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探秘原始森林中靠放養馴鹿為生活的神秘部落

探秘原始森林中靠放養馴鹿為生活的神秘部落

在中國內蒙古東北部大興安嶺的原始森林中,居住著一支自貝加爾湖畔遷徙而來的,靠打獵和放養馴鹿為生活的神秘部落——敖魯古雅鄂溫克族;他們藏於林海雪原之中,在零下40多度的極端條件下生存,堅守著最原始的狩獵方式,與馴鹿為伴,哪怕今時今日這個部落僅剩二百餘人,一千多頭馴鹿,他們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

鄂溫克是我國目前現存的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據傳,鄂溫克獵人的祖先是在三百多年前從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列拿河流域遷徙到大興安嶺,之後便長期居住在密林深處,憑著狩獵和飼養馴鹿為生。

如今的鄂溫克人僅剩二百多人,飼養馴鹿已經代替狩獵成為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在政府的號召下,大部分都開始定居在敖魯古雅民族鄉。但因為馴鹿無法圈養,所以在大興安嶺密林中,還散布著六個馴鹿獵民點,放牧著一千多頭馴鹿;布冬霞獵民點就是其中一個。

我們探訪的這個獵民點就叫布冬霞獵民點。獵民點的女主人布冬霞,身著鄂溫克傳統的民族服裝,和她心愛的馴鹿一起迎接我們。布冬霞臉上的笑容明亮清爽,而她身旁馴鹿的眼神是溫和安詳;兩個互相依偎著,如快樂好客的一家人,構成一幅簡單而和諧的畫面。

為了滿足我們對馴鹿的好奇,布冬霞特意把散放在林中的馴鹿全部召集回來。 只見她一邊拍著手掌,嘴裡發出「嗚、嗚…」的呼喚,立刻,所有的馴鹿像接受魔法指令一樣從林中奔跑而來,感覺就像一群孩子一樣圍繞在布冬霞周圍。

這種用樺樹皮圍成的圓錐型的房屋叫「撮羅子」,是鄂溫克人在原始森林中住的臨時屋子。現在冬季鄂溫克人都住在政府幫他們建的氈房裡,但在夏天,他們還是喜歡住在這樣的傳統屋子裡,因為夜晚在撮羅子里能夠看到星星和月亮,與大自然同棲共眠。

為了滿足我們對馴鹿的好奇,布冬霞特意把散放在林中的馴鹿全部召集回來。 只見她一邊拍著手掌,嘴裡發出「嗚、嗚…」的呼喚,立刻,所有的馴鹿像接受魔法指令一樣從林中奔跑而來,感覺就像一群孩子一樣圍繞在布冬霞周圍。圖為布冬霞晾曬在帳篷外的鹿皮。

馴鹿屬於北極圈生物,還沒有被完全馴化。它們的造型十分奇特,長著馬一樣的頭,鹿一樣的角,驢一樣的身軀,牛一樣的蹄子。在西方,馴鹿是聖誕老人在普天通慶的聖誕節駕車給人們歡送禮物時的坐騎;而在中國,馴鹿則是《封神演義》中姜子牙的坐騎,一樣是傳說中的神獸。

馴鹿雖然沒有被完全馴化,但可能是長年生活在密林中,極少見到人,所以看見我們一點也不怕生,而且充滿了好奇。只要你一站定,它們就會圍過來和你親近。

到達鄂溫克獵人點已經是下午一點多鐘,遠遠看見一群馴鹿聚在一塊採伐後留下的空地上,離帳篷不遠,大約有10多頭馴鹿。

因為也是亞洲至今唯一馴養馴鹿的民族,他們也被稱為「使鹿部落」,代表著一種獨特的北極圈原始民族文化現象。圖為用鹿角製作的手鏈,可以賣給遊客。

回頭看,馴鹿也排著隊向它們生活的密林中走去。布冬霞告訴我們,馴鹿主要的食物是森林裡野生的苔蘚和蘑菇,它們每天自己成群跑出去尋覓食物,每天也會跑回來吃鹽巴,是不用擔心它們走失的。雖然探訪的時間不長,但鄂溫克人的樸實善良,馴鹿雙眸的明凈和安詳,給我們的感覺和這大興安嶺的林海雪原一樣,充滿安寧而和諧的童話味道。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公眾號:張藝攝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張藝攝影 的精彩文章:

大興安嶺「最後一棵樹」結束63年商業採伐!引來遊客拍照留念

TAG:張藝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