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血糖監測這樣做才對,有些人真亂扎白扎手了!
在糖尿病的自我管理方面,監測血糖是非常重要的技巧,透過有效的工具與方法,幫助糖尿病人管理血糖,達到自律而自主,讓病人享有健康生活。
不少糖友覺得「糖尿病不是堅持治療就可以了嗎?監測有什麼用呢?」這是錯誤的觀念。糖尿病患者日常的自我血糖監測一定要規律,並且要定期到醫院做一些項目檢測!
自我血糖監測的好處
1. 反映實時血糖水平
2. 評估餐前和餐後高血糖以及生活事件(鍛煉、用餐、運動及情緒應激等)和降糖藥物對血糖的影響
3. 發現低血糖
4. 有助於為患者制定個體化生活方式干預和優化藥物干預方案
5. 提高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規律的綜合病情監測可以讓糖友的生活更加安心,例如:
1.實時了解血糖、血壓、血脂水平,及時發現病情波動
2.指導飲食、運動及優化藥物治療方案
3.幫助各項指標綜合達標,預防和延緩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
4.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善生活質量,保持健康心情
一、怎樣的血糖監測對糖尿病控制有益?
每個人都不一樣,因為生活作息不同,飲食習慣有差異。一天兩次胰島素治療的兩位糖友,因他們體重及生活作息不同,在注射給葯及測血糖上因而有異;一樣每天服兩次降糖葯的病人,因其入睡時間不一,服藥、測血糖亦有差別。至於那些採取一天多次補充胰島素來平衡血糖者,雖然可以多吃即多補充胰島素,但也應考慮整體飲食總量做合理的調整。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糖尿病管理的一項重要指標,它是指2~3個月的平均血糖狀態,不過它無法反映出個人血糖波動狀態。研究結果讓我們知道飯後血糖高於11.1mmol/L時,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高出一般人2倍之多,所以糖友自我監測飯後血糖有其價值。能有計畫地測量血糖,在HbA1c達標而不發生低血糖,飯後血糖目標低於8.8mmol/L,才能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風險。
二、血糖監測要有計劃性的進行!
糖友們可依自己身體狀況去規劃如何測血糖,或請教你的醫療照護團隊,將自己平時的經驗積累起來,不斷驗證後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
在日常作息下,連續三天測定空腹、餐前、餐後以及睡前血糖,這樣的密集測量能讓你觀察到個人血糖上下波動的整體狀況。
做同一餐餐前、餐後血糖對照,觀看起伏大小,能了解該餐是否需要調整。
由自己整體的血糖,判斷出哪個時段最需要關注以及改善。如果餐前、餐後血糖整體高,糖化血紅蛋白>8%,應思考個人飲食及運動上是否有改善的空間;若已盡了最大的努力,再與你的醫療團隊討論藥物治療上是否需修改。
如果只是單純飯後血糖高,特別是餐後高於餐前5.5mmol/L以上的人,該檢討當餐的糖類總量,若糖類總量未超標,就查看當餐所搭配的蛋白質以及蔬菜類。
三、糖尿病要要學會能力提升,以判斷血糖波動
紀錄飲食及血糖值做對比,試著分析影響自己血糖的主要因素,也可請教專家協助你,回家練習再練習後熟能生巧。
紀錄飲食量及時間,與你連續三天的血糖紀錄做對比,容易找到影響血糖的主要因素,幫你找到改善管控血糖的辦法。
學著判斷測血糖的結果,先看是否有低血糖,再看哪個時段常出現高血糖?
看低血糖的次數以及時間點,有沒有重複出現?回憶那一次低血糖的原因是什麼?怎麼減少下次再發生?
同一時間點重複出現的高血糖,務必抽絲剝繭找到一再出現高血糖的原因。
影響血糖起伏主要因素是飲食、運動及降血糖藥物,試著列出來,如各餐內容,特別是該餐的飯或面等糖類有多少量?
逐步檢查了飲食、運動及藥物後,再考量睡眠、情緒等因素。我在已出版的《糖譜》一書上畫過用魚骨圖來表列相關因素的自我檢查方式,你可以嘗試。
四、好血糖,要從自己願意改變開始
起而行才能改變,許多道理大家都懂,差別在是否能落實在行為上。
全面性觀察血糖後,飯後血糖高且重複出現,應改變後再做測量;對持續性現象不做改變,那血糖監測也只是浪費金錢以及白白流血疼痛而已。
對於一再出現的低血糖要具體行動,如何處理低血糖?如何預防?尤其是胰島素治療的糖友,根據自己血糖起伏點,對照胰島素作用的高峰查看是否因此造成血糖過低?
總之,良好的糖尿病管理是醫患雙方共同努力達成的。測血糖是為了自己的健康,不需要跟別人比較,讓自己越來越懂自己的血糖,直至可以掌握自己的血糖。
五、糖尿病人什麼時間測血糖最好?
血糖監測包括下列幾個節點:空腹血糖、餐後2小時血糖、餐前血糖、睡前血糖、凌晨血糖、隨機血糖。
(1)空腹血糖
空腹狀態指至少8小時沒有進食熱量。也就是沒有吃任何帶能量的東西,喝少量的水對血糖沒有影響。一般晚上8時之後就不建議吃東西了,第二天一早進行血糖檢測;
需要注意部分患者因血糖波動大或為避免夜間低血糖可能需要少量進食,這時需要考慮空腹血糖的實際水平。
(2)餐後2小時血糖
從進餐開始時計時,2小時後進行血糖檢測。例如,張老師6:30開始吃早飯,7:00早飯吃好,早餐後2小時血糖是從6:30開始計時,到8:30時檢測。
(3)餐前血糖
在下一餐進餐前進行血糖檢測。
(4)睡前血糖
在每日就寢前檢測,一般在晚上9-10時左右。
(5)凌晨血糖
一般選擇凌晨2-3時檢測。
(6)隨機血糖
隨時監測,特別是任何患者覺得不舒服需要隨時檢測。尤其是有過低血糖發作經歷的患者,懷疑低血糖時(有飢餓感、心慌、出汗、頭昏、手抖等)需要及時檢測。
六、糖尿病人各點檢測血糖有什麼意義?
原則:首先,控制血糖的目標是讓血糖波動儘可能接近正常人,同時要避免低血糖的發生。因此上述這些時間點的血糖對於血糖的總體控制都很重要,不能只重視空腹、或者只重視餐後血糖,也不能為了血糖接近正常,將自己置於容易發生低血糖的危險境地。
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是自我血糖監測的基礎指標。根據空腹血糖和早中晚餐後2小時血糖基本可以看到患者血糖總體控制情況如何。但進餐種類數量、運動、情緒等因素都可能影響血糖,所以如果需要了解總體情況,要連續或者間斷看幾天的血糖再進行評價。
在空腹和餐後2小時血糖中,空腹血糖要優先注意,許多餐後血糖較高的患者,空腹血糖也非常高,此時針對空腹血糖調整治療方案,可以對空腹和餐後血糖的全面控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餐前血糖:對於血糖波動大,或者有發生低血糖風險的患者(高齡、糖化血紅蛋白控制較好),需要進行餐前血糖檢測,主要用於評價降糖方案,協助制定最佳控糖方案。
夜間(凌晨)血糖:在部分空腹血糖居高不下,尤其應用胰島素控制的患者,進行凌晨血糖檢測有助於明確空腹高血糖的原因,用於指導胰島素治療方案的調整。
睡前血糖:對於空腹血糖不佳、睡眠中低血糖發作可能性大、血糖波動大的患者,睡前血糖有助於了解整體血糖情況,用於指導控糖方案調整。
我相信糖友,你做得到!
作者介紹:李碧雲 台灣著名糖尿病衛教師,曾任台灣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台灣糖尿病衛教學會副秘書長


TAG:糖尿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