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生跌宕幾度尋死,曾國藩頓悟「六個字」,終成一代偉業!

一生跌宕幾度尋死,曾國藩頓悟「六個字」,終成一代偉業!

「人的無為,必須建立在『制度有為』的基礎之上。而有效的制度設計,又必須建立在對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

曾國藩的摯友歐陽兆熊說他「一生三變」,其實曾國藩就是把「儒、法、道」三家的精髓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儒家強調的「德」給曾國藩以理想的追求,法家給曾國藩以現實的眼光,那麼道家就是給曾國藩以真正成熟的心態。道家所展現的是一種包容,是一種靈活,是一種更高的人生智慧。

中國傳統文化的重心,強調的是「修己安人」、「內聖外王」、「有體有用」。中國文化所強調的是,內在品格的養成是領導力成長的前提。也就是說,先學做人,後學做事,做人是領導力之本。曾國藩兼具「聖」、「王」的雙重資格,其領導力,正是從傳統文化中浸潤而來的

1

用共同的信仰凝聚人

是什麼讓曾國藩將一群草根起家的烏合之眾打造成一支精兵?

他在學習太平軍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到,只有共同的信仰,才能熔煉出「呼吸相顧,痛癢相關,赴火同行,蹈湯同往,勝則舉杯酒以讓功,敗則出力以相救」的死黨軍隊。

曾國藩是書生從戎,他所面臨的環境,又是非常險惡的;一方面是太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另一方面,他所處的時代,正是封建王朝的末世,唯利是求。

但在曾國藩看來,可怕的不是太平軍的造反,而是人心的陷溺、人慾的橫流。軍事的失敗只是一種表象,它的背後是價值體系的崩潰。

要改變這種局面,全在於「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因此,在曾國藩看來,當務之急,是以「忠義血性」為核心的理念來激發天良,改變人心,號召那些「抱道君子」,以「捨身衛道」、「殺身成仁」的精神,以「志之所向,金石為開」的信念,力挽狂瀾,拯救危在旦夕的事業。

因此,擅長講文化、講價值、講理念的曾國藩將軍隊和政治的鬥爭提升到價值的層面,高舉「捨身衛道」、「忠義血性」的大旗,以此作為凝聚人心的思想武器,確實表現出了異於其他任何軍隊的戰鬥力。

同時,作為領導者,曾國藩為軍隊提供一個超越內部關係的長遠目標,使湘軍成員持續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地為了它而奮鬥,並且使湘軍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支有主義的軍隊」(軍事學家蔣百里語),成為一支「扎硬寨,打死仗」、「尚樸實,耐勞苦」的軍隊,而這正是很多中國企業家需要學習的領導要素之一。

2

用合理的制度規範人

除了共同的信仰,優秀的管理者還需要能夠制定出有效的制度,把下屬的自利行為引導到對組織有利的方向上去。就像曾國藩治理湘軍一樣,在確立湘軍的制度後,他不用自己揮著戰刀在後面逼下屬衝鋒陷陣,下屬自然就知道往前沖。

曾國藩一改由國家供養、世代為兵的「世兵制」,在湘軍採取了全新的制度設計—招募制,而且是層層招募制。而湘軍的高待遇又不愁招不到兵。

但只有上司招募你,你才能進入湘軍,得到升官發財的機會。這樣一來,從大帥到士兵形成了層層的感激關係。如此,湘軍就像一棵大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葉,皆一氣所貫通」。

除了招募制,曾國藩還規定,在作戰過程中,任何一級軍官一旦戰死,他手下的軍隊便就地解散。只有保住長官,士卒才有繼續升官發財的機會。保護自己的長官本來是一種道德的要求,但在湘軍裡面,卻成了最符合士兵利益的行為。

反觀現代商業世界,備受矚目的華為公司跟湘軍有很相似的地方。華為企業文化的核心是「艱苦奮鬥」,而這一核心文化的落實也要歸功於制度設計。

華為的制度設計是「高效率、高壓力、高工資」,從招聘、待遇、晉陞到淘汰,所有的制度設計都圍繞著「奮鬥」這一主題展開,圍繞著保證奮鬥者的利益最大化而展開,有責任心和有才能的人會不斷進入公司的中堅層。

華為由此被打造成一個奮鬥者的平台,奮鬥由此也就變成了員工自覺、自發的行為,從而推動著公司的迅速發展。

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湘軍和華為的例子告訴我們:人的無為,必須建立在「制度有為」的基礎之上。而有效的制度設計,又必須建立在對人「自利」本性的把握上

3

用高尚的人格感化人

要討論曾國藩為何能吸引眾多賢士,還要引用李鴻章的一段奏摺:「論功則推以讓人,任勞則引為己責;盛德所感,始而部曲化之,繼而同僚諒之,終則各省從而慕效之。所以轉移風氣者在此,所以宏濟艱難者亦在此。」

一個做上司的,有了好處總是讓給自己的下屬,有了責任總是自己擔起來。這樣的領導,時間長了,做下屬的怎麼會不感動呢

曾國藩的時代,已經是所謂的「末世」,爭功諉過、投機取巧已經成為社會的普遍風氣,但曾國藩就是通過自己的行為,從影響周邊的人開始,一步步地轉移了這種習氣。這就是他能夠吸引一大批人為他所用並最終成就自己事業的根本原因。

在談到一個領導者如何才能讓下屬心服口服地追隨自己時,曾國藩曾說過:「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在給曾國荃(曾國藩的九弟)的信中他還說:「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對於領導者來說,成就了下屬,就是成就了組織。

領導力的核心是影響力,是真正讓下屬形成一種心甘情願的追隨。這一點,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曾國藩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所釋放出來的就是如此影響力。

4

用人 :尚樸實,耐勞苦

曾國藩自編練湘軍開始,就非常重視避免使綠營養成虛浮的習氣,而是使其養成一種樸實純正的作風。

為此,曾國藩從最根本的選人環節入手,提出在選人上,除了以「忠義血性」為本之外,還強調軍官一定要選「質直而曉軍事之君子」,兵勇則一定要選「樸實而有士氣之農夫。」

對於普通士兵的選擇,曾國藩也是以樸實為本。在早期招兵的時候,曾國藩往往會親自面試。他坐在一張桌子的後面,如果面試的人白白凈凈,眼珠滴溜溜地轉,一看就是「城市油滑之人」,他馬上就連連搖頭,表示不行

選什麼樣的人,決定了一個組織會形成什麼樣的作風。湘軍選的都是樸實、拙政之人,由此也就形成了湘軍以樸實為特點的作風。

5

用寬廣的胸懷容納人

曾國藩的成功大半得益於胸襟的廣闊。

曾常說:「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胸次,就是胸襟,是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他認為一個人如果心中有什麼想不開的,那一定是他學習、思想、道德等各個方面沒有學到家,沒有深刻體會,擺脫不了世俗的偏見,耿耿於懷

領導者心胸寬廣,裝得下整個天下,也放得下整個天下。

湘軍名將劉長佑擔任直隸總督時,在「剿捻」的方案上主張的是「合剿」;而湘軍統帥、奉命主持全盤「剿捻」事務的曾國藩主張的則是「分堵」。二人意見不合,然而後來曾國藩卻對劉長佑極為稱道。劉長佑感慨地說,「滌翁於此乃毫無芥蒂,良由做過聖賢工夫來也。」這句話是說曾國藩這老翁,在這件事兒上竟然毫無芥蒂,真乃聖賢工夫呀。

開闊的胸懷不僅僅局限於自己。在湘軍中,曾國藩也特別注重士兵間的相互寬容和理解。如果統將之間有一分矛盾,營官、哨官之間就會有三分矛盾,而士卒之間就會有六七分矛盾。這樣的團隊,必然就要解體了。所以要相互和衷共濟,就應該先從統將有一副平和寬容的心開始,相互包容和理解。相互支持和信任最重要。

偉大的領導力,一定要以清晰的理念為核心,以堅定的踐行為關鍵,一定是大中至正、可昭日月的。曾國藩的領導力中並非完全沒有權謀的因素,但其核心不是權謀,而是理念。曾國藩身上表現出的品質和實踐恰恰代表了典型的中國式領導。

(本文內容部分參考宮玉振新書《管理的歷史維度》,北京大學出版社)

6

推薦語:曾國藩是如何開竅的?

雕爺牛腩、河狸家創始人孟醒推薦:

在湖畔大學聽宮玉振教授的《曾國藩與中國式領導力》一堂課,我才聽了20分鐘,就已經深深拜服。

宮教授主要從曾國藩一生三變入手,這「一生三變」的切入點,還真是把要害提煉出來。

所謂「三變」,是指曾國藩一生,先是標準的「儒家」信奉者,而且順風順水,三十大幾就做到了副部級。然後人生大拐點,風停雨停——太平天國導致他無奈從文人變武將,回老家練「鄉勇」去了。

這期間他發現,原來儒家各種大道理沒啥實際用處,就開始了「法家」的修鍊。但磕磕絆絆,各種不如意,中間幾度兵敗到差點自殺。

最後,咸豐八年再復出,似乎腦子被雷劈了一下,通了!以「道家」黃老之學護體,各種身段柔軟,從上到下遊刃有餘,終於成就一生偉業,幾乎是清朝一個朝代看下來,走到了最巔峰的人物

千萬別從字眼誤解,這「三變」是三種取捨,實際上,曾國藩是疊加態。儒家始終是他的「骨骼」,一生從未放棄,至死也在追求做一代聖賢。法家的搞法,則是他的「肌肉」,令自己強健有力,使自己一介書生能統御千軍萬馬。

那道家之學問呢,則是他「易容術」般的「皮囊」,人喜歡他,鬼也喜歡他……皇上喜歡他,同僚也喜歡他,甚至外國人也覺得他還不錯。

他的信念不變,各種「交易」卻無比靈活起來,以柔克剛、以和代爭。一言以蔽之,能駕馭「偉大的妥協」,追求「非零和博弈」

這件事綜合來看,有趣在於:你看,有用的東西是法家和道家的玩意兒。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最難的卻是儒家的內核—為啥?因為我們真正「堅信的使命」,越來越稀缺了。

曾國藩一生,就是相信「不為聖賢,便為禽獸」,價值觀是「四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你看,這氣度,這情懷,這就是宗教嘛,「不上天堂,就下地獄」,沒有中間地帶給你周旋。一生都在逼自己不墮落,躍龍門。

我們今天的難題在於,沒有了信念的支撐,就沒有了骨骼。法家、道家的招法再強,也是一坨范冰冰容顏的癱瘓相撲運動員。

我曾有次和朋友講,可能我們這一代商人是幸福的。我也許最信的宗教不是佛教,而是「喬教」,喬布斯作為教主的宗教。

這個宗教的基本教義是「活著,就為改變世界」。

宗教特徵是「尋找科技與人文的交叉點」。

最形而下的、信奉這個宗教的人購買的「贖罪券」,就是抽了瘋般頻繁購買蘋果產品。

缺點是,喬布斯「不太出圈」。在商界,或者科技界,他作為偉大教主沒問題。但跨了行業,也許其宗教影響力就趨於無了。

說說我理解的曾國藩第二階段,法家,其本質就是「制度設計」。做了河狸家,我越來越發現,制度設計這東西,豈止是「四兩撥千斤」?說是「四錢撥萬噸」都嫌不夠。

曾國藩那個時代,冷兵器戰場,其現場指揮官無比重要。打太平天國那會兒,一旦現場指揮官掛了,基本上烏合之眾立即潰散。而曾國藩頭疼在於,號令所有士兵優先保護指揮官安危,是個說說容易,基本沒法執行的難題。

但曾國藩開竅後,僅用六個字,就徹底解決了

神奇六字:「其將死,其軍散」

曾國藩搞的軍隊不是國家正規編製,而是「鄉勇」。當然曾國藩也容忍一定程度的軍隊燒殺搶掠(尤其是攻城成功後),所以,平時糧餉不缺,打勝仗後還是個發財的大機會

行,你不是很在乎這個飯碗么?可惜,一旦你們的現場指揮官掛掉,其軍團必須現場解散,滾回老家種地去!

就這麼六個字,形成了一個奇特現象:之前是自己命更要緊,老大掛了就掛吧。現在為了父子兄弟宗族的利益,寧肯自己擋槍,也得保護首領周全。

但我想,曾國藩這個開竅,也是掙扎了很久的。畢竟,儒家如孟子,還是堅信人性本善。而法家的基石就是認為人性本惡,必須要靠制度來匡正人性

這種掙扎,我覺得,好比喬布斯當年重回蘋果,財政危機,居然拿了大筆微軟的投資——他可是前半輩子在嘲笑微軟的啊!雖然,喬布斯用的也許是道家之道,「非零和博弈」嘛。

偉大的人,也許共通點一樣:在信念與招法之間,恪守底線,從善如流,百無禁忌。

最後,我趁課間,問了宮教授一個私人問題:有沒有可能一個人,從法家或道家入手,圓融無礙後(靠,不小心用了個佛家用語),才開始學習儒家,也就是尋找使命的過程呢?

宮教授用了《一代宗師》電影中宮家六十四手那麼長的時間思考,然後回答:

「不可能。」

作 者:宮玉振

編 輯:黃錢錢

來 源:正和島(ID:zhengheda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正和島 的精彩文章:

產品陷入沒人用的死循環?用戶想要啥你都不知道,你死你活該

TAG:正和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