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從通用走向專用,撕開終端智能的切口,風頭正盛的AI晶元

從通用走向專用,撕開終端智能的切口,風頭正盛的AI晶元

2017下半年,人工智慧最火的風口一定是AI晶元。

AI浪潮席捲而來,投資者追風競逐,半導體行業格局大變。此前傳統而穩定的產業格局,正逐漸被瓦解。

這一年,半導體行業大事不斷,戰事升級。博通1050億美元欲惡意收購高通,英偉達瞄準自動駕駛AI晶元的遠方,英特爾通過收購和投資全方位布局,華為推智能手機AI晶元…

暗流之中涌動著新興力量。中國的AI晶元初創企業,在醞釀著新一輪的攻勢,等待著暗夜中迎來的黎明。而這一切一切的野心,都在今年的科技開年大秀CES上展露無遺。


晶元巨頭競爭猶在,各自著力點愈加清晰 

晶元產業是對技術的要求和附加值最高的一環,老牌晶元巨頭憑藉幾千個技術專利堆起了豐厚利益的護城河。若能在AI時代掌握晶元的核心技術和話語權,其產業價值和戰略地位遠遠大於應用層創新。

CES大會前夜英偉達發布會上,定調「我就是 AI」,扔下一枚炸彈,發布了全球首個自動駕駛超級晶元DRIVE Xavier,展開 360 度全方位攻勢。

深度學習的崛起讓英偉達GPU春風得意。GPU本是訓練遊戲跑得更流暢的顯卡,在人工智慧時代,非常適合訓練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對並行計算有強大的算力。英偉達嘗到了甜頭,進而瞄準了對技術、對數據處理要求極高,乃至對整個產業具有顛覆意義的自動駕駛領域,雄心勃勃,但功耗高一直是不容忽視的巨大困擾。

英偉達在晶元領域的優勢,得天獨厚,多年的技術積累使其建立了強大的壁壘。這家喊著 GPU 技術,提供著顯卡硬體的公司,正徹底向自動駕駛平台型公司轉變,並在全球擁有大眾汽車、Uber等320+合作夥伴。

然而,沒有誰能毫不焦慮、躺著賺錢。PC時代的晶元霸主英特爾沒有英偉達運氣好,但在AI時代也在豪賭。今年英特爾CEO科再奇的CES開場演講,被許多媒體稱之為「史上最炫CES開場秀」、「CES歷屆最精彩演出,沒有之一」。

現場,英特爾從 VR 樂團與 AI 虛擬機器人合作演奏開場、到 VR 效果的舞蹈表演、到強調 MR 體驗無所不在的 Keynote 舞台展,英特爾用了一連串極期酷炫的演示手法,告訴所有人,這就是未來。

2017年9月,英特爾推出了代號為「Loihi」的首款自主學習神經擬態晶元,科再奇會上再次介紹了英特爾的神經擬態晶元Loihi,還宣布交付了全球首個49量子位量子計算測試晶元,這具有重大意義。

同時,英特爾在自動駕駛的野心也從未掩飾。Mobileye聯合創始人直接坐著英特爾的無人車上場,介紹英特爾全新的自動駕駛平台,以及高精地圖數據眾包。153億美元高價買下Mobileye的英特爾,看來要在自動駕駛視覺領域一路走到黑,如今強調數據的英特爾,不止晶元,在AI、5G、VR和量子計算領域都在作出巨大努力。

智能手機晶元廠商的老大高通,今年陷入被博通惡意收購的危險境地。

高通在汽車晶元、語音操控音箱晶元以及無線耳機原件等市場都擁有統治力。高通今年的CES展會上發布了一系列產品,如發布新晶元,可將藍牙耳機續航延長3倍。在CES展會上,高通表示他們正在逐漸蠶食博通在家用路由器市場上的份額,不久之後還將挑戰博通在智能手機天線領域的領導位置。

高通還與本田、捷豹路虎、比亞迪等多家車企合作推出驍龍汽車平台,同時,高通的驍龍晶元已經被應用到20款混合現實或虛擬現實(VR)頭盔中,另外還有20多款頭盔正基於驍龍晶元進行開發,包括Facebook即將於2018年推出的Oculus Go獨立VR頭盔。

2018年,也是5G的商業化落地之年,5G將會給市場將會是巨大的,整個產業總值將會達到1500億美元。而高通無疑是其中的受益者,高通驍龍X50晶元是最先支持5G的晶元產品。

晶元巨頭,競爭一直激烈,尤其自動駕駛領域將上演雙「英」對手戲。而各自目標和側重著力點也更加清晰。可預測的2018年,英偉達的關鍵詞是「自動駕駛」;英特爾的關鍵詞還是「數據」,但各個領域都在逐漸開花結果;高通、AMD等巨頭也強化優勢,發力AI。

入局者眾,中國AI晶元初創公司出征CES 

AI時代的到來使各個國家、科技巨頭紛紛卡位布局晶元領域,新玩家入局,愈演愈烈。

向來不懼啃技術硬骨頭的谷歌推出號稱AI晶元顛覆者的自家TPU;特斯拉去年首次承認正在研發「世界上最好的AI晶元」,為自動駕駛做準備;阿里CTO 張建鋒去年也提到,阿里正在研發「阿里 AI 芯」,同時阿里頻繁投資AI晶元初創公司…好不熱鬧。

巨頭的強勢,並沒有阻止AI晶元初創公司的信心。晶元是數字經濟的產業核心,歷來是易守難攻,一旦形成先發優勢,後來者很難超越,AI晶元也不例外。 在 PC 及智能手機時代,中國的通用晶元產業幾乎為一片空白。而AI 時代的到來,似乎給中國的晶元產業帶來了新的變局機會,在短短几年時間裡,一批 AI 晶元創業公司也迅速乘風崛起。

中國創業公司地平線去年12月發布了中國首款嵌入式人工智慧視覺晶元,它的兩個系列「征程」和「旭日」將圍繞智能駕駛、智慧城市、智能商業三大應用場景落地,此次亦出征CES。

由前百度傑出科學家吳韌創立的AI晶元公司異構智能NovuMind,在CES上首次展示了其AI晶元NoveTensor系列首款Demo。據稱,這是目前唯一一款能實際運行、性能達到主流GPU/TPU、而性能功耗比大大領先的AI晶元。

中國晶元初創公司中,中科院背景的寒武紀、清華出身的深鑒科技、以及獲得高通、阿里投資的Kneron耐能,都在向傳統晶元巨頭髮起挑戰。

而除了AI晶元公司,還有其他人工智慧公司也紛紛表示要推出AI晶元。

中國CV(計算機視覺)四大創業公司之一的依圖科技去年宣布進軍AI晶元領域,對標地平線;專註於語音識別及語言處理技術的AI服務商雲知聲也計劃今年推出語音晶元;國內低調的安防巨頭海康威視也要打造針對安防領域的AI晶元;此前專註挖礦的比特大陸前不久也發布了其AI晶元。

知名晶元廠商中,美國有13家公司,領軍者既有谷歌、英特爾、IBM這樣的科技巨頭,也有高通、英偉達、AMD、賽靈思這樣在各自領域中有絕對優勢的大公司。但中國則主要以初創公司為主,沒有巨頭。但AI晶元方興未艾,機遇正在逐漸顯露,AI領域未來必然也會產生類似英特爾、AMD這樣的世界級企業。而英偉達、英特爾、谷歌再強勢,也無法一統江山,這是醞釀中國「芯」成為世界「芯「的絕佳機會。


AI晶元的趨勢:從通用走向專用,終端智能優勢漸明

NovuMind吳韌在一次媒體溝通會上曾說,「回顧當年,GPU贏過CPU就是因為GPU比CPU專用,如今異構智能也是這樣的思路。 」

怎麼理解呢?GPU,得益於深度學習的發展,目前銳氣正盛,是當下看來發展人工智慧最有競爭力的晶元。CPU,通用性強,用於串列計算,為PC時代的寵兒。但對於AI的算力而言,非常緩慢。

顯然,GPU比CPU專用,但這兩種晶元都不是發展AI最專用的晶元。

舉一個形象的例子,吃冰激凌。吃冰激凌可以用手沾著吃,但沒有效率。也可以拿吸管吃,但是效率也不是很高,再厲害一點用一個小平面吃,但也不是最優。最好的是用一個為吃冰淇淋而專門設計的三維的勺子。做某件事的時候,最好為某件事情設計一個最專用的工具。

因此,從通用走向專用,打造AI專用晶元,這是AI晶元發展必經之路。而正是其專用性,決定了可以在各個不同的行業都能針對性發力。由於功耗問題,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終端智能,讓萬物智能的時代因為專屬晶元的打造變得值得期待。

「邊緣計算」、「嵌入式人工智慧」、「終端智能」這些拗口的辭彙正逐漸走熱。 雲端AI晶元市場終究是大公司的遊戲,雲端發展不只需要有高運算力的晶元,還得營造出生態系,基本上供應商就是這幾家巨頭,小公司不僅難以打入,可能連架設這麼多的伺服器都沒有辦法。這當中就蘊藏著智慧物聯網這樣一個巨大的機會,它遠離數據中心,但擁有極其強大的能量。

自動駕駛汽車每秒鐘可以產生1G的數據,必須及時的、迅速的在本地來處理決策,不可能移到雲端。往極端了想,假設一個孩子橫穿馬路,如果自動駕駛汽車感知到後要把信號傳送到雲端再做決策,會相比本地運算產生更長時延,若遇到當時網路不穩定,後果將不可想像。

中國選擇走「終端智能」這條路線的企業,有此次在高通站台展出智能駕駛艙解決方案的中科創達、有目標做自動駕駛駕駛晶元的地平線、以及獲得高通、阿里投資的Kneron耐能等。同樣,華為、三星、蘋果運用在在智能手機中AI晶元,同樣屬於終端智能。

這是這些AI晶元創業公司的絕處逢生。每個產業就像是不同的蛋糕,終端AI晶元運用就不一樣,而沒有一個巨頭能夠有一個完整方案解決所有行業的個性化晶元問題。

雲端具備連結多方大數據,具備超強計算力的優勢,但是真正實現「萬物智能」,就需要將AI從雲端拉向終端。當然,未來雲計算以及邊緣計算,也將成為優勢互補的發展趨勢。 2018,「終端」AI晶元或將呈燎原之勢。

而對於2018年AI晶元領域,值得期待的實在太多太精彩。

英偉達如何應對來自各方的挑戰,除了推出的自動駕駛AI晶元,是否還會做專用的加速晶元,而不是僅僅在GPU中加個Tensor Core?Google作為生態最完整的廠商,是否會將TPU賣給自己之外的用戶,直接和英偉達展開競爭?英特爾在自動駕駛領域,聯手Moblieye將如何與英偉達抗衡?阿里成立達摩院,晶元研究會不會從AI開始?

這些都將是今年的大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不老不死的「人造人」現身CES,黑科技掃臉識別身份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