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誰說展覽不能放在城中村裡?

誰說展覽不能放在城中村裡?

撰文|賴咸人

攝影|卜卜星

從一個多月以前,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下稱:雙年展)的一套藍白視覺識別系統已經把我吸引住了。

從來深圳給我的印象都是高聳入雲的寫字樓,爭相進駐的高新產業。視覺識別系統上一個個像「九龍皇帝」曾灶財揮毫的大字,還要以「城中村」為展覽主題。讓人未曾出發,就已經在心裡衝擊了一把。

今年是雙年展的 20 周年,主題為「城市共生」由策展人、評論家侯瀚如、URBANUS都市實踐創建合伙人、建築師劉曉都、孟岩共同策展。

雖說是討論一個關於「共生」的題目,但展覽英文翻譯過來卻是「Cities,Grow in Difference」。

城市和城中村確實生而不同,但又存在包含與被包含的關係,這或許也是本屆雙年展希望介入和探索的話題。

為期三個月的雙年展,這一次把展館的地點直接搬到了南頭古城去。南頭古城既是歷史名城,也是在城市化過程中衍生的典型城中村,這真的就是為「城中村」主題量身打造的一屆。

它既有傳統的城門、會館、縣衙等古建築,也有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廠房和宿舍。

但我自覺在深圳甚至廣東地區,並不算極具代表的「城中村」。起碼這裡並沒有城中村特有的髒亂差,而是一個井井有條的城中村落。

但相比之下,2005 年就開始創辦的雙年展,從最初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內,到後來的廢棄工廠里。雙年展展館會場的移動軌跡也算是越來越親民了。

官方公眾號還列舉了 200 件展品的三大展場片區,四條遊覽路線,還有各大學堂講座。翻看著一份份觀展指南,恍如一次計劃已久的旅行。

我是在雙年展正式對公眾開放的第二天到場參觀的。

好的天氣會讓室外展覽大大加分,至少會讓一個個扛著長槍短炮而來的人不失望。本來也算是景區的南頭古城,不乏慕名而來的人。

南頭古城的牌坊是傳統的古建築,與甫一進門就能看見的當代藝術裝置《街道美術館》和《競技場》形成了反差。

《街道美術館》

其中,《街道美術館》是由已高齡94歲的實驗建築界前衛人物尤納·弗萊德曼所打造的。

老人拄著拐杖動作並不利索,但還是用心地,在主會場南頭古城、次會場坪山和蛇口,指導搭建了三座「街道美術館」作為雙年展的延伸。

尤納·弗萊德曼在雙年展現場指導

《街道美術館》遠看恍如一個鐵制網罩,大有排球訓練時所用的道具之感。

走近細看,一處掛著無印良品的紙袋,另一處倒擺著嬰兒照片,也有一些在城中村內搜集的廣告牌、紅白藍麻布袋等等。

這個法國老頑童,向來愛把建築當作他研究自由意志進化的媒介。而這座立在大片草地上「街道美術館」,就像是城中村的縮影,看似自由但卻需低頭進入,空間很小但又隱藏著很多故事。

而在現場,更多的是一些文青鑽進去拍照和搗鼓,彷彿每一根鐵絲每一樣物品都不容錯過。

我聽到有兩個戴著帽子的學生,她們說從來沒見過這些。看她們弓著背,蹲著身不停觀察和自拍,相信對於她們來說,這一切都很新鮮。

只是村民還是自顧自地坐在旁邊的石凳,老爺爺已經住在南頭古村 30 多年了,他對這些裝置並不感冒,因為完全不知道是什麼,也無從了解。

要說雙年展親民,何止這一種「共融」。三個月每天都有活動讓孩子參與進來,有動手用紙皮搭建房子的,有在大型樂高積木里賽跑的。

這一種互動,是新穎有趣的。

用塗鴉活化村落的做法也很常見,在東莞的許多鎮街都有這樣做。

所以南頭古城內五彩的噴繪並沒有太吸引,相反有幾家POP-UP店(快閃限定店鋪)就做得很出彩。

而出彩之處除了本身土黃色的簡潔外牆與土灰的城中村樓房形成了對比外,裡面還有很多不知所以然的顧客。

比如這家來自上海的半層書店POP-UP店,店員介紹道因為他們店內比較專註銷售建築類書籍,所以主辦方特地邀請他們來做間三個月的快閃店。

除了本身一看便是沖著雙年展而來的文藝青年,還有一些藍領工作者也一頭霧水地跟著人潮進來了,他們翻著草間彌生和原研哉的書,一翻開,便又馬上合起來了。

很顯然,雖然設計出彩,但難以和當地居民發生關係。

午餐是隨意找的石磨腸粉店,早已習慣自給自足模式的村民,在這裡並不用愁吃愁喝。

腸粉店的對面是新開業的飛地書局,樓下賣書,樓上做藝術家駐留計劃營地。

書架上擺著一瓶印著蹭熱點詞語的黃酒,明顯噱頭大於實際的產品,沒有球場邊上賣10元半斤客家黃酒的阿姨來得好喝。

飛地書局三樓天台展示廳

賣酒的阿姨是南頭古城的村民,她說前幾天還沒開幕已經有逛過雙年展,感覺「也就那樣,也沒看懂」。

但幸好每天10點就會全部收掉的展覽,並沒有打擾到她的正常生活,恰恰符合了策展人孟岩所希望的「低擾度」。

能揚言用「起承轉合聚敞隱」的方式來觀展的,一定有其巧思在。順著主要路線走的同時,別忘了在窄巷裡打個轉。

你會看到城中村最有名的「牽手樓」,雙年展用紅白藍麻布袋做了「共享夾」和「共享凳子」,讓原本的居民隱私問題變得和諧起來。

城中村的牽手樓

還會遇上西班牙壁畫天團BOA MISTURA在作畫,主會場的綠黃色壁畫《平衡 - 理解中國》也是由他們團隊創作的。

他們在這裡已經呆了差不多一個月了,在展覽開放後的兩三天就會回到自己的國家去。

《平衡-理解中國》壁畫

西班牙壁畫天團 BOA MISTURA

來時剛好遇到團隊里一位來自奧地利的畫家,他說他在準備今晚的七人份大餐。

看他系著粉紫色圍裙,手中熟練地削著馬鈴薯的皮,一副「賢淑」的樣子,實在與在外面運動衣沾得五顏六色的顏料藝術家風格,聯想不起來。

他跟我說,住在這裡的一個多月,靠著同行的中國學生當翻譯,每天都會和村民聊聊天。

最有趣的是,南頭古城裡的狗特別多,而且很少牽繩子。

寵物能在城市裡無所懼怕地閑逛,也是人與城市共生共融的表現之一。寵物與每個小商家都是和諧的,小商家是決定城市是否多樣化的因素。

從經濟角度來說,一個零售店在此沒法生存,就代表此地是一塊廢棄地。

我看著一隻眼睛微微垂下的小黃狗,跟每個小商家的人都蹭一下,突然覺得南頭古城很可愛。

深圳有著大量的城中村,隨著製造業移出,城中村通通面臨著被改造。

而本屆的雙年展,如同一次自我檢視,多元進取的城市不該千篇一律。

只是在自我檢視的同時,也最好「檢視」一下展品,才第二天,就已經有小朋友拔出能移動的藝術裝置,在推搡玩鬧起來了。

【 一 時 半 刻 】

第 60 2

城 市 人 文 新 媒 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時半刻 的精彩文章:

TAG:一時半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