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袁隆平團隊再創紀錄,他曾夢想:有朝一日,坐在稻子下乘涼

袁隆平團隊再創紀錄,他曾夢想:有朝一日,坐在稻子下乘涼

說起袁隆平三個字,在中國恐怕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就在剛過去的2017年,他研究的水稻又打破了一個新紀錄。

自2007年以來,袁隆平及其創新團隊組織的「超級雜交稻『三一』糧食高產工程」試驗,於2017年初見成效,累計實施面積8398.3萬畝,增產稻穀95.46億公斤。團隊創立的形態改良與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超級雜交稻育種技術體系,先後率先實現中國超級稻第一、二、三、四期育種目標,創造百畝示範片平均畝產1026.7公斤世界紀錄。

他用自己的執著和堅持告訴了世人,什麼叫一個人,一輩子,一件事。

1

和許多人想像中不同,皮膚黝黑的袁隆平並非農民出身。父親袁興烈是東南大學的畢業生,曾在國民政府任職,母親是教會學校的高材生,說一口極為流利的英語。1930年,袁隆平出生於北平的協和醫院,父親便為其取名「隆平」。

成年之前,袁隆平跟著家人顛沛流離,從北平到天津,從江西到湖北,從重慶到南京。幼年不知愁滋味的他,活潑又調皮。看到祖母的水煙袋咕咕冒氣,好奇地吸上一口,嗆到說不出話來。祖母撞見了,狠狠敲了他的腦袋。兄弟姐妹里,數他最貪玩,在重慶讀書的時候,一次遇到空襲警報拉響,就跑到嘉陵江去游泳。正巧被父親拿望遠鏡看見,回家又是一頓好打。

袁隆平在母親懷中

那時他讀書,也全憑興趣來。喜歡的就認真,不喜歡的就敷衍。有一次上數理課,老師講到「負負得正」,袁隆平就懵了,問老師:「為什麼負負得正?」老師說:「你不用管那麼多,你把公式記下來就行了。」袁隆平覺得,就這麼傻記,太沒道理了,頓時對數學失去了興趣。

有趣的是,多年以後,他和數學家吳文俊同時拿到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袁隆平對吳文俊提起此事,吳文俊笑道:「正是因為好奇,我想把道理弄明白,所以才研究數學。」他哈哈大笑:「還是你厲害,迎難而上,我弄不懂就放棄啦!」

抗戰期間,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年少的袁隆平雖不識生計之苦,玩兒心很大,可每每看到頭頂日本人的飛機,看到沿路舉家逃難、面色如菜的中國人,看到飢餓、災荒和滿目瘡痍的國土,他的內心深處總會泛起一陣陣痛楚。

多年以後,回想起逃難路上見到的血肉模糊的屍體,他的心還會為之一緊。與此同時,年少的他也明白了弱肉強食的道理。

「一個民族要想不受屈辱,除了強大別無選擇。」

2

說起學農,全然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帶著全班同學去遊覽一個資本家的園藝場,水果滿園,桃李芬芳,五顏六色的鮮花鋪滿小路,成串兒亮晶晶的葡萄掛在藤上。在袁隆平眼裡,這簡直就是個童話世界。

後來,他看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只見葡萄就掛在窗外,卓別林伸手就摘來吃,渴了,叫一頭奶牛到門前,馬上就能喝新鮮的。當時袁隆平覺得,學農真是太幸福了。

直到真正了解了農民的辛苦,才發覺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兒:「我天性自由散漫,嚮往的全是田園美、農藝美,一看到那個資本家的園藝場那麼漂亮,就以為以後能在裡面工作,真正學了農,才知道種地是多麼艱辛。」

讀中學時,袁隆平確實是夠自由、散漫的。被子不認真疊,早操也不愛出。喜歡的科目考90,不喜歡的就考60。1947年,湖北省舉行全省體育運動會,他興沖沖地跑去報名。老師一看:「你個子太小了,回去吧!」人家隊伍都選好了,結果出發前,他課也不上,偷偷混進隊伍。到了賽場,老師笑著說:「既然來了,那你就去吧。」沒想到這一去,他就在預賽中拿了100米和400米兩個第一,最後摘下兩枚銀牌。

報考大學時,袁隆平想起了幼年嚮往的田園,對父母說:「我要學農。」母親聽了,嚇一跳:「傻孩子,學農多苦啊,你以為好玩兒呢?」可袁隆平死活要學,擺出大道理:「吃飯可是天下第一大事,不學農,人類怎麼生存?」

最後,父親尊重了他的選擇。

進學校,參觀了真正的農場,看到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惡劣的耕種環境,袁隆平才意識到「田園之美」純屬臆想。好在那個年紀的他,正懷雄心壯志,眼看到農民生存之苦,便暗下決心,立志為這個國家的農民做點事。

袁隆平學的是遺傳育種。一有時間,他就跑去圖書館,閱讀大量的中外農業雜誌。在廣泛的閱讀中,他接觸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觀點。每每遇到不太懂的部分,就去找老師請教。當時他還未意識到,正是這一次次的登門拜訪,為他日後的成就,打下的堅實的基礎。

3

畢業後,袁隆平被分配到安江農校任教。農校地處偏遠,他臨走前,領導就告訴他:「同學,那裡比較偏僻,一盞孤燈照終身,你可要做好思想準備。」

到了安江一看,其實沒有想像得那麼差。遠離城市,山清水秀,不染塵埃,學校外還有江水流過,正好可以游泳。到安江前,袁隆平用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把小提琴。為的就是能給自己製造一點快樂和趣味。

沒想到,1960年,大饑荒來了。

三年困難時期,袁隆平曾親眼看到5個人在路邊倒下。凄慘的場景對他造成了強烈的刺激。袁隆平心想,這麼大一個國家,如果連糧食安全都得不到保障,那還談什麼富強?

困難時期,大家吃飯用「雙蒸法」。把米飯蒸兩次,還放蘇打,二兩米飯蒸出一大碗來。可吃到肚子里,根本頂不住。袁隆平一生都忘不掉飢餓帶來的痛苦和恐懼:「剛剛吃完飯,肚子又餓了,一天到晚就想吃飯。有時候用糠來替代,越吃越餓。根本吃不飽,雙腳鬆軟無力。冬天到了晚上,睡覺烤火把腳烤熱了以後,放到被窩裡面,又是冰涼的,到第二天早上起來還是冰涼的。沒飯吃身體就沒有能量。那個日子真的很難受。」

這次饑荒,讓袁隆平立下了一個遠大的、終身的志向:一定要解決中國人的糧食安全問題。

早在那之前,袁隆平就做過一些研究。那時,大家都在學蘇聯李森科的「無性雜交」,說白了就是嫁接。袁隆平把西紅柿嫁接到馬鈴薯身上,第一年,大獲成功,土裡挖出馬鈴薯,莖上收穫西紅柿。到了第二年,把收穫的種子種到地上,當然長不出新物種。但就在1957年,袁隆平在《參考消息》上看到一則報道:DNA雙螺旋結構遺傳密碼獲得諾貝爾獎。

他馬上想到了孟德爾、摩爾根的遺傳學。

意識到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後,他自費去往北京,找到一位遺傳學專家,請教了國外遺傳學的發展近況。這讓他意識到用遺傳學理論搞育種實驗是可行的。最開始,他想研究紅薯,結果老鄉告訴他:「誰天天吃那個,那是稻米的添頭,吃了也頂不住餓,吃飯還是要吃大米。」

袁隆平覺得言之有理,呆在農科院的圖書館裡,看了一大堆外文資料和學報。這才知道,美國、墨西哥等國家的雜交高粱、雜交玉米早已開始生產,只有水稻的雜交技術還沒有突破。

行,那就專攻水稻。

4

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到農校的試驗田選種。無意間,他發現了一株「鶴立雞群」的稻株。穗大,顆粒飽滿。袁隆平隨手挑了一穗,竟有230粒之多!袁隆平心想,如果能將這一株保存下來育種,那豈不是可以增產無數糧食?

次年春天,他將種子播下,結果大失所望,一眼望去,高的高,矮的矮,沒有一株像最早的那株稻子一樣長勢好。失望而歸後,袁隆平反覆琢磨其中的奧妙,研究了那一片試驗田的稻株比例,最終得出一個結論:水稻是有雜交優勢的,那株鶴立雞群的稻子,就是天然的雜交水稻。既然天然雜交稻有這樣的生長優勢,那麼人工雜交稻,一定可以大量增產。

當時,遺傳學界一直否定水稻的雜交優勢。可袁隆平眼見那株天然稻,便對理論提出了質疑。他拜訪專家,翻找資料,最終確定這種生長優勢是可以被人工利用的。而要想利用這一優勢,首先是找到「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1964年的夏天,袁隆平開始了漫長的尋稻之旅。每天吃了早飯,他就下田,帶兩個水壺、兩個饅頭,一直找到下午4點才肯回家。上面太陽曬,下面水裡泡,吃得又差,很快就患上了腸胃病。即便如此,他還是沒放棄尋找。這種找,可謂大海撈針,要用5倍放大鏡,對著稻株一株一株地看。理論上找到的概率,是五萬分之一。有時找到胃痛,身體抽搐,袁隆平還在堅持。

半個月的苦戰,近14萬棵稻株的觀察,找到第一株時,袁隆平堅定了自己的信念。連續兩年,在觀察了幾十萬株水稻後,他和學生、妻子終於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水稻。培育成功「雄性不育系」後,1966年2月,在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上,袁隆平發表了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論述水稻雜交的基礎。

5

就在袁隆平幹勁兒正足時,「文革」來了。安江地區的運動越搞越大,很多人都進了牛棚。

就在審查相關材料時,人們發現了一份公函,要求保護袁隆平的工作,保證他完成水稻雜交研究為糧食增產。他們沒想到,袁隆平的論文發表後,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國家科委主任聶榮臻組織會議後當即批示,這項研究不能停!

就這樣,袁隆平躲過一劫,並成立了研究小組。雄性不育系反覆培植後,700株秧苗進入安江試驗田。袁隆平每天都盼著整個團隊的汗水凝成果實,可誰也沒想到,1968年5月18日的夜裡,突然發生了人為毀苗事件。一場大雨後,袁隆平怕秧苗受損,第二天一早就去了試驗田,結果到場一看,所有秧苗都被拔掉了!

就在絕望之際,袁隆平發現一口水井裡有5棵浮起的秧苗,立馬縱身跳下,將它們打撈起來。

要是沒有這5棵僅剩的秧苗,袁隆平和所有工作人員4年的心血都將毀於一旦。時至今日,到底是誰毀掉了秧苗,仍舊是個懸案。

後來,袁隆平的學生接受採訪說:「我覺得應該是業內的人乾的,他是連根拔起毀掉的,手法非常高明,一點機會也不想留給他。」

6

1968年,袁隆平帶著兩個學生南北輾轉,從河北到海南,整整7個春節未曾回家,開始了極為耗時的育種試驗。然而,無論他們多麼努力,花費了多麼巨大的心血,試驗結果總是不如意。

袁隆平意識到,雜交試驗的材料都是栽培稻,親緣關係太近,遺傳特質會下降,應該換用野生稻。最終,在海南,他們找到了一株完美的雄性不育系野稻。袁隆平將其命名為「野敗」。

它成為了所有雜交稻的母本。

1972年,經過不斷的配種,袁隆平和他帶領的團隊終於栽培出了一批長勢喜人的雜交稻。可收稻子那天,大家傻眼了。整批雜交稻,稻穀沒多少,稻草倒是長得很高。

袁隆平卻不慌不忙:「表面上,我們失敗了,但本質上,我們卻是成功的。長稻穀還是稻草,只是技術問題,至少目前可以證明,雜交優勢完全可以實現,所以我們不該放棄。」

海南三亞發現 「野敗」 的現場

一段話字字鏗鏘有力,研究項目得以繼續下去。對袁隆平而言,有困難,那是理所當然的,天底下哪有那麼容易成功的事。他不多說什麼,也不管外界質疑,繼續埋頭配種。一年後,新種子證明了所有的努力沒有白費,雜交優勢果然轉移到稻穀上。每畝地產量都增加了50-100公斤。

1974年,袁隆平育成中國第一個強優勢組合「南優2號」。兩季水稻產量都比常規水稻增產30%以上。隨後,他又設計了新的栽培模式和趕花粉的辦法,將種子產量提升將近8倍。

1976年,全國大面積試種雜交水稻,208萬畝雜交水稻,增產幅度全部在20%以上。雜交稻面積由此急速推廣,到1988年,全國有一半的稻田都在栽種雜交稻。10年間,全國累計種植由袁隆平培育出的雜交水稻面積達10.5億畝,為我國水稻增產增收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袁隆平因此獲得了我國第一個特等發明獎。

7

攻克「三系雜交」後,他又研究出「兩系雜交」,一年又一年扎在田野里,將水稻的畝產從600公斤,提到700、900、1000…遠遠地將其他國家甩在了身後。

在他的啟發下,全國各地出現了更多優良的雜交水稻。根據國際水稻研究所的數據,中國的水稻田裡,有58%的水稻是雜交水稻,這個比例在美國是40%,在東南亞的幾個國家平均約為8%。也難怪有人說,袁隆平用雜交水稻技術,多養活了近兩個億的人口。

有小行星以他的名字命名,世界糧食獎和以色列的沃爾夫獎也頒發到他手中。23個國際大獎,無數的科研頭銜,聲譽漸隆,越來越多的稱讚都彙集到他的名下。袁隆平卻說:「在雜交水稻方面,我是做了一些工作,但最終的成果,是廣大科技人員和基層民眾一起努力得來的,功勞不能只歸功我一個人。我只是為中國人吃飯做了一點貢獻,別的讚譽,我不能接受。」

早年在《面對面》節目里,記者問他:「到底是什麼動力讓您這樣不斷攻克難關,一次次提高了產量,您不覺得累嗎?」

袁隆平道:「追求事業就是樂在苦中,農業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陽底下曬、在泥田中踩。因為有希望,會出好品種,所以樂在苦中。如果沒有希望,盲無目的,就不會有樂趣。」

袁隆平的希望,就是他的禾下乘涼夢:稻子有高粱那麼高,稻穗有一尺多,兩尺長,籽粒,花生米那麼大,可以坐在稻子下乘涼。他說除非看不見了,走不動了,否則會一直幹下去。

80多歲的袁隆平依然每天下田,皮膚黝黑,看上去不像一個科學家,更像一個普通農民。

對他而言,下田勞作是頭等大事。有一次,一個欄目為他拍了個非常棒的紀錄片。記者上門採訪時,問他的觀感如何。袁隆平抽了口煙,淡淡地說:「我沒看,也不是太想看,看那個太耗費時間,我大部分時間要到田裡去。」

8

貴為國寶級的人物,袁隆平身上卻從沒什麼架子。2016年,他獲得首屆呂志和獎-世界文明獎,致感謝詞念到第二頁時,紙張卡住了,翻不過去,袁隆平就嘟囔了一句「麻煩死了」。這句話經話筒放大,所有人都被他的真性情逗笑了。

呂志和獎獎金高達1700多萬元,袁隆平全部拿去支持農業發展。事後,有西方媒體考證,他領獎時穿的西服,不過500塊錢。這都是他穿的比較貴的衣服。他下田時穿的Polo衫,45塊錢,腳上好一點的鞋,也不過200塊。

2001年,袁隆平被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理學博士。平時穿著極隨便,他就沒帶領帶,為了出席正規場合,他就和同行的人上街買領帶。同伴都勸他買條好的,他嫌貴,不肯買,拉著同伴到地攤上去,買了條20元港幣的領帶。

隆平高科上市時,楊瀾問袁隆平:「聽說您現在身價高達一千多個億,您回去跟太太說這些事時,她是什麼感覺?袁隆平擺擺手道:「在家裡我們從來不會談這些事,我多半時間都花在研究上了,不太喜歡在這些事上費心思。」

出生在饑荒年代的湖南農民曹宏球,種起雜交水稻後,發家致富。出於對袁隆平的感激和敬重,非要為他塑一尊漢白玉塑像。他給袁隆平寫了一封信,希望能拿到他的照片。

袁隆平便在回信中說:「你的這份情我領了,但為人民為國家做一點貢獻是應該的。至於塑像,我實在受不起你們的這份厚愛。希望你尊重我的意見,恕我不能給你寄照片。」

9

天天跟水稻打交道,但在袁隆平的世界裡,水稻也不是唯一。排球、游泳、小提琴,多年以來一直是袁隆平最愛的三件事。

人無趣,不成活。排球和游泳,是袁隆平強身健體的最好途徑。70多歲時,他在田裡走起路來,比年輕人都要快。至於小提琴,則用來陶冶身心。

知乎上曾有人發問:「袁隆平是否被過譽了?」有人回答道:「不是袁隆平被過譽了,而是像他這樣的人,和他一樣的科研工作者們,受到的關注實在太少太少了。」的確,要不是去年的一條新聞,很少有人會想起「袁隆平」三個字。

2017年,袁隆平的水稻長勢喜人,再次創下了產量紀錄。他說:「以前生活水平差,我們追求的是高產高產再高產,現在糧食越來越多,我們不但要把產量提上去,質量也要做得越來越好。」別人問他打算何時退休。袁隆平微微一笑,一切盡在不言中。

註:未經版權方允許,請勿轉載、抓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打完這一仗,神聖羅馬帝國終於登上歷史舞台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