。

性選擇的產生與多樣化的選擇標準,使得進化方向不再由環境單獨決定,自然選擇不再是進化之路的唯一動力。雄性需要把自己的精子儘可能地傳播,而雌性則需要更多的父本投入來養活自己的後代。矛盾產生了「策略」,不同物種的生活史,又把這種「策略」演繹成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態,產生了不同的婚配製度。無論是一夫一妻、一夫多妻,或者反過來一妻多夫,再或者混交制,按照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觀點,那都是以最利於基因傳遞的形式進行的。哪種婚配製度適合哪種生物,都是漫長進化之路上達成的默契,否則就會被無情地淘汰。

不同的婚配製度,對應著不同的親本投資,也就是雌雄雙方對於撫養後代的投入。一夫一妻,後代的成長需要雙親的投入,才得以存活,基因才能夠遺傳;一夫多妻,往往是雄性佔有資源,保護家庭,不需要承擔養育後代的任務;一妻多夫制,或者混交制中往往產生好父親,如黃腳三趾鶉、紅頸瓣蹼鷸、彩鷸等親本投資的背後,依舊遵循著那亘古不變的法則——更好地將種群的基因傳遞下去。

利它行為從表面上看似乎與上述原則格格不入,比如,大杜鵑為何讓別人養育自己的孩子。廣義適合度和親緣選擇可以提供一種答案,生命體並不是天生自私的,它們會為了種群的利益而採取利它行為。可是道金斯教授卻始終不以為然,始終堅持自私的基因觀:生命體的利它行為其實並不是為了種群的利益,而只是基因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現有利益而作出的選擇,其目的仍是自私的。看似無私的行為卻隱含著自私的基因。它們的付出可以讓種群的基因得以延續,這樣自己的基因也才得以延續。

謎團有些已經明朗,有些還在探索之中。不過有一點越發明確:進化之路上,人與動物殊途同歸,動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趙序茅

2017年3月10日於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The Answers of Humanity That Animals Know

Will brown bear bury the dead kindred? Is the female mantis" eating her husband not a common phenomenon? What can explain the baby-sitting behavior and behavior of carrying the dead baby of Yunnan snub-nosed monkey? Are giant pandas polygamous? What is the reason of cuckoo"s parasitism?

If we focu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manity and animals, we may get very confused. Yet if we change our perspectives by exploring the answers of human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animals, we may be suddenly enlightened, making the complicated matters simple. The animals can also use tools, cooperate, think and they have emotions, so that we may find the answers of all humanity from animals.

版權聲明

編輯:秀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hinabooks中國書店 的精彩文章:

2017年度「中國最美的書」

TAG:Chinabooks中國書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