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出賣鄭成功,導致祖墳被掘,鄭成功對他恨之入骨

他出賣鄭成功,導致祖墳被掘,鄭成功對他恨之入骨

鄭成功率部堅持抗清十餘年,成為南明軍中的一支主力。後經養精蓄銳,軍力大增,達到鼎盛時期。從清順治三年(1646年)起,鄭成功就主動進攻,先後發起攻打海澄、泉州、同安、雲霄、詔安、潮陽、漳州、潮州諸戰役,取得了一系列勝利。清順治年1650年奪取廈門建立了據地。

公元1659年鄭成功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鄭軍元氣大傷,鄭成功感於清朝統治逐漸穩固,而鄭軍困守思明孤島糧草匱乏,難以提供數萬大軍給養,開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據地以為整補。

1660年3月,前荷蘭通事何斌(客家人),因與荷蘭人發生債務糾紛而逃到思明,向鄭成功鼓吹攻取台灣。他說:「台灣沃野數千里,實霸王之區。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國;使人耕種,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橫絕大海,肆通外國,置船興販,桅舵銅鐵不憂乏用。移諸鎮兵士眷口其間,十年生聚,十年教養,而國可富,兵可強,進攻退守,真足與中國抗衡也。」同時獻上台灣地圖,講解原住民形勢,以及水路變化。何斌強調台灣的糧食與軍用物資充足,貿易位置理想,又有海峽天險,每一項都是鄭軍迫切的需求,使鄭成功非常心動。但當時鄭軍正準備抵禦清將達素的進攻,因此攻台之議被暫時擱置。

公元1661年陰曆二月,鄭成功率領眾將士在金門「祭天」「禮地」「祭江」,舉行隆重的誓師儀式。一切準備就緒,船艦將士集結於料羅灣,候風進發。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鄭成功在穩定了東南局勢以後便沒有了後顧之憂,然後召諸參軍集議中興大計。他手下吏官潘庚鍾、工官馮澄世和參軍陳永華都主張進軍江南以號召天下。鄭成功認為此法可行,隨後派人前往廣西請桂王旨,希望永曆政權令孫可望、李定國集滇、黔、粵、楚等西南各省的南明之師,出洞庭湖而會師江南,以分其勢。

過七月二十三、二十四兩天激戰,鄭軍的前鋒鎮、左先鋒鎮、援剿右鎮、後勁鎮、前沖鎮、宣毅左鎮、左武衛、左虎衛等陸軍部隊先後被重創或殲滅,其他部隊也有多少不等的傷亡。以每個鎮的人數為兩千五人來計算,鄭軍的損失至少在兩萬人以上。同時,還失去了提督、鎮將等高級將領多人。這場戰役是鄭成功軍事生涯中最慘重的一次損失。而清軍在南京之戰中獲得全勝,但也付出了相當高的代價。管效忠、梁化鳳等清軍將領都感慨,鄭軍是自己一生征戰中遇到的最強對手。

1656年,也就是順治十三年,清政府為困死鄭成功,頒布「禁海令」,嚴令「寸板不許下海」、「片帆不許入口」,沿海謀生的漁人和商賈,被從根本上斷絕了生計。1661年、1662年,清政府兩次頒布更為殘暴的「遷界令」。從山東至廣東,所有沿海各處居民一律內遷50里,所有沿海船隻悉數燒毀,片板不許留存,而遷界時限僅有3天,必須「盡夷其地,空其人」,界外地區房屋全部拆毀,不願遷走的居民無分男女老幼一律砍掉腦袋。遷徙之民被迫離開故土的時候,扶老攜幼,行乞街市,餓死病死,不計其數。據粗略估算,僅粵東八郡死亡人數便達數十萬。

這一政策不僅給沿海人民造成無邊的苦難,最可怕的是禁錮了整個國家的眼界和活力,遠離了海洋,遠離了國際社會,掐斷了接觸近代文明的機會,讓中國成了世界的落伍者。而「禁海令」這個罪惡政策的最先提出者,卻是一個漢人,他就是降清的原鄭成功部將黃梧。

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後,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促進了台灣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也大大推進了台灣的生產建設,鄭成功死後兒子鄭經繼位,鄭經被當時的人們譏諷為「頑童」。

康熙皇帝一開始打算以和平招降的方式來收復台灣,他曾先後兩次派人前去招降鄭經,但收復台灣的鄭氏家族和朝鮮對待滿清政府的態度一樣,都堅決表示自己「不剃頭,不更換成滿清的衣服」,鄭氏家族的強硬態度使得躊躇滿志的康熙皇帝感到碰了釘子,這對野心勃勃不可一世的康熙皇帝簡直是奇恥大辱!

後來全國興起了三藩之亂,鄭經也參加了反清的隊伍。公元1681年,鄭經去世,鄭經的皇子們都在爭奪皇位,場面一時異常混亂,台灣的政局不穩,使得康熙皇帝看到了成功收復台灣的絕好時機,他下令施琅率領福建水師統一進攻澎湖列島和台灣。

公元1683年,施琅率領福建水師從山東同山出發,進攻澎湖列島,當時澎湖列島的台軍守將劉國軒嚴陣以待,並且各個港口都有精銳的士兵把守,在澎湖列島周圍的沿岸設立堡壘,架設大炮,他們火力兇猛,新的福建水師艦隊無法靠岸,清軍水師將要進攻台灣的時候,海上又突然颳起了颶風,清軍水師一時間無法控制,這時候劉國軒率領台灣水軍同施琅的水軍在海上大戰,清軍水師一時間無招架之力。

面對不利的形勢,福建水師提督施琅迅速調整軍事部署,他打算兵分三路,兩翼包抄,而以中路作為主攻方向,戰爭進行了好幾天,共消滅了台灣水師將近兩百多艘戰船,清廷水師順勢佔領了澎湖列島,7月,鄭經的兒子(鄭經已經去世)終於招架不住,他派遣了使者,向清朝商議投降的事宜,從此清朝收復了台灣,實現了和大陸的統一。

說起投降清朝的鄭成功部將,大家都會想起施琅,但是施琅開始只是被封為「同安副將」,立功後才被封為「靖海侯」。而這個黃梧,投降清朝之後卻被封為了公爵——「海澄公」,僅次於王爵。

海澄公黃梧

有清一代,漢人封王者5位,包括定南王孔有德、靖南王耿仲明、平南王尚可喜、平西王吳三桂、義王孫可望,都是替滿洲人打天下的功臣,接下來,爵位最高的就是這位黃梧了,一等海澄公!比較一下,被稱為「開清第一功」的洪承疇得到一個三等輕車都尉世職,連男爵都沒混上。施琅入台奇功一件,也只撈到一個靖海侯。後來,名鎮天下的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也不過封侯而已,並比不上這個海澄公黃梧。

施琅的靖海侯府

此人原不過是個漳州平和縣的一個皂隸,後來殺了知縣投了鄭成功,鄭待他不簿,以他為將,使守海澄。海澄是鄭家未攻台灣之前的大本營,這裡藏有「鐵甲十萬副,谷可支三十年,藤牌滾被銃砲火藥皆以數萬計」。但是因為違誤軍令而擔心受罰的黃梧就是以此為覲見大禮,把這拱手送給大清了。

朕很滿意

這還不是讓鄭家人恨得牙痒痒的根本原因,他提出的「平海五策」幾乎就把鄭家逼上了絕路,內容包括:

一、長達20年的遷界令,自山東至廣東沿海二十里(有說三十里)居民強行內遷,斷絕鄭成功的經貿財源;二、毀沿海船隻,寸板不許下水;三、斬鄭成功之父鄭芝龍;四、挖鄭氏祖墳;五、移駐投誠官兵,分墾荒地。

史家認為這平海五策,尤其是挖祖墳這樣的缺德招術,不是天性歹毒之人想不出來,可嘆清廷後來竟然一一執行。

鄭經畫像

所以到了康熙十四年,鄭經帶兵於十月初六攻陷漳州。那從小就被鄭成功灌輸的仇恨熊熊燃燒,他於是大開殺戒——

據《廣陽雜記》載,此時黃梧已經病死一年了,鄭經派人「發棺而戮其屍」,因為屍體是用水銀殮的,故「肢體猶未僵也」。承襲黃梧海澄公爵位的是他的兒子黃芳度。黃芳度情急之下投井自殺,鄭經哪能輕饒,派人「出而剮之」,其時情景相當慘烈,目睹者說,黃芳度被剮之時,「其眼胞睫睫不已」。這還不算,黃家在漳州的族人都被處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80後作家煙灰說文化 的精彩文章:

沙僧用的兵器,我們都被86版《西遊記》忽悠了,魯智深才用月牙鏟

TAG:80後作家煙灰說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