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敵!近日「上海風」刮到紐約,連外國人都震驚了!

無敵!近日「上海風」刮到紐約,連外國人都震驚了!

在上海

有一種風情叫海派風情

它傳遞了上海城廂里弄滲透出來的

摩登時尚小資的氣息

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與雅緻

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

最近這股

「上海風」竟然漂洋過海

來到大洋彼岸的紐約

上演了一場海派文化與西洋文化的實力碰撞

海派風情再一次讓全世界矚目!

日前,「上海印象」非遺展和「魅力上海」圖片展

在紐約市中心的中央車站開幕

這次

「上海印象」非遺展

也薈萃了上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以可聽、可見、可觸摸的形式

為紐約市民奉獻一場精彩的

海派文化盛宴和美食盛宴

來賓們帶上了3D眼鏡,體驗3D非遺展示

其中作為上海人最自豪的海派小吃

成了老外們最新奇最喜愛的一大亮點!

海 派 小 吃

SHANGHAI

展覽現場毫不熱鬧!

來自七寶老鎮廚師們親自下廚

現場熱火朝天!

小籠包、薺菜鮮肉餛飩、豆沙湯圓等

成了最搶手的海派小吃

雖然在上海挨家挨戶都會做

但能在異國他鄉吃上一口地道的家鄉美食

就像小時候外婆在身邊一樣幸福!

可是阿拉海派小吃遠遠不止這些

那些曾經最愛的、銷聲匿跡的、經典的、兒時的味道

是兩三句言語說道不清的

非要給排出個1、2、3來才行!

10

單檔雙檔

新上海人可能還勿曉得是個啥,講穿了老簡單就是麵筋百葉包,一隻麵筋、一隻百葉包,迭個就叫「單檔」,兩隻麵筋、兩隻百葉包,迭個就叫「雙檔」,老城隍廟裡那個攤頭浪有賣!

9

海棠糕

海棠糕是有著百年歷史的小吃,吃完糕滿嘴油光,城隍廟就有50多年制糕經驗的老師傅。海棠糕豆沙一定要手工打磨才夠細夠好吃,一爐七個,需要八分鐘,能吃還能邊吃邊看製作過程。

8

條頭糕(馬蹄糕)

條頭糕以前也叫馬蹄糕,在上海,綠楊春做的最好吃了。上海人喜歡吃糯米是出了名的,原因就是一個糯字,所以條頭糕軟軟糯糯,就成了上海人嘴邊停不下來的拌嘴小吃。

7

老虎腳爪

人只有在失去的時候才知道擁有的珍貴,因為從不登大雅之堂到紅遍整個上海,在上海灘絕技30年的老虎腳爪,可以稱得上是上海絕版點心了。

6

粢毛團

沈大成的粢毛團是遠近聞名的,他的門口總是排隊很長、客戶很多,上海人喜歡吃米,三丁的、豆沙的、肉的,也成就了粢毛團在人們心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5

排骨年糕

排骨年糕,是上海一種經濟實惠、獨具風味的小吃,已有50多年歷史,是不少上海人心頭揮之不去的記憶。排骨分量足,年糕也是糯糯的。這才發現,上海人的吃食里「糯」是真真少不了的哦~

4

蟹殼黃

蟹殼黃是許多茶樓邊做邊賣的小吃,由於面殼外邊像極了蟹殼才叫蟹殼黃。主要原料是麵粉,配料是酵母,豆沙,棗泥白糖等,酥香美味,回味無窮,小時候的味道,長大了仍然是最愛。

3

兩面黃

兩面黃的歷史,要追溯到解放前,上海的一些老字號做出這種獨特鮮美,比較有名的當屬「王家沙」和「喬家柵」。兩面黃的面要做到火柴桿的粗細,再加上澆頭,美味根本擋不住。

2

生煎饅頭

上海土生土長的生煎,當屬吳江路小楊生煎最有名,從開店就排隊,一排隊就是17年。王菲、周迅也來排隊,老上海人說不出的美食情結。湯水多、皮兒薄、底子煎的剛剛好。生煎饅頭,吃的都是情懷。

1

南翔小籠

130多年前的南翔古鎮,南翔小籠就是當時有一個與眾不同的點心,在古猗園餐廳里,一屜一屜就這樣吃了一百多年。這個味道真讓人咽足口水,不管吃多飽還是嫌太少!

除了海派小吃以外,

這些上海本幫大菜

也為上海爭光!

本幫大菜

SHANGHAI

上海本幫菜肴傳統烹飪技藝

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由上海市黃浦區申報成功的

阿拉本幫菜的主要特點就是

濃油赤醬

以紅燒、生煸、滑炒、蒸、煨、糟為主

既然提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登錄米國

也不得不讓他們知道一下

作為上海本幫菜泰斗的李伯榮老先生啦

歷史回顧:李伯榮1932年出生在上海浦東三林塘臨江村,是上海本幫菜第一人,1945年拜本幫菜的鼻祖、德興館的楊和生大廚為師,悉心專研本幫菜的烹飪技法,師父謝世後,李伯榮挑起了德興館的大梁他說:

本幫菜就是上海本地的菜肴。是從上海地區的農家菜、市井菜發展而來的!

雖然老先生已經離我們而去

但是德興館的味道

是所有老上海人一輩子都不能忘記的~

本幫大菜悠久的歷史

不是幾行字就詮釋的清楚

紅燒肉、糖醋小排、響油鱔絲、熏魚、白斬雞等

十幾種本幫大菜

全部品嘗一番才能勉強解解饞的哦~

這些上海味道

在走出國門的那一瞬間

巧妙連通了中西方文化

也在廚藝切磋與文化交流中

在美國紐約飄香四溢~

當然了除了這頓海派美食的味覺盛宴之外

海派文化大餐

更是不能讓外國人錯過!

海派文化大餐

SHANGHAI

十九世紀的上海,開埠與歐風東漸

各種洋貨國貨的交易充斥於碼頭與船塢

各國建築與老弄堂交縱錯雜

西方僑民帶了嶄新的生活方式與文化

在這一切的新貌之中

一種極具傳統和民族風味的藝術

剪紙卻悄然興起!

海派剪紙

起初出現在民間的門箋、鞋花、繡花樣上

而後在剪紙藝人的手中綻放,流傳

上海剪紙就這樣被繼承下來了

在上海,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

奚小琴

便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上海剪紙代表性傳承人了

對剪紙藝術感興趣的旁友一定知道!

「立體剪紙」、「皺紙剪紙」

「脫稿雙面書籤剪紙」等新品種

都是奚小琴創造的!

細膩秀麗、注重線條精細刻畫

剪紙的美

任憑一個不懂他的人都會瞬間愛上~

撕紙技藝

淘氣的猴兒、吞魚吐霧的蛟龍

怒目圓睜的花臉凈角兒……

「我們的老祖宗那時候也沒有工具

他們就用雙手撕制、拼接樹葉、樹皮、魚皮

來美化和修飾自己

這便是撕紙技藝的起源。」

撕紙是中國民間藝術中

最原始、最古老的民俗藝術之一

上海非遺保護項目撕紙技藝

傳承人華興富現場給觀眾表演人像撕紙時說

「趁雙手還靈活,我想多收幾位徒弟」

撕紙看似簡單的圖案

要想撕的有創意撕的漂亮

那可是需要幾十年的功夫呢~

上海面人趙

海派麵塑

是上海地區一項重要的傳統工藝美術品種

也是上海地方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細看這一個個姿態各異的麵塑作品

不禁感嘆小小方寸舞台

濃縮世界,記錄人生!

「上海面人趙」藝術在上海已經有近百年歷史

陳凱峰是「上海面人趙」第三代傳承人

看他的作品真的是賞心悅目!

上世紀30年代享譽

全國的「面人趙」

趙闊明是他外公

民間一直流傳的「北有『泥人張』

南有『面人趙』」

指的正是這位海派麵塑的開山祖師

一個個生動的形象就出自大師之受

但是如今傳承的人越來越少

海派文化這些傳統的技藝正在面臨時代的挑戰

未來,無論是撕紙、剪紙、還是海派麵塑

弘揚海派文化

都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這一次「上海印象」非遺展和「魅力上海」圖片展

讓上海的吃、上海的玩兒、上海的絕技

用這種漂洋過海的方式傳播到全世界

希望這股「上海風」

能刮到全世界各地!

信息來源@東方網

- End -

今日熱門報道


換乘王18號線又有新進展啦!平涼路站順利開工

作為上海新一輪軌交規劃重要線路之一,有著「超級換乘王」之稱的軌道交通18號線目前正進入重要的建設階段。

軌交18號線平涼路站首幅地下連續牆順利吊裝下籠,標誌著該車站正式進入實體施工階段,也順利實現了市重大辦和申通集團要求的在2017年內實現開工的節點要求。

軌交18號線平涼路站首幅地下連續牆順利吊裝下籠,標誌著該車站正式進入實體施工階段,也順利實現了市重大辦和申通集團要求的在2017年內實現開工的節點要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熱門報道 的精彩文章:

TAG:上海熱門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