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日本女法官拒絕使用夫姓,攪動了傳統衛道士的哪根神經?

日本女法官拒絕使用夫姓,攪動了傳統衛道士的哪根神經?

近日,日本新任最高法院女法官宮崎裕子公開宣布拒絕使用夫姓的事件成了各大外媒爭相關注的熱點,同時也引發了日本輿論界的軒然大波。作為日本國內第一位公開拒絕使用夫姓的女法官,宮崎裕子必將被載入史冊,不過她所帶來的爭議也表現出了日本女性維護姓名權利之艱難。

1月12日,日本最高法院新任女法官,66歲的宮崎裕子還強調她只是沿用了自己擔任私人執業律師時的姓名,「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她表示隨著傳統觀念的改變,日本女性應該擁有保留「婚前姓名」的權利。

宮崎裕子

宮崎裕子說,在自己年幼時,日本女性的社會地位很低,找工作相當難,於是父親就鼓勵她投身於法律界,並說「法庭上沒有男女之分」。1976年,從東京大學法學部畢業以後,宮崎裕子又進入了美國哈佛大學進修,回國後開始嶄露頭角。然而因為她的執業姓名和法定姓名不同(日本女性結婚後的法定姓名跟隨夫姓),曾經還被一家酒店拒絕入住。

然而,一位日本女性對於自己姓名權的捍衛,為何會引起輿論界的軒然大波?

這要從日本的傳統說起。日本《民法》第750條明文規定:「夫妻婚後應使用其中一人的姓氏作為婚後共同姓氏。」雖然該條法律並沒有明確指出跟隨夫妻哪一方姓,但是在信仰「秩序」的日本傳統社會,「妻隨夫姓」已經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定。

隨著「女性意識」的覺醒,這項「傳統」也引發了日本社會一些反對的聲音。但是根據日本內閣的一次輿論調查顯示,支持和反對修改這項法律的人數幾乎不相上下,而認為「夫妻姓氏不一致對孩子會造成不良影響」的人數則高達67 1%。

由此可見,在日本這樣一個秩序嚴密得甚至有些「固執」的社會體系里,想要去改變一些傳統習慣,其難度無異於「改革」。

在民意洶湧的輿論壓力下,2015年,日本最高法院針對《民法》第750條作出公開裁決,判定這條規定符合《憲法》。這意味這項從明治時代就開始的日本家庭基本制度還將繼續延續下去。雖然抗議者有之,然而依然無法撼動這一封建陋習的皮毛。

而那些衛道士對日本社會「傳統價值」的維護,實則卻是對日本由來已久的「男權主義」的續命。

宮崎裕子雖然敢於打破陳規,挑戰傳統。然而讓保護日本女性姓名自主權正式立法,這條路還很漫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猴子不語 的精彩文章:

當便簽紙遇上了藝術,撕著撕著就撕出了一座清水寺

TAG:猴子不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