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因為打不過蒙古兵?

朱棣為何要遷都北京?因為打不過蒙古兵?

明朝是踩著元朝的屍體呈現在歷史上的氣候面目一新的朝代,也就是說,明朝的開國皇帝斗敗了曾經讓歐洲大陸為之哆嗦的蒙古鐵騎。

明朝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朝代,而最鼎盛的時期,就是朱元璋坐穩皇位後的一次徹底的北伐,那是中國歷史上獨一勝利的北伐。

此次北伐徐達、常遇春率軍三十萬,進軍很順利,簡直勢不可當,北伐徹底擊潰了蒙古貴族最後的抵禦,蒙古貴族帶著元朝皇帝一退再退,直到狼狽逃竄回他們的老家——蒙古草原。

元朝作為一個強悍的朝代終於在這一刻,迎來了一個歷史性的結局,蒙古貴族又一次回到破敗的帳篷里,與草原哀鳴的狼嚎為伍,過著原始人的生活。

蒙古貴族不甘心失敗,一次次的攻擊大明邊境,朱元璋為了維護明朝統治,一次次派兵出擊,前後八次,史稱——八征蒙古。

這一時期明軍軍事實力處於鼎盛時期,雖然這樣,蒙古部落的要挾仍然時辰存在。朱棣即位後,蒙古權力又死灰復燃,為了彈壓游牧民族權力,朱棣自己御駕親征。

明朝的軍力開端降落,隨著明朝開國時期的大將死的死,殺的殺,可以領兵打仗的將領也挑不出幾個。朱棣的御駕親征,對蒙古這個小小的部落並沒有太大作用,首先從南京到蒙古所在地真實路途太遠,勞師動眾,財物上必然有所損傷,戰役力也會降落,包括戰役的自信心都會降落。其次,蒙古部落的軍事管理辦法跟明朝不一樣,在養精蓄銳的時分,產生了很多有凝聚力的部落領袖。

游牧民族跟中原的文化不一樣,他們不是以儒家文化為正統的,剽悍水平上自然比中原軍隊要略勝一籌。而且人比擬簡單,沒那麼多爭鬥,凝聚力比擬好。

朱棣連續五次征討蒙古,每次幾十萬軍隊,這個錢糧破費不在少數,就算是成功了,成果也不大。朱元璋時期的圍殲戰是何等輝煌,朱棣時期再也沒呈現這樣的戰果了。

朱棣也是聰明的,他回家後想了想。做出一個決議,遷都。

遷都之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北部邊境設立軍鎮。

這些軍鎮按次第依次設立,構成「九邊重鎮」。每個軍事重鎮,明朝都派了一個太監看著,太監於是身負重擔,變成給明廷「看場子」的了。

軍鎮的樹立,代標明朝轉變了作戰計劃,由主動出擊到被動防禦。也就是說,蒙古部落,您按您的意義來就好了,只需不進犯大明,大明也不會主動找事進犯你們。

這樣的姿勢擺出來後,大明就墮入了被動。

明軍的戰役力是不是真的那麼強?答案是肯定的。作為最有骨氣的朝代,明軍不只作戰才能不弱,而且優秀將領層出不窮,並且還有一支水師力氣。

明朝初期,朱元璋設立了衛所軍制度,這個決策是為了減緩後勤補給線對作戰過程中的壓力,假如軍士能自耕種自收穫,吃飯的問題能夠本人處理,就不用從老遠的中央不時調集糧食來養兵。

明朝中期,衛所軍制度開端糜爛,很多上層軍官開端并吞軍田,下層戰士沒有田耕種,要麼當了逃兵,要麼當了流民,剩下的成了上層軍官的奴隸。戰士成了佃戶,區別在於他們是衣著軍裝的佃戶。

明朝的監察制度也糜爛了,將領吃空額的現象十分嚴重。就是明明有10萬戶口,他們上報100萬,領100萬軍餉,90萬就進入了他們本人的口袋。

這種現象形成了明朝宣布本人有200萬大軍,其實只要20萬,所以打不過敵人20萬很正常。

關於屢屢侵犯的蒙古騎兵,明朝明顯覺得力不從心。明朝將領一味駐守,很少主動出擊。

但明朝的軍事制度也是有一定優越性的,駐守邊塞的將領必需時不時的樹立一些功勞,不然就會被彈劾。所以他們會參軍隊里選擇一些精兵,用最好的武器,給最好的福利,一旦有戰事就讓這支部隊出征,也能斬首一些敵人,到朝廷領功。

他們的這套軍事管理計劃,關於小股蒙古騎兵是奏效的。假如蒙古出動主力,那麼就沒有一個軍鎮勇於正面迎敵。

嘉靖年間,蒙古權力忽然開展起來,蒙古俺答汗部成了一個大的部落,部落領袖俺答汗頗得民意,具有聲威。

這麼一個部落,固然只要二十多萬人,卻讓大明非常頭疼。京師的軍營就是華美的軀殼,九大軍鎮也是名不副實,沒有戰役力。俺答汗帶領五萬多蒙古軍隊入侵,九大軍鎮嚇得在屋裡戰戰兢兢,不敢迎戰。

最終蒙古在搶劫一番後大模大樣的回去了,這一戰讓明朝蒙上很深的陰影。

戰爭是檢閱一個國度國力最好的方式,糜爛與否,有沒有「料」,打一仗就曉得了。

大明建國150年後,居然打不過蒙古一個小小的部落,值得深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明朝 的精彩文章:

TAG:明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