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踐行者——陳去病的故居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踐行者——陳去病的故居

圖/文 倪熊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在同里三元河畔青石板鋪成的三元街倘佯蕩漾,也會不期而遇老相識老朋友老弟兄張夷的外婆家——詩人、革命者、南社發起人之一的陳去病故居。

陳家大門臨河,河面寬闊的轉角處,朝南一幢古樸平常的清代石庫門老宅,罩牆高聳,環境幽靜。這處宅院佔地二畝二分半,共有房屋42間。門頭鑲有磚雕門額:「孝友舊業」,進門見有半亭、家祠舊跡,百尺樓、浩歌堂等建築,已是差不多歷經百年的風雨滄桑了。

百尺樓是陳去病藏書和寫作的地方,一樓一底,十分簡樸。他所編著的《百尺樓叢書》,即以此樓而定名。

浩歌堂面闊三間,1920年此屋落成時,陳去病適閱香山的「浩歌行」,欣然神會,將新屋取名為「浩歌堂」。浩歌堂是陳去病會客之所,堂中懸有「女宗共仰」及「浩歌堂」橫匾。「女宗共仰」匾系孫中山先生褒揚陳去病之母倪老夫人「鞠育教誨,以致於成」而親筆所題。

進門朝東有一月洞門,是坐西面東的綠玉青瑤館,又稱堂樓,五樓五底二廂房,共有13間。楣額「綠玉青瑤館」五字是由近代書法家楊千里先生手書,現在已是青苔微綠。據載,綠玉青瑤館初建於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堂樓北側及北廂樓是陳去病的卧室和另外又一個寫作的地方。

顯然,這些書齋樓堂的名字暴露出一個清朝末年、民國時代的江南狂狷書生的內心氣象。

我們有時還蠻慶幸我們稱兄道弟勾肩搭背的狐朋狗友中也有這樣一個出身豪門世家有來龍有出處的朋友,可以一下子把我們和書本上傳說中遙不可及迷迷糊糊含糊不清的遙遠歷史拉到炙手可熱的貼近處握手。是啊,真是疏忽也是健忘,怎麼把同里擁有的這樣一個盛名顯赫的大人物給差點遺漏了呢?

張夷是個名門之後,他的外公就是那個大名鼎鼎的陳去病。這是清末民初響噹噹的大人物,孫中山的弟兄,一起勾肩搭背稱兄道弟謀逆作反的同夥,組織了一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南社,和一夥文化人知識分子拉幫結夥拉幫結派結社結盟辦報紙寫檄文和興中會同盟會的孫中山黃興們遙相呼應輿論煽動搖旗吶喊吹鼓抬轎為推翻滿清政權振臂助拳助威助過一臂之力的。

陳去病的英名曾叱吒辛亥革命時期,在那風雲變幻的年代。1874出生的陳去病原名慶林,字佩忍,長大後讀霍去病名句「匈奴未滅,何以家回」,志向鴻鵠,反清復明,驅除韃虜,毅然改名「去病」。

他的同伴是臨近一個古鎮黎里的柳亞子,柳亞子先生就是初中語文第一課上毛澤東有《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的那個柳亞子,趣味相投志同道合常來常往,陳去病經常就在家裡我們現在依然還能看到的還有幾把椅子空著的以禮相待的正堂里會見客人,然後和柳亞子他們也會邊走邊聊走到南園茶社去喝茶,常常與有志青年一起聚集一堂共議經邦緯國大事。

由於陳去病對明末清初的歷史研究頗深,因此,在反清革命鬥爭中自然而然的他會效法明末東林黨、幾社、復社的傳統做法,廣結文社義社,並傾注自己的一腔熱血,不遺餘力。他和柳亞子、高旭共同發起了「以抗北庭」為宗旨的反清文學團體——南社,集中了幾乎所有傾向革命文人志士,宣傳革命,與同盟會互為犄角。不僅口誅筆伐,還倥傯戎馬。

陳去病繼而身體力行,又追隨孫中山先生,曾任孫中山北伐大本營宣傳主任,廣東護法軍政府參議院秘書長等要職。孫中山先生親切地譽他為「十年袍澤,患難同嘗」。

唐朝的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與其說是古訓,毋寧說是歷代文人富於歷史使命感的一種集中概括。「為時而著」的「時」,就是時代之意。對於讀書人而言,它意味著對時代的關注,對現實社會的關切,對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責任和使命。

古往今來,做到「為時而著」的雖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說,更多的是雖有此之心,卻少有其文。原因無他,在於要想真正做到「為時而著」,就得傾聽時代的足音,呼吸時代的空氣,把握時代的脈搏,讓自己的心合著時代的節奏一起跳動。陳去病是真正用心去感悟時代、體驗時代,為時代而唱的,他不僅是「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忠實擁躉,更為難得的還是一個的具體而典型的踐行者。

陳去病的一生著作等身。《陸沉叢書》忠實地記載了明末清兵南下時,在揚州等地野蠻殘酷地屠殺了大批漢族人民這段充滿腥風血雨的歷史,因而成為當時流行的反清讀物。他還編寫過一本《清秘史》,包括《滿州世系圖》、《二百四十年間中國舊族不服滿人表》等內容。現在看來,書中有很濃的狹隘種族敵視情緒,但是它首開先河將「興中會首領孫文謀起兵於廣州」列入大事年表,卻是首創。

陳去病還有兩部著作,《煩惱絲》,敘述清初漢族人民抗拒剪髮蓄辮的史實;另一部為《五石脂》,敘述東南志士的抗清逸事,兼錄詩文。他編著的《明遺民錄》是一部大型傳記總集,發表了直隸、山東、山西三省明清之際出現的大量義勇之士在反對清朝統治者的鬥爭中英勇頑強臨危不懼視死如歸的可貴品格。表彰故人,藉以鼓勵新人,為發展中的反帝反清民主革命推波助瀾。陳去病的詩大多為詠懷之作,體現了清末《國粹學報》派的特點,即借歷史作反清的宣傳:抒發詩人推翻清朝統治的壯志;探求救國真理的願望;感嘆年華虛度而所志不遂的悵惘;追懷民族前人的抵抗事迹。

陳去病所著所寫的著作和詩歌,即是通過自己的革命宣傳,激起同胞們的愛國熱忱,寄寓自己振興祖國之大志。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陳去病見許多老友政見不一,思想漸漸趨於消極,處於矛盾和痛苦彷徨中。晚年,他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表示不滿,拒絕出任江蘇省政府主席,也陸續辭去了其他黨政職務。1930年,他擔任南京博物館館長,專門從事文史研究,同時他往返於寧、滬、杭等地,在東南大學(今南京大學)、持志大學等校講授辭賦學。後來告老回鄉,他把同里一部分舊宅翻建作書館和卧室,題名為「綠玉青瑤之館」,也時常上南園茶館喝茶,與鄉親閑聊。

1933年7月,陳去病生日時謝絕了友人為他祝壽,8月中旬,他去蘇州會見老友,一時高興,多喝了幾杯,暢飲而歸,結果食物中毒,腹瀉不止而亡。臨終前寫下了「相識滿天下,知已有幾人」。1935年10月,柳亞子等眾人商議他的葬事,決定將他葬於蘇州虎丘冷香閣下。

我過去還耿耿於懷不太懂張夷為什麼一定落腳在三塘街?現在很明白,那個山塘街的綠園小築,搞南社研究,乃是得天獨厚,不僅地理人情,而且於公於私:他外公的墓地就在距離山塘街前面不遠的虎丘山腳西南麓杉樹林中,而且南社也是在這條三塘街上的張公祠成立。

一個鮮為人知的人,蔣介石的母親——王采玉故里——葛竹村

顧問:朱鷹、鄒開歧

主編:姚小紅

編輯:洪與、鄒舟、楊玲、大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寫乎 的精彩文章:

禹里,澤潤著大禹的流風遺韻

TAG:寫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