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早先漢高祖劉邦分封的諸侯王,在自己的封地里經過多年的經營,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實力都大大地提高,在漢朝文帝、景帝時期就對中央構成了直接的威脅。於是中央開始削弱地方諸侯的實力,但遭到抵抗,七個諸侯國聯合起兵造反。這七國分別是劉濞的吳國、劉戊的楚國、劉遂的趙國、劉辟光的濟南國、劉賢的淄川國、劉昂的膠西國和劉雄渠的膠東國。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七國之亂

在這七國之中勢力最大最強的當屬劉濞的吳國。當年高祖劉邦陸續分封了九位諸侯王,這些諸侯王的地位僅僅次於中央的皇帝。他們在自己廣袤的封地里獨攬大權,鑄造金幣,儼然成了一個獨立的王國。而吳國的劉濞就憑藉自己封地內豐厚的銅礦,大肆開採,眾多亡命之徒都為他效命。天長日久,勢力漸漸膨脹,終於在七國之亂中有實力成為眾王之首。並且在戰爭當中,公然自稱為東帝,同西邊的漢景帝對抗。

實力其次的就是楚國的劉戊,他是漢高祖劉邦四弟的孫子,楚國的第三任王。劉戊為人輕佻,不守禮法。漢景帝二年,太后去世。劉戊在長安守孝期間還時常飲酒作樂,縱慾無度,被人告發。漢景帝就趁機削了劉戊的部分封地,這就令他對朝廷懷恨在心。漢景帝三年,剛好碰到吳王起兵反抗朝廷,劉戊也就率領強悍的楚國軍隊加入了叛亂當中。

其他的諸侯王雖然實力不如吳、楚兩國,但是仍舊不可小覷。當七國的部隊會合後,足有五十餘萬,遠超漢廷派出的十萬軍隊,但是他們還是輸在了短小的眼光和道義上。

西漢七國之亂是怎麼回事

七國之亂就是西漢景帝時期,七個諸侯國聯合發動的一場針對中央王朝的叛亂。由於領導七國之亂的是當時被分封在七國的諸侯王,所以也叫做七王之亂。漢景帝作為被反的對象,自然不會坐以待斃,派大將軍周亞夫率領中央的漢軍同據守在梁國的劉武的軍隊,運用正確的戰術一舉消滅了五十萬叛軍。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參與叛亂的七國

引起叛亂的主要原因是漢景帝二年,中央開始實行削弱各個諸侯國實力的政策。在一年內,中央就抓住諸侯王所犯的每一個錯誤,然後以此為理由剝奪他們的領地,以示懲戒。但是諸侯王並不傻,他們清楚這是中央對羽翼豐滿的他們進行打壓了。與其坐在這裡被他慢慢剝削完,不如奮起反擊。所以吳王劉濞就帶頭挑起了事端,唆使了其他六個諸侯王一同起兵造反,主力軍隊是實力強大的吳楚兩國。

當時周亞夫並沒有按照常理,帶兵直奔戰場梁國,而是讓梁王拖住敵軍,他率軍繞到了叛軍的後方。梁王在龐大的叛軍連番攻勢下,幾次向周亞夫求援。但是周亞夫清楚戰機並沒有到,必須避開叛軍鋒芒,所以暗中派人截斷了叛軍的糧草。在沒有糧草的情況,七國的軍隊持續不了多久,這時候周亞夫才出戰迎敵,終於以少勝多大敗叛軍。

七國之亂最後以吳王劉濞被東越王斬首,上獻給漢朝,其他六國的諸侯王在造反失敗的壓力下陸陸續續自殺身亡為結果。在這場地方對中央發動的戰爭中,中央取得了巨大勝利,從而得以順利推行之前的削藩政策,取消了各諸侯的廣大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權力,極大加強了中央的集權。

西漢七國之亂介紹

因為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晁錯看出了漢景帝因當下同姓諸侯國的勢力過大,進而威脅到了中央的王朝而苦惱的事,所以他上疏《削藩策》建議漢景帝開始削弱各諸侯國的實力,從而加強王朝的權力。漢景帝也採納了晁錯的建議,但是這必然會遭到早已權力膨脹了的諸侯的反對,於是有了西漢時期著名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西漢前期形勢圖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在現今的揚州起兵,以「清君側」為名義,向西進發同西面的楚君會合共同朝著長安奔去。會合後的吳楚兩軍是這次叛亂的主要軍隊,同時的齊王守在臨淄不出,趙王則勾結匈奴意欲共進長安。

得知叛亂後的漢景帝開始準備出兵鎮壓一事,此時有人建議誅殺晁錯以應付七國的「清君側」之由。漢景帝批准了,於是倒霉的晁錯被滿門抄斬,晁錯本人也被腰斬在東市。然而這並不能平息七國之亂,因為七位諸侯只是打著「清君側」作為幌子而已,實際上要清的就是皇帝本人。最後漢景帝終於以晁錯為代價,決心掃除七國。

吳楚等國的聯合軍隊遭到了處在長安和東邊諸侯國之間的梁國的頑強抵抗,雖然吳楚竭盡全力攻城,卻始終不見成效。就在叛軍攻打梁國的時候,周亞夫率領的漢軍暗地裡阻斷了叛軍的糧草供給。不久吳楚等國的聯軍因為糧草不足,士兵飢餓導致戰力不足。於是被朝廷的軍隊大敗,吳王率殘軍難逃到東越的境內,卻反被越王殺死,獻給漢朝,其他的諸王都像楚王一樣自殺身亡。七國之亂也就此結束,漢王朝的中央集權也極大地增加了。

吳楚七國之亂是怎麼回事

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是以漢景帝意欲削弱漢初封下的諸侯國的實力為起因的一次叛亂。七國以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為首,以吳楚兩國的軍隊為主力西進逼犯長安,最後在梁國境內被周亞夫率領的漢軍和梁國的軍隊合擊打敗了。其實這次的叛亂的失敗,離不開吳楚聯軍所做出的兩次重大的戰略失誤。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劉濞畫像

第一就是在起兵之初,因為吳王父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錯過了一次絕佳的機會。吳軍帳下的大將軍田祿伯曾提建議,認為將所有大軍聯合成為一支龐大的軍隊會有兩點劣勢。一是龐大的軍隊行軍緩慢,不利於戰事的發展,這樣會讓敵軍有足夠的時間增援。二是倘若兵分兩路,一路西進,另一路入武關在關中會師,能加大戰爭勝利的把握。但是遭到反對,認為這樣可能會有叛亂的危險。如果吳王採納了意見,那麼另一支軍隊極有可能同周亞夫與會繞後的軍隊相遇,戰事也極有可能改寫。

第二個就是吳楚聯軍在梁國境內遇到頑強抵抗的時候,一位姓恆的將軍建議揚長避短。不在梁國浪費時間,而是率大軍直取洛陽,穩定關中,即便不能拿下長安,也能定下天下大勢。然而眾人認為恆將軍年少無知,沒有經驗,所以也未採納。最後,他們在梁國僵持的時間裡,周亞夫有了充足的時間繞後截斷糧草,進而一舉擊敗叛軍。

吳楚七國之亂,雖然起初勝在了早先有所預謀和聲勢浩大的軍隊上,但是最後還是輸在了沒有長遠的戰略目光上。

周亞夫平七國之亂的戰略詳解

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主的七國諸侯,不滿漢景帝的削弱諸侯王勢力的政策,於是一起抱團組成聯軍對抗長安的中央王朝。漢景帝在誅殺獻策削藩的晁錯試圖平息七國之亂失敗後,下定決心起兵鎮壓,統領漢軍以及諸大將的就是周亞夫。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周亞夫畫像

因為七國早先就已經約定好了,所以聯合軍隊在叛亂的初期得以順利進行,向西連拔數座城池。但是到了長安和東面諸侯之間的緩衝地帶——梁國境內卻是遇到頑強的抵抗,畢竟梁王劉武是漢景帝的弟弟。但是梁國的城池堅固可靠,叛軍一時半會兒攻克不下來,從而在這裡浪費了很多時間。

不過面臨聲勢浩大的七國聯軍,梁王劉武也是心裡發虛,一直催著周亞夫發兵救援。熟諳兵法的周亞夫認為此時的叛軍氣勢過旺,正面與之相抗不是明智之舉,所以就一直按兵不動,任梁王喊破喉嚨也不行。不過周亞夫也不是一味無腦地等候叛軍打累了,而是暗地裡派兵攻佔了叛軍的糧草營,導致聯軍失去了供給,士兵們也就沒有了力氣戰鬥,整個軍隊的士氣大幅下降。

眼看叛軍士氣降低的周亞夫,便和梁國內的軍隊聯合夾擊了七國聯軍,不多久聯軍就被打的四分五裂。為首的吳王劉濞帶著自己的殘兵逃到了東越,最後還是被越王斬下首級獻給了漢朝。其他六位諸侯王前前後後都自殺身亡,七國之亂也由此平定。在平定七國之亂中,周亞夫懂得忍耐等候時機,也恰到好處地把握了機會,才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哪個朝代的

七國之亂是發生在西漢景帝時期的一次諸侯王的叛亂,當時以吳王劉濞和楚王劉戊為主要首,以一支多達五十餘萬的叛軍浩浩蕩蕩地由西向東進攻首都長安。前期叛軍所經之地無不城池失守,到了劉武的梁國才被堅固的防衛阻擋。隨後同征討的漢軍一道消滅了叛軍。

七國之亂是哪七國所發生的

西漢疆域圖

然而在這次平定叛亂中立功甚大的梁孝王劉武,反是藉助了七國之亂在之後實力迅速壯大。這也為日後梁王劉武預謀帝王埋下了隱患。事實上,這也是西漢立國之初就種下的惡果,只是當時還沒有開花結果。漢高祖劉邦時期對他的那些分封諸侯王,郡國並行制是極為自信的,哪知道最後食這惡果的就是他的後世子孫。

西漢,也稱前漢,區別於二百多年後劉秀定都洛陽的東漢,兩漢合稱為漢朝,前後傳承了四百多年。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初,認為秦朝的滅亡在於秦始皇沒有分封同姓的諸侯王在各地。最後在群雄並起之際,四周沒能有人進行扼制。所以劉邦建國後不久,將自己的同姓的劉家成員分封在各地,意欲靠子孫時代守護江山。

這種郡國並行的方式在西漢初期的確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隨著漢高祖的去世,時間輪轉來到漢文帝時期,各地的諸侯王也已更迭了三代。原本和中央阿德血緣紐帶也疏遠了很多,這就沒有了當初高祖之際牢靠的關係。反而是各諸侯國在歷經幾十年的發展後經濟繁榮,軍力強盛,從而直接威脅到了中央王朝。所以在漢景帝時期,有了震驚全國的七國之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點意思 的精彩文章:

TAG:歷史有點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