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孩子作業為啥寫不完?教育異化是關鍵

孩子作業為啥寫不完?教育異化是關鍵

上海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主管

GIF

以學術為底色 以思想為旗幟

孩子作業為啥寫不完?教育異化是關鍵

朱林興 | 上海市經濟管理幹部學院教授

本文專供本刊公眾號發表,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

非經註明,文中圖片來自網路

編者按:眼看寒假將近,面對學習壓力,廣大中小學生能否度過一個輕鬆愉快的假期呢?各位老師給孩子們布置了多少假期作業?家長們又安排了多少補習班?從最早呼籲中小學生減負,至今已近二十年,但問題日趨嚴重。中小學生增負本質是違背客觀規律,偏離教育目的之必然結果,採取措施,確保回歸「育人鑄魂」的教育目的,才是解決中小學生減負問題之關鍵。

負擔越減越重

自上世紀九十年末最早呼籲中小學學生減負以來,政府有關部門不時地出台減負政策,近二十年過去了,結果學生負擔不但未減,相反越減書包越重。主要表現在:

一是,勞逸失度。中小學生又勞又逸,勞逸適度是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學習效率的必要條件。而現在普遍學生從晨六點起床到晚上十一、二點,幾乎都撲在學習、寫作業上,連課間休息,午間休息也常常讓教師拖課或補課所擠占,影響了孩子們的解手、喝水。用晨鐘暮鼓形容中小學生超常學習一點不為過,其緊張疲勞不亞於舊社會童工,童工每日也不過干十一、二小時。

二是,作業繁重。寫完了正常課程練習,還要寫一課一練,寫完了普通版作業、還要寫強化版作業。據調查,普遍初中生現在每天要完成的回家作業量,學霸一般需要2至3小時,學習成績差的需翻倍。學生成了寫作業機器。

有詩為證:「商女不知亡國恨,一天到晚寫作業;舉頭望明月,低頭寫作業;洛陽親友如相問,就說我在寫作業;垂死病中驚坐起,今天還在寫作業;人生自古誰無死,來生繼續寫作業(北京一中學教師語)。」

《西遊記》中的孫悟空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而今的中小學學生被壓在作業山下氣喘噓噓,動彈不得。有一位小學四年級的孩子過生日,家長問他最大心愿是什麼?回答是「快快長大,這樣可以不寫作業了。」這反映了當前孩子普遍心態。

三是,考試多。古人曰:溫故知新。適當的考試利於溫故知新是必要的,但物極必反。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不過是三年一考。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小學每學期考二次,中考,大考,平時很少測驗。如今考試成了家常便飯,常態化,除了期中考試,期未考試,又增加了周考,月考,還有一摸,二摸,弄得學生整天神經緊繃,提心弔膽。用考試代替讀書,用做習題代替思考,其結果只能弱化人的求知慾和創新興趣。

四是,補課忙。「補課」本來是用於應付升學或補考的一種臨時手段。而今則成了求學階段普遍學生的必修課程。對學生而言,例假日、寒暑假主要不是用於休息,而是用於補課,溫舊課學新知,放假已是名存實亡、形同虛設。不少學校還明文規定,假期間必須補課,甚至指定補課機構,開學後要考查。尤為滑稽的是,目前補課加負已延伸至娘胎中的孩子,美其名曰「胎教」。

加負的本質是逆律而行

對中小學生不斷加負本質違背了客觀規律,違背了人體生長規律和教育基本規律。主要表現在:

一、違背了認知規律。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對中小學傳授知識是循序前進的過程。例如,燒開水,對冷水加溫,逐漸升溫,最後至沸點。跳過中間加溫過程,冷水是永遠不會成沸水的。又如,種茄子,從育苗、分棵、移栽到開花結果先後需經多個階段,時間達五六個月,中間任何階段都是不能跳開的,而且每個階段茄子需要溫度、水份、養料都是不一樣的。尤其育苗階段須保持適當溫度,澆水,施肥都要精細得當。如澆水、施肥過頭,結果不是根爛就是葉伏。小學、初中階段教育,好比育茄苗,重在精養細管,切莫急功近利。

人的各個年齡階段的認知、接受能力、興趣、愛好有異。故有「什麼年齡階段幹什麼事」一說。近年來,我們在傳授知識上採取急功近利的方式,將宜小學傳授的提前到幼兒,把初中的提前到小學,把高中的提前至初中,撥苗助長。先有實踐後有知識。小學三、四年級學生連機械加工廠都沒進過,更談不上熟知工藝流程,但大量有關這方面的計算題卻充斥於練習題或試卷中。由於大量知識都是超越孩子的實踐和認知能力,加上抓進度,滿堂灌,囫圇吞棗,死記硬背,結果前學後忘記,欲速則不達。

有人做了一個實驗:把同樣的一份英語試卷給學生做,考試時平均80分,一周後再考結果平均只有70分。其它學科情況也差不多。中國常用漢字三千個。大作家也就是用這3千字寫出了驚世駭俗之作。事實說明,中小學階段重在打基礎,循序漸進,宜重在穩紮穩打,消化理解,而不宜貪多求快,一知半解。用當年大躍進年代抓鋼鐵,抓糧食的方式來抓中小學教育,其結果必定是欲速則不達、適得其反。

二、違背了學生身體成長規律。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大多屬於未成年,處於人生最重要的發育階段。這個階段的發育對一生健康至關重要。大量事實證明,青少年時期正常發育需要三個條件:一是適當飲食營養;二是寬適生活環境,充足睡眠。十三四歲、十五六歲孩子晚上十點前必須入睡,否則會影響生長發育,因為這個時候腦垂體分泌兩種重要激素:性激素和生長激素。有光照、有壓力,就會影響這兩種激素分泌;三是,適度運動,包括體育運動和體力勞動,它不但利於身體且益於智力開發。

這裡,第一條是沒有問題的,但其它兩個條件就難說了。過度作業重負、超常學習時間導致許多學生精神緊張,壓力重重,身心疲憊,患上神經衰弱症,有的不堪忍受而選擇出走,乃至自殺。至於近視眼患者逐年增多已屬常態而被人熟視無睹,見病不認為病。

三、與教育靈魂有悖。所謂教育靈魂是指教育的核心,即以德鑄魂,以德冶心,以愛、善,智慧豐富學生頭腦。清人張之洞曰:「學生勤學為務,尤以立品為先」。「先」即德,愛、善,簡言之為人。梁啟超講得更清楚:「其為教也,德育居十之七,智育居十之三,而體育亦特重焉。」毛澤東以自已切身經歷,並總結吸收古今中外先進教育理論和經驗,提出了德智體全面發展發展的教育理念和方針。

然而,遺憾的是,當下的中小學教育,嚴重地顛倒了德智關係,重智而輕德,成績、考分、升學率成了唯一的目標和追求。即使所謂的「智」,嚴格而言也算不上真正的智,因為它只局限於機械地解題,而與辯認事物、解析事物的真知很少能沾上邊;也算不上完全的智,因為它僅局限於幾門列入教學大綱的學科,而把其它必要的知識,諸如彈琴、畫畫、書法、家務等排除於外。一個優秀的學生應該會彈琴、唱歌、畫畫、會打球、會做家務等。不難想像,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比當年說的「進了校門,三年不認爹和娘」,「四腿不勤、五穀不分」的學生好多少。

異化教育目的是問題癥結所在

緣何中小學學生減負越減越重?問題癥結是偏離、異化了教育目的。

所謂教育目的是一個歷史範疇,且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我國教育目的隨著社會發展而有所不同表述,但其基本內涵則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在德育、智育、體育幾個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思想,有文化,有紀律,勇於探索和創新精神全面發展的人才。概括而言,教育目的就是育人鑄魂,幫助學生成材是教育的宗旨和出發點。

傑克森在《什麼是教育》(2012年安徽人民出版社)中指出:「教育應該是道德的,教育從根本上是一項屬於道德的事業,教師與學生都應當成為`更好的人』。」我國實行的是9年制義務教育,決定了從小學到初中教育目的更具道德性目的。

關於我國教育目的,從憲法至政府規章都寫得清清楚楚的,然而近20年來,教育目的異化了,教育目的似乎不是為了學生,教育和學生似乎成了學校和家長謀取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分數、升學率成為旋轉的軸心和追求目標,這樣減負就自然成為惡性循環,越減負,書包越沉,負越重。「教育的一切為了學生,以學生為本是教育中心。」這類漂亮的口號幾乎是所有校長的口頭語,頻率不謂不高,然而這不過是裝潢門面的幌子,分數第一,升學率第一,才是學校工作的首位,核心中的核心,才是學校生存發展的根本。

中小學生負擔日趨加重問題是個複雜社會經濟問題,核心是利益關係問題。而利益關係的生成、發展取決於一定的制度設計。

由於現行的應試製度和考核機制,把學校、教師的地位、名譽、工資、獎金與學生分數、升學率掛鉤,這就必然迫使學校和教師,從自身利益出發把抓分數,抓升學率放在首位,緊握考試指揮捧,不斷向學生加負施壓便是唯一選擇。今天,「因材施教,循循善誘」「,這一經典教育理念已積滿塵埃;「不讓一個學習後進學生掉隊」,誰提誰就是獃子。視後進學生為包袱,入另類,「學渣」,惡言相加,在當下學校已不屬個別現象。

望子成龍,升官發財,是我國數千年來不少家長的心態。市場經濟社會的浮躁勢利強化了這一心態。似乎唯有上大學,尤其名牌大學才是通達之路。由於一些家長把孩子燦爛前程和自已顏面與孩子學習成績、上大學掛鉤,就必然迫使他們以「不輸在起跑線上」為信條,與學校聯盟博弈,不惜損害孩子健康,施展渾身招數,給孩子施壓加負。

出路何在

既然中小學生負擔越減越重癥結在教育目的之異化,那麼其化解之策當從構成異化的原因入手,針對性地採取措施。當前擬採取以下幾條措施:

(一)大力宣傳倡導育人鑄魂的教育目的、理念。學校、教師應帶頭回歸教育目的,身體力行,不忘教育初心。要利用傳統或新興媒體,向廣大群眾反覆解讀我國教育目的、方針和政策,使之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希望孩子成龍成鳳,有個美好的前途,為自己的臉面增光添值,這不錯。問題是,孩子美好的前程是需要通過落實正確的教育目的,通過科學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讓孩子懂得為人、學會從事任何職業的思維等來實現。沉緬於死讀書和題海是無濟於事的。

所以說,孩子的美好前程、家長的臉面寓於正確的教育目的。否則,即使他有了所謂才能、知識,也是無用的,甚至墮落為罪人。家長應確立正確的教育觀和就業觀。孩子為人,真才實學、健康是第一位的。條條大路通羅馬,360行,行行出狀元,業業有飯吃。當今社會,當科學家光榮,當技師工匠風流,當清潔工也受人尊敬。

(二)改革應試製度和學校考核機制。現行的應試製度以重書本知識輕思辯創新能力,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為基本特徵,其結果培養的人才難免知識面狹隘、高分低能,出不了大師,出不了諾獎級創新人才。其弊端是顯而易見的。

中小學學生負擔日趨加重與現行應試模式密切相關。從學生到教師都不同程度地成了應試製度的奴隸,圍著應試指揮棒頭頭轉,教師忙於出題批改作業而無暇研究、改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而學生忙於補課寫作業成了機械人。由此所謂的個性張揚,潛能開拓,智力萌發等教育宗旨只能是一句空話。改革方嚮應以考智(書本知識)轉向考德智體綜合素質,智的內容不宜覆蓋所有教育階段,應突出基礎性、創新性和社會責任性。

當前重點是改革現行學校考核機制。首先應確立好學校的標準。升學率高就是好學校?當然,升學率是一個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的。所謂好學校,應當是指學校風清氣正,紀律嚴明,師資力量強,師德好,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據此原則設計學校考核指標體系,以替代現行的以分數,升學率為主要依據的考核機制。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校和教師擺脫浮躁勢利,規範教育行為,回歸正常教育方向,學生負擔自然會降下來。

與好學校相關的是何謂好學生。目前普遍學校把學習成績作為評定三好學生的依據,大有「分數挂帥」,「一好遮百丑」的傾向,有些學生德不怎樣,或者身體不怎樣,但是學習名列前茅,就評為三好學生。這涉及把學生引向何方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就會引導學生顛倒德智體的關係,是很危險的。

(三)改革相關的體制、機製為中小學生減負創造良好的環境。對中小學生負擔影響最大的有二個體制:一個是城鄉兩元體制。目前城鄉居民在政治、經濟待遇上存在很大差距。經過多年來的改革這一情況正在逐步縮小,但是差距還不小,尤其戶籍制度改革還沒有完全到位。

現在不少城市,尤其大城市,把高學歷列為農村居民落戶城市的重要門檻,成為第二代進城農民工的一個重要心病。他們把進城希望寄託於自已子女,進而拚命給孩子學習加負,不惜重金讓孩子進補習班,為的是幫助孩子取得高學歷,取得進城落戶的資格。其結果敲了西壁動東壁,城市戶藉學生的家長不甘自己孩子落伍,也相應地給孩子學習施壓加負。

這種互動構成了當前中小學生負擔只增不減的重要因素。為了城市社會和諧,正常運行,外來農民戶口進城落戶確需設置一定門檻,包括一定學歷。但不能唯學歷,可以區別情況,靈活處置。諸如,對城市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能工巧匠,雖無高學歷,但可以融通處理,以形成這樣的一個觀念:學歷不是唯一的,城市的大門始終向人品好,有本事、有一技之長的人才開著。

還有一個分配體制問題。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學生到家長都沒有把讀大學看成是唯一出路,技校、職校都是大家樂於選讀範圍,一顆紅心,多種準備,心地坦蕩。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有二,一是當時教育目的很明確,學校是育人鑄魂,上學是學做人,學建設本領,不像現在把上學與就業掛鉤,把上學當作出人頭地、升官發財的階梯和敲門磚。二是大學畢業生和中專、職校畢業生在社會地位和工資待遇方面差別不大。當然,當時計劃經濟年代與現在不一樣。市場經濟社會是利益社會,物質利益是引導人們擇業的重要槓桿。

當前人們之所以傾向看好大學,重要原因是大學,特別是名牌大學畢業生社會地位和物質待遇等方面相對優越於中專、職校畢業生。據此,我們可以利用槓桿,適當調整就業政策和分配政策,把就業和利益的分配有選擇地傾向社會急需的中專、職校畢業生,這樣就能有效地、均衡地分流應考者,緩解千軍萬馬湧進大學的潮流,進而有效地消除現有應試製度對中小學教育的衝擊及其負面影響。

要進一步提高教師工資待遇。教師是教育事業的執行者,我國教育目之實現主要取決於廣大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古人說得好:「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師」。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既有賴於物質利益的推動,又有賴於社會責任的推動。為此,既要切實落實《教師法》關於提高教師工資的規定,引導他們從物質利益的實現和提高的關心上全身心地從事教育事業,同時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狠抓教師「兩業(職業道德和專業)水平的提高」。

應當說,當前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總體狀況是好的,但也不乏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一些教師浮躁勢利,不鑽研業務,講課批改作業馬虎,份內之事推給家長,學校減負而家庭增負,教師減負而家長增負,對學習後進者缺乏感情,有些熱衷於補課市場尋租。

諸如此類情況反映了當前教師物質待遇還不盡人意,尚需改善,也反映了市場經濟,尤其補課市場的負面影響不可小覷,更反映了相當長時期來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工作放鬆,以抓分數和升學率取代教師思想工作的不良傾向。

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黨組織應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並把思想工作情況列為學校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武器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如前所說:教育的目的是育人鑄魂,育人者須先育自己。「師者,人之模範也」(漢.揚雄《法學·學紆》)。教育工作者決不能以工資待遇低,或其它借口而放鬆自身的要求,降低為師標準,否則就枉為人之師,人之友。

(四)按育人鑄魂和認知規律調整和設計教材。合理、科學的教材必須有利於教育目的之實現。應該說,如果中小學教材量和深度適宜,教師盡責,大多數學生是無需補課的。現行義務階段教材嚴重地偏離教育目的,存在不合理不科學的因素,主要表現是量大難度大,超越學生體力和接受能力。一般而言,未成年人思維能力、辯認能力具有階段性和遞進性特點,這就決定了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也必須循序前進,既不能滯後,也不能超前。現在學科教材不但量多且深度大,基本上是超年齡段的。

沒有學會走路,就讓他跑步。這不是笑話,而是事實。讓五六歲的孩子背誦拼音,做加減法,讓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學習運算規則(死記硬背),讓初中預備班的學生做國外初中三年級數學習題,顯然違背認知規律。

為什麼補課成了當今普遍學生常態,主要原因就在於現有教材內容量大且偏深,超越了學生體力和認知力;教學進度快,學生在正常學習時間內無法消化,只能通過補課方式提前學新知。一些老師坦言,不補課休想取得好成績。據說,英國一中學試用我國某地初中數學教材,學生們哇哇直呼「難」而停用。

二是缺乏實用性。有一個曾在蘇州從教的德籍英語教師說,他教的學生儘管分數在蘇州名列前茅,但從畢業後的學生回饋看,幾乎沒有哪個學生學有所用,其它學科也有類似情況。如初中預備班,學習論證根號3乘以根號3等於3,學生普遍不理解,只能死記硬背。這樣的知識有何用呢?說其無用吧?也不完全是。再比如在小學四五年級的數學教科書或習題書中,有不少有關如何利用商業促銷或降價謀利的知識和習題。從小給學生灌輸謀利思想,實在有失妥當。

三是缺乏實踐性。實踐對於激發開拓學生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意義。西方國家十四五歲前的孩子,玩是重要一課,拆卸玩具、學種莊稼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小學課程安排,一天六節課,上午四節,下午二節。這樣,學生有充裕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或玩耍,或勞動,個性得到舒張,從中學到了書本上沒有的東西。那時七八歲的孩子就會燒飯、種地。而今,中小學生白天忙於上學,放學忙於作業,假日忙於補課,根本無暇顧及其它有益活動。

如何改進現有教材,是個複雜問題,需要深入研究,不過總的原則要著眼於教育目的,符合學生身體成長和認知規律,體現漸進性、趣味性、創新性。要對教材控量控深度,嚴格控制輔導教材和習題書。不宜按對大學生、研究生的要求對待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沒有必要搞那麼多輔導書。學習是辛苦的腦力勞動。學習不同於打仗。八年抗戰,你死我活,那是迫不得已。我們不能把義務教育變成持久疲勞戰,晨鐘暮鼓學習模式,不是育人鑄魂,那是摧殘學生。

(五)整頓規範補課市場。當前,補課市場紅紅火火。據有關部門統計,2016年全國補課市場營業額達8000億元,還呈上升趨勢。這反映了補課市場需求旺盛。最初這一市場是應少部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家長的需求而產生的。主管部門開始反對,後來也就默認了。學校認為補課利於提高學生成績,進而利於學校地位及收入的提高,舉雙手贊成;教師更是直接得益者,上課較先前省力輕鬆,少數還可以去補課市場尋租。

補課市場存在有其一定合理性,但對中小學教育負面影響也不可小覷。補課市場豐厚的利益與教師的收入存在巨大反差,影響了一些教師工作積極性、責任性,工作馬虎,或直接或間接去補課市場尋租,更有甚者某些學校與補課機構聯手。這正是補課市場風風火火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小學生負越減越重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須整頓、規範補課市場,以減少其對中小學教育的負面衝擊,切斷它和學校、教師的利益關係。整頓、規範補課市場重點是納入政府管理渠道,提高准入門檻,實行補課教師資格審核和收費報批制度,嚴肅處理暴利行為。嚴肅查處學校和教師補課市場尋租行為。

《探索與爭鳴》人間體

聯絡員小探

xiaotanxiaosuo

轉載 | 合作 | 諮詢 | 建議

長按掃碼加好友

END

人文社科學者的平台

《探索與爭鳴》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版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媒體轉載請聯繫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探索與爭鳴雜誌 的精彩文章:

《探索與爭鳴》2017年度「全球化受挫與世界格局走向」圓桌會議專題集錦《探索與爭鳴》2017年度回顧系列之七

TAG:探索與爭鳴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