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童年的精神內涵

童年的精神內涵

「童年」作為一個基於成人與兒童生物學層面差異的文化假設,一開始就有。但是,作為一種現代的童年觀解釋下的童年,卻不是自古有之。史學家阿利埃斯(Philippe Aries)認為中世紀沒有兒童的觀念,孩子們很早就混雜在成人中生活勞作。而現如今,孩子的意義則更多的在於滿足心理需求而不是經濟需要。

因此,任何一種童年觀念都是長期歷史建構以及與當下的社會網路互動的結果。然而,不同時代、國別的童年總是呈現某種程度的共性,這種共性超越了具體的歷史、階層,姑且稱其為「童年精神」,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原型的釋放

原型是集體無意識中的一種先天傾向,我們的童年就是人類童年的見證。

拿童話來說,在口述傳統中,即使童話並非一開始專為兒童而設或特為兒童喜愛的故事,隨著物種的進化,歷史的演進,那些原始的恐懼、幻想、夢想已不再籠罩整個人生時期,但卻無一例外地為每個童年所享有。

2.幻想

每一個孩子初來這個世界時,都是帶著無比的不安和不安全感的。由於自身力量的弱小和認識能力的限制,他們就更傾向於通過想像和幻想的方式解釋周圍發生的一切,並且為自己提供安全感。經過長時間的體驗後,逐漸使兒童獲得生活的自信。

孩子日後會認識到地球母親只是一個象徵,天會下雨只是因為某種物理現象,沒有天神守護我們這個世界。這些都是一種幻想的真實,成人一廂情願地為兒童提供理性思想,只會使他們感到迷惑。

3.積極的行動

隨著一批教育家的努力,「遊戲幾乎是童年裡全部的工作」這一觀點已經深入人心。但我們無法無視那些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工作對於他們很重要的兒童的要求,他們不僅僅是被動捲入勞動力市場,更重要的是就如同那些發達國家的兒童遊戲一樣,他們是在和周圍環境一起參與建構自己的生命,創造自己的生存環境。孩子從來就不是被動的、單向接受成人控制的,原初的生命張力瀰漫滲透於整個童年生活。兒童的言行、每個身體姿態都滲透著積極建構自我生命的激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