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西漢演義》之蝴蝶效應

《西漢演義》之蝴蝶效應

記得讀大學那會,大宇公司出了一款即時戰略遊戲,名為《漢朝與羅馬》,內容頗有關公戰秦瓊的味道,儘管遊戲的製作水平一般,但卻在論壇引起了不少玩家的興趣,他們都想知道歷史上的漢朝和羅馬到底有沒有爆發過戰爭?

公元前202年,西漢王朝建立,羅馬共和國正跟迦太基、馬其頓爭奪地中海的霸權,漢朝與羅馬均處於擴張時期,自顧尚且不暇,交流就更談不上。到了公元前27年,屋大維成為終身「第一公民」,羅馬共和國過渡為帝國。與此同時,東漢王朝建立,兩國進入了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再加上絲綢之路的建立,雙方通過商人和旅行者的口中得知對方的存在。其間漢朝與羅馬都有遣使進行互訪,但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成功,直到公元166年,由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派出的使者才順利抵達漢朝。

受限於當時的交通水平,兩國的交流和通商大多通過中、西亞諸國作為中介,幾乎沒有正面接觸,像遊戲那樣爆發大兵團作戰就更不可能了。然而無獨有偶,漢朝與羅馬都面對過一個共同的敵人,正是這個敵人將兩個大帝國的命運連結在一起,一方的勝利招致了另一方的滅亡,它就是匈奴。

匈奴發跡於漠北,由原來各個鬆散的小部落連結成一個整體,開始向黃河流域擴張。當時中國正處於戰國時代,地處北方的秦、趙、燕三國深受匈奴騷擾之苦,由於他們的軍事力量主要用於內戰而無力北顧,只能在邊境修建城牆進行防禦,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才開始組織軍隊進行反擊。然而蒙恬的大軍剛剛取得些許戰績,秦朝就迅速陷入內亂,於是緩過氣的匈奴捲土重來,將勢力滲透到秦朝的邊境內。

到了漢朝草創,漢高祖劉邦統兵三十萬討伐匈奴,卻被對方團團包圍在平城的白登山中,史稱「白登之圍」。經此一役劉邦被嚇得不輕,發現這些馬背上的民族「與昔日楚兵大不相似」,儘管手下的兵將都身經百戰,但整體戰鬥力仍然無法與匈奴相比,於是劉邦採納了婁敬的建議,以「和親」來換取和平。跟兩宋納歲幣後不思進取相比,血氣方剛的西漢王朝在經過「文景之治」的生聚教訓後,開始對匈奴展開全面的反擊。

在漢武帝時代,一方面國內真正完成了統一,國力空前強盛;另一方面漢朝已經組建了一支數量和實力不亞於匈奴的騎兵。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是陸上作戰的重要兵種,因其行動輕捷,受地形、氣象影響較小,且機動性強、速進易退。在摩托化部隊誕生之前,誰擁有優秀的騎兵,誰就擁有強大的戰鬥力。游牧民族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每個成年男子都是出色的騎手,做到了人馬合一,打仗方面幾乎是無師自通。而在先秦時代,中國的軍隊仍以車兵和步兵為主,兩者無論是機動性還是靈活性都無法與騎兵相提並論,儘管戰國時代出現了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但受制於馬匹的數量和人員的素質,騎兵尚未成為主流。在漢高祖白登之圍時,那三十萬大軍仍是以步兵為主,因此吃虧絕對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所謂「三年不發市,發市當三年」,彷彿是為了釋放長年忍耐的怒氣,漢武帝這一反擊不僅將匈奴人趕出邊境,而且還屢次深入大漠,直插匈奴人的心臟,令其精銳盡喪、元氣大傷。能取得如此戰果不僅僅是歸功於衛青和霍去病這些良將,生聚多年所精心培養的騎兵部隊也是獲勝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漢朝還努力經營西域,在開拓絲綢之路的同時扶植了西域諸國對匈奴展開合圍,在軍事和外交的雙重打擊下,匈奴漸漸地走向衰弱和分化,分裂為南匈奴和北匈奴兩支。

自此之後,不管是後來的曹魏還是西晉,跟他們打交道的匈奴人指的都是南匈奴,這一支長年與漢人交流甚至通婚,很多部落已經走向漢化,其中包括滅亡西晉的劉淵。早在東漢末年,不少南匈奴人放棄了游牧的生活方式,開始在固定的地方務農,不僅像其他漢人農民那樣繳稅,而且還要服兵役。到了南北朝之後,南匈奴人已經完全與漢人同化,無分彼此了。至於北匈奴人,由於無法抵抗漢朝和西域諸國的夾擊,只能選擇離開漠北。往哪走?向北,他們無法適應西伯利亞的嚴寒;向東,他們又不懂渡海;向南,打不過漢人,於是只有一路向西,從中亞到西亞,再來到歐洲。

漢朝人高興了,歐洲人卻傻眼了。西遷到歐洲大陸的北匈奴人彷彿久餓的狼群遇上肥肉,在公元4世紀對中東歐地區的日耳曼人展開瘋狂的進攻,拓展了一大片的領地,史稱「匈奴帝國」(Huns_empire)。被匈奴人趕跑的日耳曼人只得南遷,其中哥特人(日耳曼部落的一個分支)首領阿拉里克不斷地入侵日薄西山的西羅馬帝國,羅馬城數次遭到血洗,禍不單行的是匈奴人在首領阿提拉的率領下也加入到侵略西羅馬帝國的行列中,摧毀了大量城市,並長期索要貢金,加速了西羅馬帝國的衰落,使其最終被哥特人徹底攻滅。

除了西羅馬帝國外,匈奴的大軍還長年侵襲東羅馬帝國,曾一度包圍首府君士坦丁堡,迫使皇帝狄奧多西二世投降,索取了巨額的黃金作為賠款,為東羅馬帝國的經濟帶來沉重的負擔。這些從亞洲遷徙過來的匈奴人以其卓越的戰鬥力令羅馬人和日耳曼人聞風喪膽,在歐洲稱霸了近兩個世紀,尤其在阿提拉為首領的時代,匈奴帝國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其疆域之大幾乎有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規模。直到公元453年,阿提拉在一個婚宴後突然暴斃,幾個兒子為爭奪帝國統治權而內訌,匈奴帝國才由盛轉衰,最後走向滅亡。

論壇上有不少網友借北匈奴的西遷史來得出羅馬帝國比漢朝弱的結論,個人認為這種觀點並不正確,要知道當匈奴人來到歐洲的時候,羅馬帝國已經分裂為東西兩部,整體實力不可與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相提並論,再者北匈奴遷徙期間可不是西天取經,沿途少不免要和中亞和西亞的國家打仗,經過上百年的磨練,作戰技巧與水平比過去有了長足的進步。尤其是被譽為「上帝之鞭」的匈奴首領阿提拉不僅驍勇善戰,而且積極學習羅馬人的知識和風俗,跟滅亡西晉的「同胞」劉淵一樣文武雙全,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假如讓他穿越回西漢與漢武帝同台比試,誰勝誰負亦未可知。

在陸上和海上交通尚不發達的時代,東亞和歐洲基本上是「各自為政」,互不影響,彷彿是在兩個不同星球上發展的文明。然而漢朝與匈奴之間長達兩個世紀的戰爭卻意外地改變了歐洲的歷史進程。正像「蝴蝶效應」所描述的那樣:一隻蝴蝶今天在北京扇動翅膀,從而導致某個月紐約一場暴風雨的發生。在遊戲《漢朝與羅馬》的漢朝篇中,漢軍最後橫掃歐洲、兵臨羅馬城下,雖說是設計師的YY,但這個漢軍的原型正是羅馬人、日耳曼人談虎色變的匈奴大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八零九零遊戲時光 的精彩文章:

【放大鏡】《西漢演義》之蝴蝶效應

TAG:八零九零遊戲時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