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改革,為什麼洋務運動失敗而明治維新成功?

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改革,為什麼洋務運動失敗而明治維新成功?

1

日本和中國一樣,都是被西方列強的炮火轟開了緊閉的國門。中國是因為鴉片戰爭,而日本是因為黑船事件。幾乎同時被強迫打開大門,同時意識到了奮發圖強,並同時進行革新,但是為什麼結局卻正好相反,是一個值得讓人們深思的問題。

日本明治新政府成立之初,發布了《五條誓文》。《五條誓文》起到了一個臨時憲法的作用。它賦予了日本國民一個很重要的權利,即參政議政權。希望舉國上下齊心合力,共同治理國家。

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改革,為什麼洋務運動失敗而明治維新成功?

「明治維新」是一次全面的革新,是一次質的飛躍。它從上至下對國家的政體做了全新的變革,以天皇為中心的立憲君主制建立起來,近代的教育制度、軍事制度、土地制度、銀行制度等也隨之而建立。

2

日本正是有了這些近代制度的支撐,最後才能大踏步地前進跟上西方國家的腳步,並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列強中的一員。

反觀清朝的「洋務運動」,只不過是一種量的變化,並沒有達到質變。國家政體沒有絲毫變化,君主專制制度絲毫沒有被觸動,其落後性根本不能與日本的立憲君主制先進性相比。

日本將教育作為實現近代化的核心。明治日本的強大之處,就在於擁有大量受過教育的人才。明治五年(1872年),日本政府頒布新的教育制度,明示如下理念:學問乃立身建業之本,務使鄉中無不學之戶,家中無不學之人。

3

新的教育制度打破了江戶時代身份制度的隔閡,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新的制度頒布後,教育普及進展神速。三年後,全國共建小學兩萬四千餘所,數量已與現在相差無幾。大部分建校資金,來自當地居民的捐款。

明治三十三年,日本又實行了新的教育制度,貧困家庭學生的學費被宣布廢除,效果立竿見影,當年小學就學率第一次超過八成。到明治末年,更達到罕見的89%。

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改革,為什麼洋務運動失敗而明治維新成功?

反觀當時的中國,還在延續上千年的私塾、科舉制度。普通百姓很難通過科舉制度實現步入政界的目的。而且教育制度依然圍繞著傳統的儒家思想學說進行,對於西方近代化的科技毫無涉獵。

4

實行義務教育、全民教育則已經是新中國成立改革開放之後的事,比日本晚了近百年,至於免除學雜費的義務教育,則更是直到近年來才正式開始實施,比日本完了一個世紀之久。

為了能有效地吸收西方的先進經驗與技術,日本政府開出高薪吸引外籍員工加入到從鐵道、造船等產業到法律、行政等社會制度的各個領域中去。待到到明治二十年,全日本外國僱員的數量已經超過2000人。

日本此舉所產生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舉例來說:明治五年,日本開通的第一條鐵路——新橋至橫濱線,無論是蒸汽機車還是車廂,乃至於鐵軌直接引進於英國,連一切建設工作也全部在英國人的參與下完成。同年建成的群馬縣的富岡絲廠則完全把法國的大規模絲廠的運營方式完整地搬到了日本。

5

此時清朝的「洋務運動」,雖然對人才的培養也有所認識,但確實遠遠不夠的。其中,李鴻章的思想就是「造不如買」。他的這種思想有一定的道理,不能全盤否定,但從長遠來看,自己不能製造,只是一味的引進設備、材料,只能組裝,長此以往,國際形勢若是發生變化,必受制於人。

中國和日本幾乎同時改革,為什麼洋務運動失敗而明治維新成功?

同為亞洲封建制國家,中日兩國起跑的時間也相同,但日本選擇了一條正確的道路,而中國則錯失了革新圖強的機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憶城千年行 的精彩文章:

此人被稱為中國歷史上口碑最好的「漢奸」,無奈降敵終身未回母國

TAG:憶城千年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