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原標題:為何中國古代將之稱為「紅衣大炮」?真相原來如此!


紅衣大炮,原稱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500年至1520年製造的一種艦載加農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軍人迷信,為了祈求勝利,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象徵吉利的紅布,正巧清代滿族忌諱「夷」字,便定名為紅衣大炮。


在設計上有優點,炮管長,管壁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藥燃燒時膛壓由高到低的原理,此設計可減輕整體重量而不降其強度。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形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藥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三米左右,口徑110至130毫米,重量在兩噸以上。



紅夷大炮是歐洲在16世紀初製造的一種火炮,明代後期傳入中國,也稱為紅衣大炮。所謂「紅夷」者,紅毛荷蘭與葡萄牙也。因此很多人認為紅夷大炮是進口荷蘭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據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炮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藥填裝量少,火藥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較高(銅可用於銅錢,是鑄造貨幣的金屬),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器知識 的精彩文章:

它是射速最快的武器,德軍的最愛,人送綽號 「撕布機」

TAG:武器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