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城門為什麼通常要往裡面開?這裡告訴你原因

古代城門為什麼通常要往裡面開?這裡告訴你原因

首先,再大的城門也是門,是門之一種。古代的門,不管是宮門城門衙門門,還是家戶的小門,沒有沖外開的(不像現代人家的防盜門,可以往外開,也可以往裡開)。所以古代只能「推門而入」,而不能「推門而出」,推是推不開的。

古代城門為什麼通常要往裡面開?這裡告訴你原因

其次,為什麼古代的門都朝內開?

古代的門不像現代的門,一個門框里安一扇門板,門框固定在牆上,門用銅葉片固定在門框上,在右在左,朝里朝外,隨便怎樣都行。古代的門不裝在門框上,而是插在門框內側上下、房屋內牆的「戶樞」上,兩塊門扇繞著樞紐轉,戶樞必須牢牢地固定在牆上,而且門的下方還安有戶檻(門檻),這都限制了門只能朝里轉動。如上圖,公共建築(如寺廟、宮殿、城門)的大門,門外往往還砌有起防護、裝飾作用的磚包石門,有這個堅固的石門在外,裡頭的木門如何向外打開?

古代城門為什麼通常要往裡面開?這裡告訴你原因

第三,古代的城門都設在城門洞子中間靠前的位置,這是一個特殊的地方,門扇轉動的區域與前後牆面並不在一個平面上,而是要往裡凹進去許多,門就固定在凹進去的上下角的石制戶樞上。這麼做,一方面可以有地方固定戶樞和門軸,還可以對木製樞、軸起到保護作用;另一方面,門在打開時,可以盡量靠牆裡,減少對人馬通行的阻礙。

城門往內開,則大門的所有重要構建都在城門的內側,有利於保護城門。

古代城門為什麼通常要往裡面開?這裡告訴你原因

第四,古代城門固然能起到防止敵軍沖入城內的作用,然而那不是它的主要作用。在古代戰爭中,發生圍城戰時,在城池防守最為薄弱的城門外,往往要屯守重兵,決戰於城外。即便當敵兵衝到城門口,守兵急於關門時,是朝外開的門好關呢,還是朝內的好關?當然是朝內的門好關,且呈往外頂住之勢!(圖為北京城正面的正陽門,門洞遠景為正陽門箭樓)

有人說,當攻城士兵撞擊城門時,朝外開的門比朝內開的門更容易承受巨大的衝擊力。實際上這純屬想當然耳,在重型撞城錘、沖城車的衝擊下,門無論朝哪個方向開,都是沒有什麼不同的。如果敵軍已開始撞擊城門了,這時木製包鐵的門已不能維持太久,城內守兵在此時必須在門後迅速堆放大量磚石,甚至直接將城門堵死。否則城門須臾即破,或被敵人縱火燒毀,大批敵軍將由此湧入。兩扇木門,能起多大作用?誰能靠兩扇木門守城?

古代城門為什麼通常要往裡面開?這裡告訴你原因

第五,城門遇到攻城器械的機會是很少的,絕大多數時候,即和平時期,城門只能「防君子不防小人」,每天辰開夜閉,吱吱呀呀、悠閑自在地過著它安生的太平日子……敵人來了,還得靠城牆,靠無畏的戰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小懶講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覃小懶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