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李嘉誠:想出人頭地 就得把握當下

李嘉誠:想出人頭地 就得把握當下

一、什麼樣的心成就什麼樣的事

王陽明的「心學」不是一般讀書人的坐而論道,而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在跌宕的人生中悟到的真理,所以王陽明「心學」是重踐履(實踐)的學問。

《傳習錄》原文:「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解釋:王陽明說:「後世儒生不明白聖人的學說,不從自己的內心的良知良能上去體驗認識擴充,反而去追求自己不了解的事物,去做自己不能做的事,一味的只是好高騖遠、愛慕虛榮,不知道自己有桀、紂的心地,動不動卻要去做堯、舜的事業,這怎麼做得來呢?於是一年又一年碌碌無為,直到老死,都不知道自己干出了什麼成就。真是可憐可悲啊!」

二、李嘉誠

有一次我與李嘉誠先生交流,談到如何衝破弱勢的局限?談到何以成為今天的自己?李嘉誠先生說:沒有人願意貧窮,但出路在哪裡?我理解這些恐懼,因我曾經一一身受。

李嘉誠先生說:我很懷疑只憑刻苦耐勞,和一股毅力,是否足以讓我渡過難關?我們一家人的命運是否早已註定?縱使我能餬口存活,但我有否出人頭地的一天? 幾十年前這些問題每一個晚上都在我心頭。

我迅速發現沒有什麼必然的成功方程式,首要專註的是,把能掌控的因素區分出來。若果成功是我的目標,駕馭一些我能力內可控制的事情是扭轉逆境十分重要的關鍵。我要認清楚什麼是貧窮的枷鎖—我一定要有擺脫疾病、愚昧、依賴和惰性的方法。無論在言談、許諾及設定目標各方面,我都慎思和嚴守紀律,一定不能給人囂惰脆弱和倚賴的印象。這個思維模式不但是對成就的投資,更可建立誠信;你的魅力,表現在你的自律、克己和謙遜中。

所有這些元素連接在一起功效非凡:它能漸漸凝聚與塑造一個成功基礎,幫助你應付控制範疇以外的環境。當機遇一現,你已整裝待發,有本領和勇氣踏上前路。人生的過程中儘管不無遺憾,但在逆境和挑戰中,只要能激發起生命的力度,你的成就是可以超乎自己所想像的。

三、心學的妙處

人為了生存,難免要追求一些能使自己感到安全的東西,諸如金錢、名利、地位。不過,有的人是在「良知」的指導下追尋這些,有的人卻只是心術不正、一門心思地去破格獲取。

而心學的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人生是意念所結的果實。我們要堅定一個信念,那就是以良知為指引,去追求內心渴望的東西,你能夠實現的,只能是你自己內心渴望的東西,如果內心沒有渴望,即使能夠實現的也實現不了。

換句話說,內心的願望和渴望就原樣地形成了現實中的人生。在想要做成一件事情時,首先應該想想自己要這樣做或那樣做,並願意付出比其他任何人都強烈、甚至粉身碎骨的熱情,這是最為重要的。

也就是說,若不以良知為指引,若沒有強烈的願望,就「看不到」辦法,成功也就不會向我們靠近。首先需要有強烈的願望,這很重要。只有這樣,願望才能成為新的起點,最終一定能夠成功。無論是誰,人生就如你內心描繪的一張藍圖,而願望就是一粒種子,是在人生這個庭院里生根、發枝、開花、結果的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世事不遂人願——對於人生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我們難免這樣去看。但是,這正是因為你認為「世事不遂人願」才招致的結果。就此而言,不如願的人生其實也正是他心念而來的人生。

四、惟精惟一 心上學習

但是如何「惟精惟一」的去做一件事情呢?如何心無雜念的去做,才能達到心想事成的效果呢?這就是需要去私慾、需要強烈的願望,需要從自己的內心的良知良能上去體驗。讓自己的心地乾淨純粹!

曾經有朋友問王陽明:「私意萌時,分明自心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意思是:在他內心有了私心雜念的時候,心裡雖然能夠意識到,可總是不能將這些私慾去除。聽了朋友的話,王陽明對他說:「你萌時,這一知處,便是你的命根,當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這句話的意思是:私心雜念剛開始萌動的時候,恰恰是徹底革除之良機,而當下就能立刻把這種私慾消除,這才是人生立命的真功夫。比如說,一個人想要戒煙,那麼就要立刻執行這個想法,如果只是想想而遲遲不見行動的話,那將永遠也無法戒煙。

朋友意識到了私心雜念的存在,可是他卻沒有展開行動去消滅它。王陽明就告誡他,做事情要知行合一,既然已經有了這個想法,那麼就要立刻去執行,把握當下才是立命之本。

王陽明是中國心學大家,在王陽明的《傳習錄》裡面,王陽明談了如何學習書法,以下是王陽明談如何學習書法的原文。

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後讀明道先生書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王陽明教導自己的弟子們說:「我開始學習書法時,只是對著古帖臨摹練習,這樣練來練去,只是學到了字的形象,內在的神意卻毫無所得。後來我改變了學習書法的方法,舉筆不在輕易下筆,而是凝思靜慮,先在心中勾勒出字的形狀和筆畫,這樣練習久了之後,開始慢慢通達書法之道,後來讀明道先生的書論說,寫字的時候要恭敬,並不是字要寫好,只是用這個恭敬的態度就是學習。」

無論做什麼事情,隨時都在心上學習,等於心精明透徹了,事情自然也就做好了。

五、把握當下才是立命之本

大珠慧海禪師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有一次,有源禪師向他請教:「像您這樣德高望重的人,也需要用功參禪嗎?」禪師回答說:「當然要了。」有源禪師又問:「那麼您是怎樣用功的呢?」大珠慧海禪師回答說:「餓了就去吃飯,困了就去睡覺。」有源禪師聽了之後大惑不解:「如您所說,那麼天下的人不是都和禪師一樣用功了嗎?」然而禪師卻搖搖頭說:「這當然是不一樣的了。」有源禪師不理解問:「還不都是吃飯睡覺,有什麼區別嗎?」禪師笑著回答說:「普通人吃飯的時候不好好吃飯,腦子裡總是在想其他的事情,在睡覺的時候也是思量再三;而我吃飯的時候就是為了滿足食慾,睡覺的時候就是讓自己充分休息,差異就在這裡。」

「把握當下」恰恰也是王陽明畢生的實踐法則。王陽明看書的時候,腦子裡就只有一個念頭:把它吃透。

如果是閱讀儒家經典,就要搞清他們的精髓所在,從中尋找安邦定國的道理和法則;如果是研究軍事著作,王陽明就努力弄懂如何制定出有效的克敵策略,能夠把大明王朝那每況愈下的治安狀況扭轉。

不僅讀書如此,當王陽明惹怒了劉瑾被扔進大牢之後,在陰暗潮濕的監獄裡,他所思考的不是如何繼續拯救國家和匡扶正義,而是忍受著身體和精神上的折磨,把獄卒送來的餿饅頭一口一口地吃進肚子里。對於那個時候的他來說,保命才是最重要的。而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其實也印證了心學的一個法則:專心。不管飯菜的質量如何,當下應該做的就是吃下去,吃下去才能活下去,活下去才能有機會去實現自己的抱負。把握當下才是立命之本,做好了眼前事,就是最大的成功。

無論你將來能獲得多大的成就,但是在當下你卻只能從讀一本書、做好一段讀書筆記的小勝利感中尋求安慰。快樂存在於何處?只存在於當下。有些人覺得心學深奧難懂,那是因為你一上來就去研究格物致知,去研究王陽明的成功絕學,並沒有從心學的發展歷程和基礎知識入手,你在當下都沒有獲得成功,何談未來的成功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平衡人性與人慾的根本法則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