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陸遜為何最後與孫權反目?或許與其這一點有關

陸遜為何最後與孫權反目?或許與其這一點有關

提到陸遜,躍然呈現在大多數人腦海中的,是一個守國抗禦外侮的軍事奇才形象,然其治國才能多屈就在其軍事成就的光芒之下。

陸遜在歷史上眾多名丞相中可謂是最不起眼,但是愛他的人總會記得,他曾經福佑了過的土地上,受過他恩惠的人都會記得。

從二十來歲開始掃平山越,陸遜力主給江東百姓一個良好的生活發展環境,與北伐前的諸葛亮治蜀異曲同工,真應該嘆息,江東朝中制肘太多,陸遜不僅很多策略沒能貫徹實施,連他自己在做了僅僅一年宰相後就悲慘的離開了人世。

再讀了一下陸遜傳,靜心的閱讀曾經不耐煩跳躍的奏章諫言,透過例行公事的陳詞和五色迷目的修辭,逐漸看到了另一個陸遜,一個樸實的治國者。

一、

陸遜多次表明,民是國之根本,以此段話最有代表性「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故為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是以詩嘆『宜民宜人,受祿於天』。乞垂聖恩,寧濟百姓,數年之間,國用少豐,然後更圖。」

陸遜注重農業,且不拘於書面,他曾經擔任過屯田的官員,券督農桑。成績突出。 在重視農業的同時,陸遜反對輕易動干戈。很多人看到他非凡的戰績,可是又多少人計算過,他阻止過或試圖阻止過的戰爭有多少次?

二、

孫權遣師征討夷州,說白了這是一次孫權的對外擴張。陸遜反對這個計劃,提出如下理由:地遠偏險,水土不服,況且得到了沒開化的土人作用不大。 陸遜勸孫權珍惜民力,發展農桑「臣愚以為宜育養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矣。」孫權不聽,結果無功而返。

三、

遼東的公孫淵主動進貢東吳以示效忠。一心擴張勢力的孫權欣然同意,後公孫淵背盟殺害吳使,孫權暴跳如雷,待要舉兵討伐。陸遜力諫,長途路險,且有魏蜀虎視,討伐不利。 孫權這才作罷。

陸遜的那番諫言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方面,他要顧及孫權君主的面子和情感,為他兜轉圓場,將所有責任推到公孫淵身上,另一方面,又要在不傷害孫權自尊心的前提下,令其知曉討伐公孫淵的決定並不可行。 陸遜在嚴厲斥責了公孫淵一番後,估摸到孫權消了氣,隨後又大讚孫權「神武之姿,誕膺期運」並把赤壁,荊州,夷陵的輝煌戰史吹了一通,孫權心情越發顯得舒坦。

陸遜見火候到了,話語委婉的轉折,暗示遠征的諸多不利,溫言規勸孫權莫因小不忍而亂大謀。一句一句娓娓道來,看似細水長流的自如,實則是煞費苦心的綢繆,其中飽含的深情與擔憂,孫權自然心知肚明,於是就坡打滾,收回成命。陸遜此舉, 一方面表明孫吳不是那麼懦弱任人欺負的,一方面避免了勞師動眾,最後還可以將冷靜理智,從諫如流的美譽加諸孫權。一舉三得。

我常常想,面對盛怒的孫權,若是陸遜當時選擇了沉默,白帝城託孤的一幕會否將在吳宮上演,那麼陸遜的悲劇宿命是否有可能改寫?不過,孫權也有可能懸崖勒馬就是了。

四、

吳國在與曹休交戰的時候, 吳國大將朱桓曾經提出一個很有大膽而很具誘惑力的建議:「若蒙天威,得以休自效,便可乘勝長驅,進取壽春,割有淮南,以規許、洛,此萬世一時,不可失也。」

孫權極為心動,卻因陸遜的否定而作罷。陸遜作戰點到為止的風格,也許有人會看成一種保守甚至畫地。 其實是一種量力而行,君子不涉險。所以可以保持不敗。加上吳國賦稅刑法較重,窮兵黷武只會增加百姓的負擔,失去民眾基礎,即便一時獲勝,何以能長久?

由此看來,陸遜不單純是個軍事家,他更富有遠見的將經濟,民心和軍事聯繫在一起。這就是「國用少豐,然後更圖。」。 後來的丞相諸葛恪急於北伐,結果一潰千里,連累自身迅速垮台,或多或少缺乏了陸遜的這種遠見。

即使是陸遜一舉成名的夷陵之戰,陸遜對兵敗撤退到白帝城劉備並沒有窮追猛打。當時陸遜是用擔心曹丕躡後作為不出兵的理由,但是聯繫上陸遜的民本思想和其他戰役作風,就可以感覺到:曹丕,不過是部分的理由。

乃至孫權北伐,陸遜和諸葛瑾奉命攻襄陽,厚待俘虜民眾,體貼入微,盡量將戰爭的傷害程度減小到最低。

陸遜個人一生也嚴守君子的準則,不徇私,不貪功,不斂財,待人處事厚重,但於原則絕無逢場。

他不會懂,正是他對原則的堅持,令他日後與孫權的君臣意見在歧路越走越遠,直至悲劇散場。當然,錯在對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孫權 的精彩文章:

TAG:孫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