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人的一天:嫁到金門的大陸新娘

中國人的一天:嫁到金門的大陸新娘

她們也許不能代表3000餘名的「大陸新娘」的全部,但是從她們的故事中,可以窺見兩岸民眾日漸頻繁的交流和不斷加深的融合。

1987年台灣當局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之後,兩岸民間往來增加,兩岸之間的通婚逐漸出現。隨著兩岸經貿交流與文化往來的迅速發展,兩岸通婚量也增加了不少。2017年,攝影師商華鴿偶然接觸到了身在金門的大陸新娘,台灣人稱她們為「陸配」。此後,攝影師多次往返兩岸,拍攝了七位大陸新娘的日常。(攝影/商華鴿 本組照片除標註外拍攝於2017年12月7日至31日 編輯/王漠沙 《中國人的一天》第2937期)

楊雅萍與丈夫、婆婆、兩個兒子,在金門的家門口合影。

楊雅萍來自遼寧丹東。她和金門的丈夫,早年通過QQ聊天相識。現在丈夫在江蘇常熟一家外企工作,臨近元旦,丈夫從江蘇回金門和家人一起跨年,他這次的元旦假期共四天。

這張「全家福」並不完整,楊雅萍的公公外出沒能參加拍攝,而她的三兒子還不到兩歲,正在丹東被奶奶撫養。因為他們今年打算全家回丹東過年,而航空公司規定一次只能最多帶兩個孩子,只好先把老三送回東北老家。

兩個月沒見,兒子們非常開心,一直和爸爸追逐打鬧。

楊雅萍家的兩個兒子上次見到爸爸,是2017年的10月份。海邊正在退潮,遠處依稀可見廈門島環島路邊的高樓大廈。

楊雅萍在金門的東門臨時市場開了一家小餐館,專註於製作推出各種大陸風格的美食。

楊雅萍給自己的小餐館取名叫「小雪花」,但是金門並不下雪。她說,之所以取這個名字,是因為她剛來金門的時候就覺得,自己是一朵從東北飄來金門的孤零零的小雪花。

她把開餐廳的消息通過FACEBOOK發布後,大陸的姐妹們蜂擁而至。不少金門人平時只吃過高麗菜豬肉餡的餃子,對於青椒豬肉、酸菜豬肉餃子都是第一次吃,但是他們吃過以後便會經常來吃。

下午不太忙了,楊雅萍開始收拾自己剛買的韭菜。韭菜雞蛋餡的餃子存貨不足,她打算再包一些。

小餐館的生意一直不錯,特別是楊雅萍手工製作的涼皮只在每周二供應,大冬天也供不應求。她的餐館,是金門有史以來第一家賣涼皮的餐廳。

楊雅萍在送走客人後,終於有空自己能吃午飯。

吃飯的間隙,她用微信和遠在丹東的媽媽視頻,還能在視頻里看看不到兩歲的老三。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他們全家五口將在丹東團圓,在東北過春節。

巫雙瑗和三個兒子在金門的家門口合影。

巫雙瑗來自福建三明,她目前和三個兒子居住在金門縣金寧鄉的湖下村。她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姓陳,她讓最小的老三隨了自己的姓氏。

獨自撫養三個孩子,巫雙瑗從不覺得有多難。她說,比起自己以前在大陸做生意吃過的苦頭,帶三個孩子其實非常輕鬆。金門縣是台灣福利最好的地區,在三個孩子的教育和醫療方面,巫雙瑗不用花一分錢。

巫雙瑗租住的房子是一間閩南風格的古厝。

附近的街坊大多友善而親近,經常來串門,做了飯也會送一些過來。金門民風淳樸,這裡的居民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普遍現象。

在金門,巫雙瑗認識了很多來自大陸的好姐妹。

抱著巫雙瑗家老三的是來自湖南永州的劉芳琴,穿白色毛衣的是來自浙江麗水的楊晨曦。她們經常會一起聚餐見面。劉芳琴不記得自己和巫雙瑗是怎麼認識的,「那是好幾年前的事了」。閑暇的時候,劉芳琴會去巫雙瑗家幫忙帶一帶孩子。巫雙瑗的老三身體不舒服時,劉芳琴也會抽空來開車帶她們去看醫生。

巫雙瑗推著三兒子,打算去看望湖下村的另一個大陸新娘。

湖下村是一個漁村。早年村裡有不少人以打漁為生,也有下南洋闖蕩經商的傳統。如今村子裡有部分古厝被改造成民宿吸引遊客,也有一些老房年久失修,已經荒廢。

金門縣對於閩南古厝的保護與重修非常重視,其扶持政策很優厚:如果重修或建造古厝,政府將補助建造費用的一半。也就是說,如果你蓋古厝花了300萬新台幣,縣政府將返還150萬新台幣。

張燕是來自福建泉州惠安的大陸新娘,她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媽,老大是女兒,老二和老三是一對雙胞胎男孩。

巫雙瑗要告別時,張燕從廚房拿了一把菜,又取了一棵花苗送給她。她們與鄰居的相處也都很好。

巫雙瑗正在廚房做晚飯,囑咐老大幫忙照看兩個弟弟。於是他在衛生間里吹泡泡,兩個弟弟玩得很開心。

巫雙瑗的大兒子今年13歲。他剛剛代表金門湖下小學去台灣參加全台灣小學跳繩比賽,奪得了冠軍。

巫雙瑗家的老大和老二都在附近讀小學,老三還不到兩歲,正是粘人的年紀。一個人帶三個孩子,巫雙瑗經常會忙得手忙腳亂。巫雙瑗無法上班,平時用手機做微商代理。

巫雙瑗的二兒子和附近鄰居的兒子在家附近玩耍。

金門民風淳樸,治安非常好,巫家的三個小孩在村子裡經常隨便跑來跑去。金門縣下轄三個鎮和三個鄉,曾因戰地政務屯兵十萬,1949年後未有正常的經濟建設,1992年才開始發展戰地特色的旅遊觀光,這裡不少地方安靜閑適。不過,巫雙瑗不太願意在孩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帶他們去海邊,因為金門不少海灘都曾因兩岸戰火,那裡死過不少人。

下午下課了,巫雙瑗抱著老三去接了老二,又去另一棟教學樓接老大下學。

金門學生沒有學習壓力,不少班級只有十幾個學生。最極端的例子是,有一個班曾經只有一個學生。而在巫雙瑗家兩個孩子讀書的湖下小學,一個年級也只有一個班級。學校不會公布學生分數,也不搞成績排名,只會告知「甲」、「乙」等。巫雙瑗說,學校免費提供的飯菜質量非常好,孩子們甚至都不愛吃她做的飯。

劉芳琴一家的全家福。

劉芳琴來自湖南永州,她在19歲那年到廈門姑媽家玩,經人介紹認識了現在的丈夫。剛談戀愛的時候,他們寫信溝通。一封信從廈門轉香港,到台灣,再送到金門,最快也要十天。如今劉芳琴在金門開了一家古厝民宿,每天忙於接送客人。她的公公婆婆待她如同自己的女兒一般,家裡的牆上貼滿「婆媳關係模範家庭」「幸福家庭」等標牌。

劉芳琴站在自己家古厝民宿的院子里。

劉芳琴家漂亮的古厝名叫心琴民宿。劉芳琴說,她名字里有琴字,也希望自己家的客人都能有好心情。

金門不少村落都是同姓人家的聚集地,比如湖下村的不少古厝都有「弘農衍派」或「四知世胄」的匾額,這意味著這家人都姓楊,是從今天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黃河沿岸遷徙而來。弘農郡的設立,則始自漢代漢武帝時期。

吃過午飯,劉芳琴開車去機場,接五位來自台灣本島的客人。

金門公共交通不發達,像劉芳琴這樣免費提供碼頭機場接送服務的民宿經營者並不多。由於每位客人的時間觀念不一,劉芳琴工作的不少時間都要用於等待。

劉芳琴站在自家門口,和客人溝通接送事宜。

劉芳琴向客人介紹自己時,習慣於說「我姓劉,金刀劉。」劉芳琴說,如果說「文刀劉」,台灣的客人根本聽不懂。

石成梅透過八吋榴彈炮的炮管留影。

石成梅來自四川宜賓,她習慣於這樣介紹自己的家鄉,「我們那裡就是造五糧液的」。她和丈夫認識不到一周,就決定嫁給他。她現在也覺得,自己當年就是在「賭一把」。結果,石成梅賭贏了,丈夫很愛她。石成梅的工作,是在金門的獅山火炮陣地位進行八吋榴彈炮的炮操表演。她是炮操表演隊的炮長,也是發射手。

吳麗環在獅山炮陣地的任務,是在炮操表演開始前向遊客介紹各種注意事項。

吳麗環來自泉州,炮操表演開始前,她正在維持現場秩序。炮操表演並無太大風險,也不會有真實的炮彈發射,但她要保證表演區域內不能有遊客進入。

和吳麗環一樣,李麗旋也是來自大陸泉州的新娘。

炮操表演開始,李麗旋和表演隊的同事將炮彈合力抬起,準備將炮彈裝入榴彈炮。她25歲時嫁來金門,現在有了兩個女兒,大女兒已經在讀大學。

發射手石成梅拉動發射繩,炮彈激發的瞬間,火藥在炮膛處爆燃。

事實上所有的效果,是炮膛處的微量火藥造成的。但這並不意味著這項工作沒有危險。石成梅的同事曾在裝填炮彈時不小心造成手指骨折。另外,由於獅山炮陣地是全長508米的坑道,整個坑道是挖空了一座花崗岩山體而建成,這導致他們還要提防不要被山體掉落的花崗岩砸到。

表演完成後,來自台灣本島的遊客正在開心留影。此時整個炮操表演隊都成為遊客的留影背景,石成梅也不例外。

炮操表演完成後,遊客與炮操表演隊合影。有時遇到四川口音的遊客,石成梅會忍不住問他們是從哪裡來的。亮出一口四川口音後,遊客都會又驚喜又意外。他們完全想不到,自己會遇到嫁來金門的四川老鄉。

與遊客的合影結束了,炮操表演隊的隊列正式解散,稍作休息後又將開始下一次的表演。

石成梅的孩子們長大上學後,自己在家每天都很無聊,剛好獅山炮陣地在招募表演隊,她便報名來試試看。她已經在這裡表演五年多。炮操表演隊成員除了大陸新娘,也有金門人,還有台灣本島人。炮操表演隊每周四休息,此外每天需要做七次炮操表演,上午三次,下午四次。

張燕來自大陸泉州惠安,如今是三個孩子的媽媽。

張燕家的老大是女兒,老二和老三是一對雙胞胎小子。五年前她在惠安做化妝品生意,機緣巧合認識了現在的丈夫。丈夫踏實肯干,現在有了三艘漁船,每天忙於在金門的近海打漁養家,張燕則負責操持家務。

張燕的三兒子透過家裡的紗窗,好奇地看著攝影師的鏡頭。他的右手被跑步機壓傷,還纏著紗布。

張燕最近心情不好,因為老三的右手被跑步機壓到,需要多次換藥。這天早上,老二的額頭又被一塊石頭撞到流血。帶三個孩子加上操持家務,張燕每天都會非常勞累。

丈夫中午打漁回來想吃水餃,張燕正在廚房忙著煮水餃。

張燕一家五口,走在鄉間小路上。

小路的盡頭是他們自家的菜園。菜園外是湖下村的海灘。

張燕一家五口到巫雙瑗家做客。

大陸新娘們的孩子們最喜歡聚在一起玩耍。

金門水頭碼頭,往來於廈門和金門的客輪頻繁進出。

2000年12月,廈門和金門、馬祖和馬尾的「小三通」正式啟動。2008年12月15日,根據海協會與海基會台北會談達成的協議,兩岸海運直航、空運直航、直接通全面啟動,宣告兩岸「三通」時代來臨。這也讓大陸新娘更方便回娘家探親。在此之前,他們想回娘家,只能從香港轉道。(本張照片拍攝於2009年5月15日)


撰文/商華鴿

金門與廈門,兩扇門,門對門。每一個來到廈門環島路邊看過金門的遊客,都會忍不住感嘆:太近了,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廈金自古一家人,不分彼此。2017年7月,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主席團主席郝柏村來金門出席一次紀念抗戰勝利的油畫展,我與廈門一位史學家應邀參會。開幕式上,金門縣副縣長吳承典坦言:「金門與廈門自古一體,曾共享超過1700年的歷史,只是在1949年後這不到70年的時間,才開始對峙……」

1949年後數十年間,廈門與金門,成為兩岸對峙的最前線,炮仗持續數十年,同時又互相喇叭喊話數十年。廈門作為大陸沿海的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早期的發展速度比不上深圳珠海。一直到1992年,金門正式宣布解除戰地政務,廈門的經濟才開始真正加速騰飛。

世間最殘酷的事情,是戰爭。世間最美好的事情,是和平。對了,還有愛情。

兩岸時局對峙再強烈,也擋不住兩個今生有緣相見的適齡青年看上眼,跨海相愛,建立家庭,然後生育兒女。他們讓愛情跨越種種差異,在1990年代以後成為一家人。

我接觸到金門的大陸新娘群體,非常偶然。

也是在2017年7月的一天,我在金門街頭迷路了。隨意走進金城鎮路邊一家小店問路,閑聊間才知道熱心幫我的這位店主,是一位來自福建三明的大陸新娘。她告訴我,金門應該有至少三千名大陸新娘。台灣人則習慣稱呼大陸新娘為:「陸配」。

而截至2015年,金門縣的人口也不過才13萬人。據不完全統計,1987年,兩岸人民開始往來通婚,至今已在台灣建立了超過32萬個兩岸婚姻家庭,出生子女近6萬人。兩岸婚姻家庭中,絕大部分是大陸新娘嫁到了台灣。

2017年的12月,我多次往返於廈門與金門,嘗試記錄居住在金門的大陸新娘的生活點滴。她們來自大陸,將生活與愛情建立在一水之隔的金門島,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境遇與故事。有人過得很幸福,也有人沒那麼幸福。

可以確定的是,她們故事中的不少細節,都在人們的想像力之外。祝願每一個身在台灣的大陸新娘,新年快樂,幸福永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人的一天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人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