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元青花鑒定方法與特徵

元青花鑒定方法與特徵

元青花之所以如此珍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它存世量的稀少人們常把青花瓷比作舞台上的青衣,素雅高潔,清麗婉轉,像極了中國的水墨畫。「素坯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提現青花瓷的雅緻風情和其中蘊涵的中國文化。

元青花立件中的玉壺春瓶與出戟尊,其內口沿部位,常常加繪一道卷草紋或雲頭紋邊飾。入明後,此類內邊飾現象,起初仍存在於明洪武朝玉壺春瓶上,洪武以後消失。

元代紋飾採用平塗法,「有的則是在濃筆邊線內施以淡色」(孫瀛洲),小件器上為一筆點劃,這就是所謂「一支筆」的畫法。從明成化起,以「二支筆」工藝見長,構線與填色是分別完成的。「明代青花多是填色或素描。這種技法上的不同,也可以作為劃分元、明青花瓷器的旁證」(孫瀛洲)。

元代瓷胎,同明代後期及清代瓷胎相比較,有硬中見柔的感覺。「胎質淘練得不如明清瓷細緻,因而在砂底處多有砂眼、刷痕和鐵質斑點,並在底足、口邊與縮釉露胎處呈現火石紅色」(孫瀛洲)。

除執壺、玉壺春瓶外,器物的底部一般露胎。澀底上往往粘有釉斑,這是時代風貌。「把杯、把碗底足內部多不掛釉,個別的在高足的里部掛半載釉」(孫瀛洲)。大罐的口部通常施釉,小罐的口部多露胎、梅瓶原本都帶蓋,蓋內不施釉,這亦是特徵,仿製品有的卻蓋內施釉。

罐的造型多數為口大足小,不同於明清罐的口小足大或口足大小相偌形制。碗、碟、杯的圈足較小,足牆較寬、較厚,給人一種頭重腳輕的感覺。有的器物底部可見明顯的旋坯痕,個別有粘砂現象。碗、碟、杯圈足的底心常見凸乳,俗稱「臍」,為元瓷特徵之一。

大件器的胎體普遍厚重,小件器卻都很薄,胎體大多薄於後世明朝同類器。而仿製品則不然,小件器也顯得很厚實。

除露胎較高的一些立件外,元代小罐、小瓶近底足處(脛部)常見指印痕。指印痕通常呈三個,系工匠捏著浸釉或刷釉時所遺。此現象,延續至明中期。

入土之物,於器內的修胎痕(類似竹絲刷痕)上,常會出現土蝕痕迹(元器內壁多為盪釉、釉最薄,故竹絲刷痕處極易受到土蝕)。土沁斑是否自然、分布是否合理,辨偽時值得重視。

最後要說的是,不管是窖藏的還是傳世的,元青花終究會凝固住時光一些印跡:埋於地下的,其釉層稀薄處,不可抗拒地要染帶上土沁、土斑;秘藏於地窖,釉面也會因年代久遠,顯出質地老氣、寶光內含。而傳世品,由於人間滄桑和歲月撫摸緣故,釉汁則越發滋潤、寶光四溢;或因為歷經使用,稜角的釉面不免要出現輕微的剝蝕或磕碰,以及支撐點和受力部位,會因磨損劃痕縱橫、細密,而附上累累舊氣。

做中國華南地區最大的藝術品拍賣服務商

引領國際拍賣新風尚

專業而優質的藝術品經紀人

權威的藝術品鑒定評估專家團隊

業,權威

,誠信,共贏。

關注我們

長按即可關註:

300000+已經關注 加入我們藝術金融傳媒

正在瀏覽中...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長的文化站 的精彩文章:

明代永樂青花瓷鑒定要領與主要特徵

TAG:成長的文化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