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沈曾植,浙江嘉興人。字子培,號巽齋,別號乙盫,晚號寐叟。

1850年,生於北京。1873年,鄉試中第二十二名。

1880年,殿試第三甲中第九十七名,賜同進士出身,識康有為、朱一新等學者。

1889年,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俄國股章京。

1901年,任南洋公學(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監督。

1917年,溥儀復辟,授學部尚書。

1922年,逝於上海。

王國維稱讚他的成就足可比肩顧炎武,是「學術所寄」、「邦家之光」;日本近代漢學開創者內藤湖南稱他為「通達中國所有學問的有見識的偉大人物」;俄國哲學家卡伊薩林稱他是「中國文化之典型」、「中國之完人」;清文人金蓉鏡稱其草書「三百年來第一人」;沙孟海贊其書法「游龍舞鳳,奇趣橫生」……

他就是沈曾植,集詩人、學者、官僚等種種複雜角色於一體。

歷經一個世紀的風雲變幻,沈曾植所追求的夢想早已煙消雲散,難覓痕迹;但他畢生力行的儒家風範仍在影響著後來者,尤其是他晚年倡導的振興亞洲儒學的口號,在經過半個多世紀之後,終於得到學術界的普遍響應並為世人所接受。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三百年來第一人」

金蓉鏡稱他的書法為「三百年來第一人」,有人也許會因其是沈氏弟子而心有不服,而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把他列為「帖學」的殿軍人物,認為他已經把「書學的奧秘豁然貫通」。

在書法評論家眼中,書學家的字求法,畫家的字求趣,學者的字得書卷味,碑學書家有金石氣,帖學書家有滋潤豐膄肌理。但唯有沈曾植的字兼而有之,獨擅其美。

沈曾植早年的作品受包世臣的影響,對唐代的張懷瓘《藥石論》中的「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最為心儀。中年由帖入碑,喜歡張裕釗的書法。晚年則碑帖相融,講究會通。

他書風的轉變,與當時的大環境密不可分。嘉慶、道光以後,由於大量古碑版器物出土,興起了金石學。與此相呼應的是書學界出現「北碑南帖說」,提倡學碑。風氣使然,沈曾植也主攻北碑。他將金文、小篆、隸、章草、魏碑、楷書的筆意筆魂,相對自然地化入行草。採取蕭笛一體的方式去結字造型,橫吹為主,直吹為輔,波詭雲譎,筆尖筆腹,偶現飛白,干而不枯,即古人所讚美「潤含春雨,乾裂秋風」。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沈曾植獨特的書風,來自於包世臣所述方法,轉指正鋒是其特點和關鍵。轉指一法,曾遭不少非議。有人覺得不停地轉動毛筆,把筆毛絞成繩子一樣,如何作書?沈曾植的轉指法,弟子王蘧常曾在《憶沈寐叟師》一文中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和說明。那是在運筆過程中筆鋒行將失去中正時所用的糾偏還正之法,並且是在運行過程中不停頓的情況下且運且轉,不是為轉而轉。捻指轉鋒,為的還是求得中鋒。

晚清整個社會都在求變求新以自強。沈曾植的書法以古為變,以古為新,新意十足。放眼歷史,米芾、趙孟頫是以古為新的成功實踐者。沈曾植之所以能獨樹一幟,除了上述種種鮮明的見解外,還有敢於勇猛精進的心境。他在書學上沒有像包世臣那樣鑽牛角尖,他非常大膽地運用「抽鋒」、「卧筆」之類的手段,如果用正統的眼光來看,覺得有些偏,如果用新理異態的效果來看,恰如其分。

清末「四公子」之一吳保初的墓誌,章士釗原想請康有為書寫,一貫自視甚高的康有為婉拒說:「寐叟健在,某豈敢為?」最後是康有為撰文,沈曾植書志,傳為佳話。

沈曾植心目中非常嚮往魏晉沖夷淡泊的境界,畢生均未實現過。他投入書法的時間畢竟有些晚,更何況身處書道衰落的時代。但他依然影響了一大批20世紀前中期的書家,如于右任、馬一浮、謝無量、呂風子、王秋湄、羅復堪、王蘧常等。他用實踐昭告著南帖北碑其實諸水同源,終歸於大海。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道情拯溺平生意」

他的一生經歷了戊戌變法、洋務運動、張勳復辟、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等一系列歷史事件,見證了晚清時期所有凄涼與蕭殺。在思想史上,他居於「保守」,不過他並不是不諳世事。

戊戌變法失敗後,有人對新政的後果憂心忡忡,而熟讀律法的沈曾植在1901年寫給張之洞的信中提的四條建議中仍有「奉行新政」;新思想與舊思想在當時爭論激烈,他在1906年訪日時,對伊藤博文的憲法理論表示理解,並稱讚這是「冶新舊思想於一爐」。因此說他是一個抱殘守缺的人似乎並不恰當,他在《海日樓詩集》中自喻:「道情拯溺平生意,豈問迂儒抱一經。」

在沈曾植的為官之路上,有幾件事是值得一書的:1895年,與康有為、陳熾、王鵬運、袁世凱、徐世昌、楊銳及其弟沈曾桐等在北京開強學會,開風氣之先;1900年,因義和團起義鬧事,沈曾植與劉坤一、盛宣懷、張之洞、李鴻章等人密商保護長江之計;1901年,出任上海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監督,興辦教育,被奉為上海交大第五任校長;1906年,東渡日本考察學務及文物制度,接觸了許多新思想;1907年,在安徽設存古學堂,借鑒外國大學高等教育制度,實行「有研究而無課本,有指授而無講解」的教學方法。與楊仁山創佛學研究會,與歐陽漸創設支那內學院。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沈曾植還有個「李白草詔嚇蠻」的故事。在他任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時,俄羅斯使臣喀西尼將俄人拉特祿夫《蒙古圖志》里所載的《唐闕特勤碑》、《突厥伽可汗碑》、《九姓回鶻受里登羅汩沒密施合毗伽可汗聖文神武碑》送到總理衙門,這有些故意考校中國人學問的意思。沈曾植看後,寫了三篇精彩的考證性跋語,使俄國人大為佩服。

沈曾植與康有為交往密切,曾為其發動公車上書出謀劃策,但在行動、性格上兩人又頗多不合。沈曾植在思想上比較務實,又兼有儒家學者的風範,主張循序漸進,反對狂飆式的社會變革。他曾勸翁同龢開學堂講新學,主張開設銀行,開礦挖煤,派遣留學生,辦造槍炮廠等等,均是贊成新政。

事實上,在晚清接二連三的政治活動中,他喊不了多大的聲響。當時的中國學術界留給沈曾植的空間也已經很狹窄了。

及至1917年,沈曾植參與張勳復辟事敗,終日隱居於上海威海衛路二百十一號寓所「隱谷」, 以吟詠書畫、校藏圖書消遣度日。

王蘧常在《沈寐叟年譜》中稱其晚年:「日惟萬卷埋身,不逾戶閾,及聞國事,又未嘗不廢書嘆息,欹覷不能自己。」凄涼、無奈的晚景躍然紙上。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世間原未有斯人」

1912年,俄國哲學家卡伊薩林經辜鴻銘介紹來見蟄居海日樓中讀書的沈曾植,大為感嘆,寫下一篇《中國大儒沈子培》,稱他是「中國文化之典型」、「中國之完人」。之後,除了王國維來請教音韻、伯希和來討論契丹、蒙古、畏兀兒文和摩尼、婆羅門教源流,除了王國維、陳寅恪等有限幾人時不時提起他外,他的經世之才、滿腹經綸,卻因一肚皮的不合時宜,被學術史漸漸遺忘,這遺忘,或許是無意,或許是有意。

1918年,沈曾植寫給自己的《自壽詩》中有這樣一句:「驀地黑風吹海去,世間原未有斯人。」沒想到一語成讖,如今世人對這位「一代大儒」大多知之不多。

沈曾植祖籍嘉興,世代為官,出生於北京。祖父沈維鐈,進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是曾國藩的老師。可惜沈曾植八歲時,父親逝世,家道衰落。沈曾植兄弟四人從小只有跟隨母親誦讀唐詩,或在父親生前好友家中跟讀學習。最困難時,家中只有一件長衫,誰有事外出就由誰穿。

他23歲那一年,才在成都與父親一位生前好友的女兒李逸靜結為夫妻。這對患難夫妻舉案齊眉,攜手走過了半個世紀的風雨。不過這對伉儷夫妻終身沒有生育,按照家族傳統,四弟曾越的一個兒子沈慈護過繼給沈曾植,並為他生下了兩個孫子、一個孫女。

在隱居上海期間,每年清明節,沈曾植都會來到嘉興姚家埭的老宅,並前往王店祖墳祭祖。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越到晚景,沈曾植心境越是明白,心情逐漸從激憤轉為悲涼,從悲涼轉為曠達,他在佛教思想中已經找到了自我平衡的心理方式,「世界是空還是色,先生非有且非無」。1921年,生活已經無以為繼的他,開始賣字為生,這一時間,也是他書法的高產期。

不過沈曾植的書法高峰並沒有持續多久。1922年,73歲的老人病情開始反覆。當年六月十一,是他與夫人結婚50周年紀念日,這一天,按照老家風俗,兩人重偕花燭。此後沈曾植又開始生病,並且「每日至戌、亥、子時,神情特定」,每到晚間,反而清醒起來,作為一個老人,似乎有些反常。醫生說他,「心血太少,腦血太多,心房之力太弱,神經之用太強」。而他自己也明白大限將至,在五年前寫給康有為的一首詩後寫下了一段跋語:「余病益甚,歲不吾與矣。」

十月初二這天,他起得很早,向人說起昨夜「夢境極佳」,並寫下了兩副對聯。甲聯寫在五尺白冷金箋上:「石室竹卷長三尺,山陰草跡編千文。」乙聯書於五尺宣紙上:「岑碣熊銘入甄選,金沙綉斷肋薪紕。」

幾小時後,一代碩儒帶著所有的讚揚與非議與世長辭。

雖然沈曾植生前曾在學術界博得了盛名,可後來隨著他眾多手稿的散失,和他在思想史上的位置,記得起他的人並不多。只是王國維、陳寅恪等人提到他時會流露出對長輩的尊崇,內藤湖南、伯希和等外國人提起他來會表現出對中國學術的一份敬意。最終,是一個俄國人卡伊薩林、一個日本人西本白川和一個中國人王蘧常給他寫了介紹、傳記和年譜。

往期熱點頭條:

據說,愛書法的人都在這裡

?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墨池」)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一代碩儒——沈曾植,歷經半個多世紀,終獲學術界響應和接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屋 的精彩文章:

高清逐字放大!黃庭堅《惟清道人帖》(二)

TAG:書法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