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原標題:0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78年河南省臨汝縣閻村出土
六、七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半坡氏族公社時期生產的仰韶文化彩陶器上,魚紋成為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紋飾。所繪魚的圖形拙樸可愛。其數量之大,線條之美,形象之逼真,令後人嘆為觀止。魚,成了遠古人類的圖騰。這些古樸優美的繪畫藝術,完全來源於勞動的實踐和對自然界的觀察和提煉,反映了當時人們以漁獵為主的生產活動,表達了捕獲更多的魚來滿足日常生活需求的美好心愿。
此彩繪陶缸外表呈紅色,作直壁平底圓筒狀。陶缸外壁有彩繪一幅。畫面左側為一隻站立的白鸛,通身潔白,圓眼、長嘴、昂首挺立。鸛嘴上銜著一條大魚,也全身塗白,並用黑線條清晰描繪出魚身的輪廓。畫面右側豎立一柄石斧,斧身穿孔、柄部有編織物纏繞並刻劃符號等。白鸛的眼睛很大,目光炯炯有神,鸛身微微後仰,頭頸高揚。魚眼則畫得很小,身體僵直,魚鰭低垂,毫無掙扎反抗之勢,與白鸛在神態上形成強烈的反差。
作者為表現鶴的輕柔白羽,把鸛身整個塗抹成白色,猶如後代中國畫的「沒骨」畫法;石斧和魚的外形則採用「勾線」畫法,用簡練、流暢的粗線勾勒出輪廓;斧、魚身中填充色彩,猶如後代中國畫的「填色」畫法。由於這幅畫具備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畫法,有的學者認為它是中國畫的雛形,被譽為「國畫之祖」,這件彩陶缸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而畫在缸腹部的彩陶畫高37厘米,寬44厘米,是我國目前史前最大的一幅彩陶畫。
彩繪陶缸屬於仰韶文化瓮棺葬具,因在河南伊川附近出土較多,故又被稱為「伊川缸」。它主要作為成人葬具來使用。普通伊川缸大多造型簡單,素樸無彩。鸛魚石斧圖彩繪陶缸不但施彩,而且構圖複雜,在題材選擇與畫面構思上都強調了圖案自身的獨立性。一般認為此陶缸應該是氏族首領的葬具。白鸛應是首領本人所屬氏族的圖騰,魚則是敵對氏族的圖騰。石斧是權力的標誌,是首領所用實物的寫真。首領生前曾經率領白鸛氏族同魚氏族進行了殊死的戰鬥,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人們將這些事迹寓於圖畫當中,記錄在首領本人的瓮棺上,通過圖騰形象與御用武器的頂級組合來表現重大歷史事件,以紀念首領的英雄業績。
附件:
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發現始末
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有一件珍貴的文物,出土於河南省臨汝縣紙坊公社閻庄大隊(今汝州市紙坊鄉紙北村閻庄自然村),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考古價值傲然屹立於中華國寶之巔峰,200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出的珍貴文物──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做為當年第一位發掘出「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李建安先生,至今鮮為人知。現在汝州計生委工作的譚國強與李建安交往有數年之緣。作為發現者的見證人,他將所知的發現鸛魚石斧圖陶缸有關往事敘說出來,以饗關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廣大朋友。
李建安,1953年7月出生,為汝州市紙坊鄉紙南村第十村民組人。1972-1974年在本大隊做民辦老師,1975年應徵入伍。1978年4月,從雲南騰衝退役回家沒多久的李建安,被紙坊公社招收為合同制工人,分配到公社文化站當文化幹事。由於工作需要,李建安曾被派往洛陽學習過《文物法》。同年10月,他隨洛陽地區文物處參與到紙坊中山寨村大墓群考古發掘,對文物工作有一定經驗。
1979年春節初八的早晨,李建安在集市買菜時,偶爾從紙坊鄉紙北村一位60多歲的老漢那裡得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該村蘋果地發現了不少紅陶片。吃過早飯後,他便準備好工具,迅速趕往知情人描述的現場---紙北大隊閻村東距黃澗河西岸60多米處一竹園附近。到達現場後,他從一個沒挖好的蘋果樹坑中撿出一部分紅陶片,經過20多分鐘的拼湊,一個很不完整的尖底陶缸顯現出來。這時,在中山寨考古大墓群時所學的一些知識得到應用,他初步把此物確定為二次瓮棺葬紅陶尖底瓶。後來,發掘成果進一步擴大,他一個人在原蘋果樹坑的東西向拓展挖開了一個長560cm、寬80cm、深85cm的土坑。經過一天半時間的精心挖掘,共挖出紅、青兩種顏色大小直徑、高低不等的陶缸和尖底瓶13個,其中只有第12個陶缸上有鸛魚石斧的圖案,其餘的均無任何圖案。因為這個陶缸上有圖案,李建安特意看了一眼,發現陶缸邊沿有一個高約13公分分長呈三角形的口子(當時不在意,李建安分析是大隊移土時車輛輾軋所致,此缺口至今沒有找到)。當挖出第13個陶缸時他實在太累了,不得不停工回家休息。就這樣他分3次把這13個陶器,運到自家的院落里,這便成了13個陶器出土後的第一個落腳點。休息幾天後,他開始對這13個陶器進行清理。在清理中,他發現陶缸和尖底瓶里裝的是土和人骨頭。家人知道後,以放在家中晦氣為由,極力反對他把這些陶器放在家中,要求他馬上送走。無奈之下他用架子車把這13個陶器運到紙坊公社東院(韓家祠堂主房下東第一間平房內)他的辦公室,這是13個陶器的第二個落腳點。由於當年譚國強也在紙坊公社上班,與李建安的房間只有一牆之隔。譚國強聞訊後看到其中一個陶缸上有鳥、魚、石斧圖案時,當時他問:「你弄這些玩藝這麼下功夫幹啥哩,能值幾個錢?」他激動地告訴譚國強:「這裡的東西可是國家的寶貝,不是值幾錢的問題!」當時人們普遍沒有文物保護意識,根本沒有意識到這批陶缸的珍貴性。後因人事調整,他和13個陶器也隨之搬往公社大院的另一間辦公室內,這是13個陶器的第三個落腳點。
在此期間,李建安曾多次與原臨汝縣文化館聯繫,請求早日把這些文物妥善安置。由於當時臨汝縣考古工作比較滯後,工作人員對陶器的有關知識了解甚少,再加上重視程度不夠,此事拖了又拖。時隔二年多後,即1980年春節前的一天,李建安的請求終於有了結果,他興高采烈地用自己的自行車拖著架子車,沿著洛界公路,經過一個半小時行程到達原臨汝縣文化館。時任文化館館長的張久益親切接待了他,並對他所做的工作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贈送其5雙線手套以資鼓勵,這是13個陶器的第四個落腳點。
時至1998年1月8日,譚國強和兩位同事一起到北京出公差。他們三人在閑暇之餘到歷史博物館(現為國家博物館)參觀,步入歷史博物館沒多久,離譚國強大約20多米處的那個帶圖案的陶缸進入譚國強的視線。當時譚國強和同去參觀的同事開玩笑說:「前邊那個陶缸是1978年在原臨汝縣紙坊公社紙北大隊閻村出土的,不信你去看看。」同事還半信半疑地說:「真的假的?」當他跑到展櫃前一看傻了眼,確實如譚國強所說。譚國強驕傲地告訴同事說:「為什麼我了解這個陶缸呢?因為它出土後在我宿舍門前放置半個多月的時間。」參觀過後,譚國強才感覺到此陶缸的非凡價值。後來,為更進一步了解「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有關情況,譚國強多方查找資料。「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用夾砂紅陶土盤拉成型,彩繪燒成,總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敞口、圓唇、深腹、平底,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一側有一副高37厘米的、寬44厘米的《鸛魚石斧》彩陶飾圖。整幅圖內容分為兩組:右邊畫的是一把豎立的裝有木柄的石斧。石斧上的孔眼、符號和緊纏的繩子,都被真實、細緻地用黑線條勾勒出來。左邊畫的是一隻圓眸、長喙、兩腿直撐地面的水鳥。它昂著頭,身軀稍微向後傾,顯得非常健美,嘴上銜著一條大魚,面對豎立的石斧。經專家用碳十四測定,它是原始社會仰韶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6000年左右的歷史,在鸛魚石斧圖被發現的30餘年時間裡,專家、學者關注有加,諸如「中國最早的彩陶畫」、「中國最早的國畫」、「中國畫的開山鼻祖」等一個個顯耀的光環,皆疊加於一身。它呈現著華夏文化的光輝,展示著中華民族的文明,在繪畫史上,這幅《鸛魚石斧圖》不僅反映了人類童年繪畫萌芽時期的藝術風格,而且以其宏偉的氣勢,體現了中國史前彩陶畫藝術創作的最高成就。它是仰韶文化的傑出代表作,標誌著中國史前繪畫藝術由紋飾繪畫向物象繪畫的發展,展現了中國史前繪畫藝術家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思想。「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憑藉珍貴的價值,2003年7月被國務院確定為64件不可出國展覽的文物之一,現珍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國內外專家還在不斷探討深入研究。從民族藝術而言,它證明了我國先民很早就成功掌握了點、線、面的藝術表現方法和繪畫法則,整個器皿和構圖展示出一種較強的民族時代精神與藝術魅力。從科學角度而言,先民很早就能夠利用黏土,經水濕潤,塑成一形狀,彩繪加工,乾燥燒成,整個工藝流程掌握得既熟練又恰到好處,展示了先民開發大自然,利用化學變化創造發明的科技水平。《國寶大觀》一書中認為「鸛魚石斧彩陶缸」堪與印第安人的圖騰柱相媲美。
後來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是如何來到北京,走進中國歷史博物館的,當事人李建安和見證人譚國強均不得而知,經汝州市文史愛好者楊占營先生的考據和查找資料,終於弄清事情的來龍去脈。
1980年燈節的前幾天,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命運出現了重大轉機,一個重要人物發現了他的價值,他就是時任鄭州市文聯主席的張紹文先生。燈節在即,回到家鄉汝州(當時稱臨汝縣)的張紹文先生與侄子張天慶一同到文化館訪友。進入文化館大院,一眼就發現一件古陶器擺放在院中的乒乓球桌面上,他快步走上去,發現上面竟繪有鸛、魚、石斧的圖案。張紹文當即告訴文化館工作人員說:「陶器上面的畫太有價值了。」他當即找人進行了拍照,又命從小喜歡書畫的侄子張天慶找來紙筆進行描摹,(張天慶因此獲得了第一手資料,由他仿製的「鸛魚石斧圖彩陶缸」格外逼真,被國內多家博物館爭相收藏),併當場命名為「鸛魚石斧圖彩陶缸」。
到鄭州後,張紹文分別向有關部門領導作了彙報,並撰寫了一篇題目為《原始藝術的瑰寶------記仰韶文化彩陶〈國寶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論文。文章中寫道:「筆者今春燈節返故鄉,在文化館陳列的這批仰韶文化陶器中,發現了一件陶缸上繪有一幅罕見的原始繪畫,非常驚奇,於是進行了臨摹、拍照,定名為《鸛魚石斧圖》(簡稱《陶畫》)。」並給予了很高評價,「這幅原始繪畫,是一件稀有的傑作。」「那自然生動,無趣無窮的藝術形象,無疑應列入『神器』中去了。」「可以說,截至目前為止,這幅《鸛魚石斧圖》是中國能見到的最早的一幅繪畫。」毫無疑問,張紹文是第一個發現「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巨大價值和進行研究的人。
1980年10月28日,河南省專項調查組進駐臨汝縣,調查組的成員有省博物館的湯文興、縣文化館的張久益、縣文化館辦公室主任晉明德等人。調查結束後,由湯文興同志執筆,撰寫了一份署名「臨汝縣文化館」的《臨汝閻村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報告》。報告指出:「閻村遺址面積約25000平方米,文化層厚約1-3米。1964年以來不斷出土瓮棺葬、白衣彩陶、石斧、石鏟、骨針和大量的砂紅陶片。1978年11月間,當地社員挖出了十一座瓮棺葬,還有一些瓮棺葬出土後已被砸毀。加之調查時又發現的幾件,共採集到完整陶器19件,其中的10件陶缸中有彩陶缸3件……一件高47厘米、口徑32.7厘米、底徑19.5厘米。敞口、圓唇、深腹、平底、紅砂陶質,沿下有四個對稱的鼻鈕,腹部一側畫有一幅高37、寬44厘米的彩陶畫,畫面約佔缸體面積的二分之一,是迄今發現最大的一幅原始社會時期的彩陶畫……它不僅為研究我國原始社會以及石斧的使用與安裝提供了極為可貴的實物資料,而且在我國繪畫史上也是一件罕見的珍品。」
這兩篇文章均刊登在《中原文物》1981年第一期上,正是這兩篇文章奠定了「鸛魚石斧圖」的研究基礎,引起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被緊急上解至河南省博物館,這是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出土後的第五個保管點,繼而榮登中國歷史博物館之神聖殿堂。這是鸛魚石斧圖彩陶缸出土後的第六個保管點,至此也成為現在的最終存放點。目前,在首都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鸛魚石斧圖彩陶缸不斷地接受著全世界人民的景仰。
(通訊員 桂焱煒 楊占營 譚國強 閆學民 程曉磊供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九條:「一級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損品,禁止出境展覽。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的目錄,由國務院文物行政主管部門定期公布。未曾在國內正式展出的文物,不得出境展覽。」
2002年1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64件(組)一級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
2012年6月2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第二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書畫類)》,禁止37件(組)一級文物出境展出。
2013年8月19日,國家文物局發布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含青銅器、陶瓷、玉器、雜項等四類,共94件(組)。
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名稱 |
時代 |
出土地點原地名 |
出土時間 |
現藏 |
01.彩繪鸛魚石斧圖陶缸 |
新石器時代 |
河南省臨汝縣(今汝州市) |
1978年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02.陶鷹鼎 |
新石器時代 |
陝西省華縣 |
1958年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03.後母戊鼎 |
商 |
河南省安陽 |
1939年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04.利簋 |
西周 |
陝西省臨潼區(今臨潼區) |
1976年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05.大盂鼎 |
西周 |
陝西省岐山縣 |
清道光初年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06.虢季子白盤 |
西周 |
陝西省寶雞 |
清道光年間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07.鳳冠 |
明 |
北京市昌平縣 |
1957年 |
中國國家博物館 |
08.嵌綠松石象牙杯 |
商 |
河南省安陽市 |
1976年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
09.晉侯蘇鍾(一套14件) |
西周 |
山西省 |
不明 |
上海博物館 |
10.大克鼎 |
西周 |
陝西扶風 |
1890年 |
上海博物館 |
11.太保鼎 |
西周 |
山東省梁山 |
19世紀中葉 |
天津博物館 |
12.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
新石器時代 |
浙江省餘姚市 |
1977年 |
浙江省博物館 |
13.河姆渡出土陶灶 |
新石器時代 |
浙江省餘姚市 |
1977年 |
浙江省博物館 |
14.良渚出土玉琮王 |
新石器時代 |
浙江省餘杭縣 |
1986年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15.水晶杯 |
戰國 |
浙江省杭州市 |
1990年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16.淅川出土銅禁 |
春秋 |
河南省淅川縣 |
1978年 |
河南博物院 |
17.新鄭出土蓮鶴銅方壺 |
春秋中期 |
河南省新鄭 |
1923年 |
原物為一對,一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於河南博物院 |
18.齊王墓青銅方鏡 |
西漢 |
山東省淄博市 |
1980年 |
淄博博物館 |
19.鑄客大銅鼎 |
戰國 |
安徽省壽縣 |
1933年 |
安徽省博物館 |
20.朱然墓出土漆木屐 |
三國(吳) |
安徽省馬鞍山市 |
1984年 |
馬鞍山市博物館 |
21.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
三國(吳) |
安徽省馬鞍山市 |
1984年 |
馬鞍山市博物館 |
22.司馬金龍墓出土漆屏 |
北魏 |
山西省大同市 |
1965年 |
大同市博物館 |
23.婁睿墓鞍馬出行圖壁畫 |
北齊 |
山西省太原市 |
1979年 |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
24.涅槃變相碑 |
唐 |
- |
- |
山西省博物館 |
25.常陽太尊石像 |
唐 |
山西省博物館 |
||
26.大玉戈 |
商 |
湖北省武漢市 |
1974年 |
湖北省博物館 |
27.曾侯乙編鐘 |
戰國 |
湖北省隨縣 |
1978年 |
湖北省博物館 |
28.曾侯乙墓外棺 |
戰國 |
湖北省隨縣 |
1978年 |
湖北省博物館 |
29.曾侯乙青銅尊盤 |
戰國 |
湖北省隨縣 |
1978年 |
湖北省博物館 |
30.彩漆木雕小座屏 |
戰國 |
湖北省江陵縣 |
1965年 |
湖北省博物館 |
31.紅山文化女神像 |
新石器時代晚期 |
遼寧省凌源市 |
遼寧省考古研究所 |
|
32.鴨形玻璃注 |
北燕 |
遼寧省北票市 |
1965年 |
遼寧省博物館 |
33.青銅神樹 |
商 |
四川省廣漢市 |
1986年 |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
34.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
商 |
四川省廣漢市 |
1986年 |
四川省考古研究所 |
35.搖錢樹 |
東漢 |
四川省綿陽市 |
1990年 |
綿陽市博物館 |
36.銅奔馬 |
東漢 |
甘肅省武威市 |
1969年 |
甘肅省博物館 |
37.銅車馬 |
秦 |
陝西省臨潼縣(今臨潼區) |
1980年 |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
38.牆盤 |
西周 |
陝西省扶風縣 |
1967年 |
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
39.大鼎 |
西周 |
咸陽市淳化縣 |
1979年 |
陝西歷史博物館 |
40.何尊 |
西周早期 |
陝西省寶雞市 |
1963年 |
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館 |
41.茂陵石雕 |
西漢 |
陝西省咸陽市 |
- |
茂陵博物館 |
42.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
唐 |
陝西省 |
1623年 |
西安碑林博物館 |
43.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 |
唐 |
陝西省西安市 |
1970年 |
陝西歷史博物館 |
44.獸首瑪瑙杯 |
唐 |
陝西省西安市 |
1970年 |
陝西歷史博物館 |
45.景雲銅鐘 |
唐景雲年間 |
- |
- |
西安碑林博物館 |
46.銀花雙輪十二環錫杖 |
唐 |
陝西省扶風縣 |
1987年 |
法門寺博物館 |
47.八重寶函 |
唐 |
陝西省扶風縣 |
1987年 |
法門寺博物館 |
48.銅浮屠 |
唐 |
陝西省扶風縣 |
1987年 |
法門寺博物館 |
49.「五星出東方」護膊 |
東漢至魏、晉 |
新疆民豐縣 |
1995年 |
新疆考古研究所 |
50.銅錯金銀四龍四鳳方案 |
戰國 |
河北省平山縣 |
1974年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51.中山王鐵足銅鼎 |
戰國 |
河北省平山縣 |
1977年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
52.劉勝金縷玉衣 |
西漢 |
河北省滿城縣 |
1968年 |
河北省博物館 |
53.長信宮燈 |
西漢 |
河北省滿城縣 |
1968年 |
河北省博物館 |
54.銅屏風構件5件 |
西漢 |
廣東省廣州市 |
1983年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
55.角形玉杯 |
西漢 |
廣東省廣州市 |
1983年 |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
56.人物御龍帛畫 |
戰國中晚期 |
湖南省長沙市 |
1949年 |
湖南省博物館 |
57.人物龍鳳帛畫 |
戰國中晚期 |
湖南省長沙市 |
1949年 |
湖南省博物館 |
58.直裾素紗褝衣 |
西漢 |
湖南省長沙市 |
1972年 |
湖南省博物館 |
59.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
西漢 |
湖南省長沙市 |
1972年 |
湖南省博物館 |
60.馬王堆一號墓T型帛畫 |
西漢 |
湖南省長沙市 |
1972年 |
湖南省博物館 |
61.紅地雲珠日天錦 |
北朝 |
青海省都蘭縣 |
1983年 |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62.西夏文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紙本 |
西夏 |
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 |
1991年 |
寧夏文物考古研究所 |
63.青花釉里紅瓷倉 |
元 |
江西省景德鎮 |
1974年 |
江西省博物館 |
64.竹林七賢磚印模畫 |
南朝 |
江蘇省南京市 |
1960年 |
南京博物院 ![]() ![]() ※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展覽:唐代胡人俑——夢行絲綢之路(多圖) TAG:考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