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單| 一年讀了幾本書?

書單| 一年讀了幾本書?

  目錄

  1、書友莫雨書單

  (1)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

  (2)李開元·《楚亡:從項羽到韓信》

  (3)楊絳·《「隱身」的串門兒》

  (4)黃仁宇·《萬曆十五年》

  (5) 顧頡剛·《國史講話:上古》

  (6) 《三國志集解》第二卷

  (7) 馮驥才·《俗世奇人》

  (8) 馮驥才·《俗世奇人(二)》

  (9) 顧頡剛、何啟君·《中國史學入門》

  (10) 易中天·《三國紀》

  (11) 莫言·《初戀神嫖》

  (12)《中國的歷史》第4卷《三國志的世界》

  2、書友@spoonli 2017書單

  3、書友@驚蟄-YUHANG 2017部分書單

  莫雨書單

  

  2016年7月27日

  作者: 李開元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年: 2015-4-25

  李開元的《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是歷史敘事而不是論文和研究著作」。與當下一些流行的「歷史敘事」不同,它有準確的歷史證據、合乎情理的歷史推測和深刻的歷史認識。作者遙望秦末烽煙,踏勘事件發生之地,試圖將湮沒於地下英雄豪傑喚醒、再現。作者用文學語言敘述歷史,讀來慷慨激昂,順暢明白。

  讀完此書,不太明白其是歷史著作,還是文學作品。看到作者在附於書後的《參考書舉要》里說「本書是歷史敘事而不是論文和研究著作」,才勉強明白其體例。或許歷史在我的印象里太過古拙而有些古刻,所以讀到如此生動的「歷史敘事」便有些恍惚,將其與孫皓輝的長篇歷史小說《大秦帝國》等同起來。在我看來,所謂歷史小說是根據一定歷史過程歷史事件的一種「創作」,其場景、人物、人物性格多有虛構;而歷史敘事卻是在嚴謹歷史事史基礎上的一種「解說」,不能虛構,最多只能依據現有史證略加推測。《秦崩》的文字雖然很有文學味,作者踏勘古戰場的書寫差不多就是很好的遊記,但它是歷史書,是當之無愧的歷史書。其對歷史細節的拔疏,使古拙的歷史更加生動,更加人文,更加可信。古往的日子再現眼前,消失的靈魂縈繞腦海,烽火煙塵,明月關隘,攻守殺伐,鐵血紛爭,英雄氣概,懦夫行徑……等等等等,在字裡行間跳躍閃爍,合上書依然不熄不滅,彷彿要鍥入神經,帶我重回秦末。作者李開元,成都人,乃大老鄉,自是親切;曾師從田餘慶先生,專研歷史。現就職日本就實大學,此點於我,乃是遺憾。《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之姊妹篇《楚亡:從項羽到韓信》已買回,因《秦崩》之吸引,想不看已不可能!

  對僅僅存在15年的秦帝國,對其的體認一直是矛盾的。傳統歷史中「暴秦」的觀念一直盤旋在心,站在漢朝的書寫立場,對秦好感不多。其「暴」既體現於其王國內的嚴刑峻法,更體現在統一六國過程中的殘酷暴虐,比如坑卒、屠城、強遷等等。戰國未年的戰爭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只能從《史記》中窺其一二,而《史記》雖說是私家治史,受漢意識形態的統轄不深,但司馬遷終究是生活於漢朝的史官,其從小接受的應該是漢朝文化的熏陶,而開創有漢一代的劉邦歷來就喜歡把「暴秦」二字掛在口上。所以,秦之「暴」自然會體現在《史記》的敘述里。《史記》之後,治史者多沿襲司馬遷之說,於是「暴秦」一說,延至今日;漢武獨尊儒術之後,儒學一統天下,對尊崇法家學說、以法治國的秦帝國亦無好話,再加之《史記》之記載,秦之「暴」先成為學者共識,漸成為民族共識,終成為國人共識。其實,秦之能滅六國、一統華夏,其所謂「暴」是戰爭的必然。要支撐龐大的軍事行動和連年戰伐,沒有嚴刑峻法,怎能進行戰爭動員?要消滅敵方的有生力量,不坑、不屠,怎能令其一蹶不振?站在後世儒學的以禮、以德治國的立場,秦的確「暴」;站在今天和平環境下人性寬容和人道的立場,秦的確太「暴」。戰時體制,必然其「暴」,正因為秦王國對內「嚴」,對外「殘」,正因其「暴」,才成就了結束分裂、一統天下的偉業。對秦朝的認識有一個漸變的過程,漸漸地認識到它「暴」之外的其他。在我看來,秦之其他:一是創立了郡縣製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二千餘年;二是「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為國家的長治久安打下堅實的基礎,雖秦歷時短暫,但其「統」,卻影響至深。所以,毛澤東的在《讀〈封建論〉呈郭老》中說:「勸君莫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讀唐人《封建論》,莫從子厚返文王。」此詩雖屬「一邊倒」,很有些偏頗,但「百代都行秦政法」一句卻是不爭的事實。賈誼《過秦論》有:「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里;發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後,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其實就是說,如果秦二世能「正先帝之過」,「輕賦少事」,「約法省刑」等,就能使「四海之內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就能長治久安。遺憾的是,秦在滅六國、統天下後,不知恤民,薄賦輕徭,休養生息,而一直堅持戰時體制,繼續採取高壓政策,終因陳勝幾百人舉義旗而到致不可收拾。至於胡亥、趙高、李期者也,只是這個大勢下的偶然,並不是秦亡之必然。歷史沒有如果,在秦帝國灰飛煙滅兩千年後,再去假設扶蘇即位、蒙恬主政,秦帝國會是什麼走向,已是痴人說夢,水中撈月。秦帝國之崛起、強盛、衰落、滅亡,自有其歷史的必然。今日之人,遙望秦時,能湧起其「暴」之外的一些心思,便是對強秦(亦或「暴秦」)永不消逝的追思與懷想。有這些追思與懷想,秦帝國之短時而亡,也就不會帶來太多的遺憾,而會給我們以啟迪,令我們深思。

  

  2016年7月31日

  李開元的《楚亡:從項羽到韓信》寫秦亡後楚漢相爭。其體例「既是復活往事的歷史敘述,也是連接古今的紀實文學。」看過太多信口開河的紀實文學,且書中錯漏亦多,便覺其難比單純歷史敘事的《秦崩》。不過,因其有「鳥瞰式的概述」,比《史記》將相關史實分述於不同的紀、傳,讀來更為便捷,值得一讀!

  《楚亡:從項羽到韓信》的敘事緊接《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繼續「復活」兩千多年前的歷史。作者說:「歷史是什麼?歷史是用殘存的史料,復活消失了的往事。在終極意義上講,一切歷史都是推想。」對作者對待歷史的態度,認同其前半部分。對其所謂的「終極意義」,不敢苟同。不過,不管怎麼說,作者的「推想」在很多細節上卻令人耳目一新,讀來頓覺新風撲面。但《楚亡》里也有一些「硬傷」,在如此厚重、由三聯出版的書里出現這樣的「硬傷」,既是有深厚國學底子的李開元的遺憾,也是有深淀人文積累的三聯書店出版社的遺憾。如74頁,蔡邕《陳留東昏庫上里社銘》「延弟曾孫放」應該是指「虞延弟弟的曾孫虞放」,但作者卻翻譯成「虞延的曾孫虞放」;如117頁,「敗逃中的項羽,在陰陵(今安徽定遠)被農夫欺騙迷路,在東城(今安徽定遠)苦戰絕望」一句中的兩個備註,也值得斟酌,估計楚漢相爭時的「陰陵」、「東城」都在今安徽定遠,如這樣在其備註「定遠」後面里加上「境內」一詞或具體的鄉鎮名稱似乎更為恰當;如130頁,「代國相國、夏說更是領兵進入魏國境內,協助魏軍抗擊漢軍」一句中「代國相國」與「夏說」之間的頓號似乎多餘,因「代國相國」是「夏說」的官職,領軍進入魏國境內的就是夏說,如在其中加上頓號,就容易讓人誤認為領軍進入魏國的是「代國相國」和「夏說」兩人;如關於第一次攻佔彭城的聯軍人數,85頁說「將近六十萬大軍」,92頁說「六十萬連戰連勝的強勁之師」,274頁說項羽「二十八歲以三萬精兵擊潰五十六萬劉邦聯軍」,作為嚴謹的著作,似乎不應該出現如此不一;如關於章邯被圍廢丘一事,堅持到什麼時候,其最後結局如何,作者似乎沒有交代,我從書里看到的章邯是一直被圍在廢丘的章邯……《史記》是讀過的,李開元「復活」的大部分歷史事實,都略知一二,但他推測出來的一些「細節」卻還是第一次讀到,所以,在疑慮的同時,也充滿新奇。特別是他列在書後的蘇軾的《代侯公說項羽辭》,說理入情入理,分析頭頭是道,智者也不免會入其彀中,勇武有餘、機巧奸詐稍差的項羽被「說」上當,就再自然不過了。有一套北京燕山出版社六卷本《蘇東坡全集》,放在書櫃里,一直沒有認真翻過。讀了李開元書後的《代侯公說項羽辭》,又從書櫃里翻出《蘇東坡全集》里的這篇文再讀,對我四川眉山之東坡更多了一層敬仰。這,應該算是讀《楚亡》的意外收穫吧!曾經弱小的劉邦為什麼會勝利,曾經強大的項羽為什麼會失敗,《史記》不同的篇章里都有分析,後世的評判也難出其右。李開元的《楚亡》的「尾聲」是一篇名為《失人心者失天下》的短文,其評依然未超越司馬遷,由此亦可見司馬遷之「偉大」。

  

  2016年8月5日

  作者: 楊絳

  出版年: 2015-4-1

  楊絳的《「隱身」的串門兒》收錄了先生五十年代所寫四篇八十年代所寫三篇論文和兩篇譯作介紹。這些文,一如她的其他隨筆散文,洗經精審,儒雅大氣。一是「大眾」隨和,不深奧,我都能讀懂;二是經典超脫,不媚時,看不出其文寫於什麼年代;三是平凡典雅,不賣弄,少生僻詞。讀來親切自然,受教不少。

  楊絳這幾篇文的篇名如下。《菲爾丁關於小說的理論》、《論薩克雷〈名利場〉》、《藝術與克服困難——讀〈紅樓夢〉偶記》、《李漁論戲劇結構》,以上四篇,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今日翻看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書或文章,都可以從中看出鮮明的時代烙印,肯定會有一條所謂的「紅線」在裡面,重者亮相前台、喧賓奪主,輕者潛身字句,若隱若現。但讀楊絳先生的這四篇文,一點也沒有時代烙印和所謂的「紅線」。如果不是文尾落款標明的時間,你根本就無法知道這是寫於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文章。這,或許才是學術之為學術的氣象,才是大家之謂大家的風範。《事實—故事—真實》、《舊書新解——讀〈薛蕾絲蒂娜〉》、《有什麼好?——讀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這三篇寫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上七篇,是編者所說的「論文」。作為文藝論文,其品質也值得一談。這些論文,平易近人,雖多論外國文學作品,也多引古希臘文藝理論,但並不特別難懂。用詞遣句也很注意,典雅而不佶倔,意蘊深厚而不生僻難解,很「大眾」很「平民」,不是學術象牙塔里孤芳自賞的「病美人」,而是身居鄰舍和藹可親的知性「老太」,如我這般學識的人,也多少可以讀懂。而且篇幅不長,義盡言終,與現在那些動輒一大本的理論著作,滿篇不知所云的「論文」比起來,親切隨和,怡人眼目怡人心緒。還有三篇,算是譯序:《〈吉爾布拉斯〉譯者前言》、《〈小癩子〉譯本序》、《堂吉訶德與〈堂吉訶德〉》。楊先生「論」到的這些書,幾乎都讀過,有好幾本還買了下來,現在堂而皇之地排在書櫃里。但是否真的讀懂了作者的意圖,領會到了書所要表達的東西,就不敢隨便言說了。在我這裡,那些小說,多半只是一個故事;現在,留在腦海里的,也多半只有故事甚至連故事都是殘缺的;那些主要人物,主要人物的言行幾乎忘得一乾二淨,只有一個名字還時不時在冒出來,提醒我曾經目遇過神會過他。這樣的讀書,就我的讀書情狀,以前如此,現在如此,將來還將如此。所以,很多時候,我邊讀邊幻滅地想著讀書這件事:這樣讀下去,有什麼意義?不需深究,我之讀書,肯定是沒有意義的。但,我也問自己:不讀,又幹什麼?同樣不需深究,什麼也不能幹,什麼都幹不了!既然什麼也不能幹,什麼都幹不了,那就繼續讀書吧,哪怕是「瞎讀一氣」。如果連「瞎讀一氣」這點最後可以自詡的習慣也沒有了,我之存在還有什麼意義?沒事時,讀點書,總比老是睡覺,老是打麻將要有意義一點。

  讀楊絳的文,對她行文的平淡沖和印象很深。不論是多麼大的事,多麼濃烈的情緒,多麼深刻的感觸,她表達出來,都是淡雅寧靜的。在楊絳的文里,看不到慷慨激昂的衝動,看不到搶天呼地的悲號,看不到浸入骨髓的痛徹,看不到玩弄智慧的深沉,看不到堆砌辭藻的賣弄……讀完《「隱身」的串門兒》全書,需要藉助百度、漢典才能理解的辭彙竟然沒有,雖然不敢自誇已經全部理解了,但在讀的時候至少在詞句上沒有「門坎」。她的表述如淙淙山泉,如潺潺溪水,如奔涌江河,從高到低,一路暢然而下,讀來親切自然,悠悠然,淡淡然。但這,並不是說她的文平庸沒有深度、如白開水淡而無味。在平淡沖和的表達後面,隱藏著她豐厚的學養和積累,有屬於她自己深沉的感觸。你看她的引文,多而不顯賣弄,恰到好處,無「弔書袋」之感;你看她的論證,環環緊扣,步步為營,從不強辭奪理;你看她的結論,順流而下,自然得出,一點也不牽強。讀她的文,僅從詞句上說,有時有讀小學生作文的感覺;但在這樣平淡的文字後面,有的卻是常人難及的深邃達觀。讀她的文,不論從哪個方面看,都覺不出她是「最才的女」,也覺不出她的錢鍾書「最賢的妻」,只覺得她就在低矮的市井與你比鄰而居,戴著眼鏡,穿著整潔,微笑著,儒雅謙和,藹然如春風拂面,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同時,自然而然謙躬謙遜起來,謹言慎行而不敢稍有造次。

  

  2016年8月10日

  作者: [美] 黃仁宇

  出版年: 2003

  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是「大歷史」的開山之作,不知其名者,幾乎就是「無知」。此書選萬曆皇帝、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六位影響萬曆朝歷史的歷史人物,以萬曆十五年(1587)為軸,回溯探源,分析明末社會亂象之癥結和秩序崩喪之必然。敘述冷靜,分析到位,不簡單褒貶,讀之甚覺其然。

  手裡的這本《萬曆十五年》是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第15次印刷的版本,買回來不下十年了,但一直沒有認真去讀。因現在空閑日多,乃從書櫃里找出,認認真真的讀了。從歷史的角度看,它既不是斷代史,也不是編年史,它剖萬曆十五年這個面進行敘述,但卻又有上溯有下探,所以,說不清它的體例。從文字的角度看,它既不是傳記作品,也不是紀實文學,但好像也不嚴謹的歷史學著作。黃仁宇在附於書後的《〈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歷史觀》中說:「商業性質的書局說,你的文章提及宮廷生活,妃嬪間恩怨,雖有一定的興趣,但是又因海瑞,牽涉明朝財政;因為李贄,提到中國思想,應屬學術著作。大學出版社則認為這書既不像斷代史,也不像專題論文,又缺乏分析與解剖,實在是不倫不類……」這既可以看成是黃仁宇的自謙,但也可看著是他對此書的評判。其實,作者並不是想敘述萬曆十五年(1587)所發生的歷史事件,因為「在歷史上,萬曆十五年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作者是想借在萬曆朝歷史上發生過重大影響的六位歷史人物(有看似高高在上的萬曆皇帝、有執意改革的首輔張居正、有試圖「和稀泥」的首輔申時行、有至清的道德模範海瑞、有以抗倭聞名的名將戚繼光、有思想家李贄)的言行,來分析明末進而分析明朝乃至整個定儒家學說為一尊后的封建王朝的政治、經濟、社會、道德、法律、財政、軍事等等。這書有許多令人過目難忘的特點:一是它的敘述方式,很多地方似乎是文學性的,其文學性甚至遠遠超過了許多紀實文學;但它的敘述卻又不是想當然,幾乎所有的敘述都能夠找到原始資料的支撐。這樣的歷史,讀來生動有趣,如坐春風。二是它的敘述很客觀中正,就是被視為歷史很是「荒唐」的正德皇帝,似乎也沒有貶低的意思,歷史人物在作者筆下都按著自己的性格生活處事,不再是簡單的「好」與「壞」,也沒有「正」與「邪」的較量與爭鬥。這樣的歷史,與經常讀到的很不相同,也不太習慣。三是它的敘述看似平淡其實卻很深入,對文官制度發展到明末漸致僵化,對道德治理法律缺失漸致社會紊亂,對制度制衡承平日久軍事漸致弱化,等等,都有深刻的分析。讀之,看到的不僅僅是萬曆十五年,也不僅僅是明末,彷彿看到了一個年老體衰的老人,蹣跚其步,趔趄而行,行將就木。黃仁宇在書的結尾說:「1587年,是為萬曆十五年,丁亥次歲,表面上似乎是四海昇平,無事可記,實際上我們的大明帝國卻已經走到了它發展的盡頭。在這個時候,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最後的結果,都是無分善惡,統統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其實,不但是這些歷史人物「不能在事業上取得有意義的發展」,他們所代表的那個時代、那個社會,也已經無法「取得有意義的發展」了。所以,作者最後說:「因此我們的故事只好在這裡作悲劇性的結束。」萬曆十五年的故事已經「悲劇性」地結束了,但同樣的故事還得延續幾百年才會「悲劇性」地結束。而這個結束的過程,是那麼痛楚,那麼撕心裂肺,今天的每個國人依然能從近代史中感同身受。

  讀黃仁宇的作品,佩服其掌握資料之豐,拔疏功夫之細,推論「史見」之准之精。讀過他的《從大歷史的角度解讀蔣介石日記》,對他提出的國共兩黨並存時,共產黨重建了清朝崩塌後的基層組織秩序、國民黨基本完善了上層統治架構的判斷印象很深。對他通過能夠讀到的蔣介石日記解讀出來有別於傳統教育里的蔣介石,印象同樣特別深刻。從而對蔣介石及國民黨乃至中華民國有了新的認識。讀歷史,能有這樣的收穫,於我來說很是難得。他的歷史作品比較客觀公正,不受意識形態左右,研究深入,視域廣闊,著力很深;但令人奇怪的是,他的歷史作品卻吸引著許多如我這樣歷史之「外」的讀者,被視為「經典」,列入文科必讀書目。這樣的結果,應該與他「大眾化」甚至「文學化」的歷史表達方式有關。他的許多作品,初看彷彿文學創作,彷彿歷史小說,但認真讀下去,卻是嚴謹的歷史研究著作,不敢說每字每句都有出處,至少其所敘及的每一事,都能從史料里找到佐證。《萬曆十五年》更是如此,作為以歷史資料為藍本的歷史敘述,全書很少文言引文,最多不過十來處,能如此簡略,如此不「弔書袋」,不僅難得,也不容易做到。從「五四」算起,他應該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新學人。雖是美籍,但骨子裡卻是中華文化基因,積累的亦是中華文明,所以,在我心目中,他屬於從民國走過來而沒有因各種原因中斷舊業重起爐灶的學人,既「新」,亦「舊」,「舊」里的新,「新」卻依舊。也正因為如此,他會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2016年8月11日

  作者: 顧頡剛

  出版社: 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5-7

  顧頡剛的《國史講話:上古》從商周講起(顧以為夏及以前為傳說時代,無史證其存在),到春秋楚莊王止。共和前(前841年)多取材《詩經》之「商頌」、「周頌」,有以詩證史的味道;平王東遷後幾乎全取材《春秋經》其《左氏春秋傳》,彷彿是其轉述。視其深研之作不太妥貼,作為歷史普及讀物恰到好處。

  顧頡剛的「國史講話」講成這個樣子,有點令人失望。是否再讀其《國史講話:春秋》和《國史講話:宋蒙三百年》,遲疑不決中。

  裸猿:顧的研究在他那個時代是頂尖的,其研究方法也開一代之風氣。尤其在改開之後的思想大解放時代,顧的史學觀屬非馬的性質,更得人心。有捧抬之嫌,但也不失大師風範。現在的史學研究,尤其是美國、日本和台灣對中國歷史的研究早已不在一個層次上,非顧所能比也。

  風中的雨回復裸猿:前不久看過顧頡剛的《秦漢的方士與儒生》,很受啟發。同是顧的作品,同是以前的老作品,為什麼這本《國史講話:上古》就沒什麼收穫呢?感覺不只是時代的問題。因之就想:顧頡剛先生是不是長於「史識」而疏於「史證」呢?

  

  2016年8月12日

  作者: 盧弼

  出版社: 中華書局

  出版年: 1982年

  《三國志集解》第二卷,含《魏書》三少帝紀、后妃、董卓二袁(紹、術)劉表、呂布張邈臧洪、二公孫(瓚、淵)陶四張(楊、燕、綉、魯)諸傳。曹魏一脈,三傳而衰,三少帝一如漢獻,已成傀儡,報應不爽,此為明證。董、袁、呂、張、陶、公孫諸人,志大智小,只風雲一時,能得善終,已屬幸運,難成大事!

  《三國志集解》第二卷之《三少帝紀》、《后妃傳》有點枯燥。三少帝已成司馬氏之傀儡,難有作為,雖按帝紀書寫,卻不具帝號。想想獻帝,就夠可憐,但其雖為傀儡,至少還有個帝號,而曹魏的三少帝卻連個基本的帝號也不書具,真是大悲。一代雄主曹操地下知之,豈不氣得頭暈?行禪篡漢之曹丕地下知之,有何感慨,亦可測之。古語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還說:天理昭彰,報應不爽。曹之篡漢,未及半百,即淪為司馬氏之傀儡,這是不是一種報應呢?《世說新語尤悔》載:「王導、溫嶠俱見明帝,帝問溫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溫未答,頃,王曰:『溫嶠年少未諳,臣為陛下陳之。』王乃具敘宣王創業之始,誅夷名族,寵樹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貴鄉公事。明帝聞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長!』」這晉明帝司馬紹也是個可人兒,聽王導講及晉文帝司馬昭晚年殺高貴鄉公曹髦的事,羞愧無比,掩面伏於坐床上,說:「如果像您說的那樣,晉朝天下又怎能長久呢!」晉取魏之天下亦如魏之取漢,但其後代卻因有這樣一位「反思」其得天下「不正」的君主,令人頓生好感,多多少少可以沖抵一點對司馬懿祖孫的憎惡。遍觀《三國志魏書》,曹魏後代卻沒人有如此的「反思」,所以,當其因應「報應不爽」之讖時,也沒多少同情,而是有「取無道,失亦無憾」的感覺。《董卓二袁劉表傳》、《呂布張邈臧洪傳》、《二公孫陶四張傳》所記人等,均系漢末據有州郡的風雲人物,其中以袁紹、袁術最為著名。此二人出生汝南袁門,先輩在漢,四世五公,位高權重,門生故吏,遍及全國。袁紹與袁術出生豪門,得天之助,少有俠名,折節下士,名重海內。這些,既是他們優於其他漢末群雄的可貴資本,也是他們在董卓禍亂朝綱後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有的史書上說是他們是從兄弟,有的史書說袁紹出於袁家婢妾,綜合史料,袁紹與袁術應為同父異母兄弟。此二人,在東漢未年王綱廢弛之際,都有非分之想,只是袁術曾經實施了,而袁紹沒有機會實施。但用曹操的話來說,他們兄弟都是「志大智小、外寬內忌、多疑無決」之人,雖可藉助曾經的名望縱橫一時,終究難與曹操這樣的梟雄圖霸,所以二人最終抑鬱而死,不得善終,落得個子弟偕誅、族滅家亡的下場。而呂布,純粹一武人,不但有勇無謀,而且得謀難斷,除誅殺董卓一事可圈可點外,其他行徑皆為難成大事之舉,其之潰敗,被縛白門樓,身首異處,自是必然。倒是張綉與曹操的關係,令人看到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之真諦。張綉初降曹操,因曹操霸其族叔張濟的妻子而憤,因曹操交好其貼身衛士而疑,降而復叛,擊殺曹操子、侄。後再請降,曹操應允,待之如初,既無「秋後算帳」的意圖,也無「秋後算帳」的行動。曹操者,真可謂成大事不拘小節者也。據《魏略》載:曹丕「數因請會,發怒曰:『君殺吾兄,何忍持面視人邪!』綉心自不安,乃自殺。」曹丕之逼狹刻薄,其與其父肚量之大小寬窄,亦可見其一端。至於劉表、張邈、張楊、張燕、張魯、陶謙、公孫瓚、公孫淵者,生於亂世,因緣際會,雖一時據有州郡,稱雄一方;但大浪淘沙,其能依附於強者得善終者已屬不易,何談成就大事?!

  

  2016年8月13日

  作者: 馮驥才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08-12

  馮驥才的《俗世奇人》寫天津衛的奇人奇事,雖不署具體年代,卻可讀出清末民初的味來。作者說「碼頭上的人,不強活不成,一強就生出各樣空前絕後的人物,但都是俗世俗人。」這些以奇人為主體的故事篇幅雖短小卻意蘊深遠,愈品愈醇,濃釅非凡。比之馮夢龍書寫的奇人奇事,謀篇更精到,文字更雅順,好書!

  我所知道馮驥才的作品多是寫其故鄉天津的,多是寫清末民初這一時間的。《神鞭》,應該是他最為出名的作品吧。但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他的另一個中篇《那五》(有點記不清是否是他的作品了)。讀《俗世奇人》,回想著曾經走過的天津街巷,這些人好像正從街頭巷尾慢步而出,迎面而來。書的插畫「皆取自清代光緒末年天津出版的《醒華畫報》」,與作者寫書的時代相鍥,彼此輝映,趣味無限。這書,還要回味著從頭再讀一遍。

  果然記錯了:《那五》是鄧友梅的作品。

  朋友說:這書讀了三遍。看來,還真得認真再讀。相信:再讀之時,收穫定會更多,定會窺見其中更多奧義。

  又讀了一遍《俗世奇人》,18個故事,18位性格鮮明的人物。故事奇,人更奇。從有教益講,應是《刷子李》,所以會被選入中學語文教材。從情節曲折講,應是《藍眼》,起起伏伏,一波三折,折處出人意表。從世態描繪講,應是《小楊月樓義結李金鰲》和《劉道元活出殯》,把清末民初天津衛之世道人心活靈活現展示於讀者眼前。但我最喜歡的卻是《酒婆》,小說里那位不知居於何處所干何業天天下晌到店喝大半碗山芋干酒的窮苦「酒婆」,那位守著小店賣往酒里摻水良心發現不再做假的老闆,活生生如在眼前。老店不做假了,但酒婆喝了不摻水的酒走到大馬路未醒過來不幸遇難的結局,更令人稀噓:「到底騙人不對,還是誠實不對?不然為嘛幾十年拿假酒騙人,卻相安無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認真起來反倒毀了?」當然,其他的篇章也有令人稱奇之處,比如《張大力》之力大無窮,《小達子》里神偷中年,《背頭楊》之滑稽古怪……總之,每篇有每篇的神奇精彩,每人有每人的奇巧風采。這書,先放著,慢慢回味一陣子,又來看。

  

  2016年8月19日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1

  馮驥才的《俗世奇人(二)》依舊寫天津衛的奇人奇事,時間段依然大約在清末民初。和《俗世奇人》比起來,之二記事多寫人少,故事很有傳奇性但人物性格卻略顯缺失。字裡行間滿滿的天津味,令人讀來感覺頗深,也能領略作者的拳拳赤子之心。一座城市有一位甚或多位書寫故鄉的作家,會使城市品味增加很多。

  馮驥才在該書的後記里說:忙著整理村子,對文學投入的精力少了很多,所以,這部早已寫就的書只得偷閑整理出版。雖然整理村子,拯救即將消失的民俗,將民族傳統傳承下去,也是很重要的工作。但作家,卻更應該把精力投入到創作上來,創作更多文學作品。這,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傳承。所以,暗地裡盼著馮驥才能寫出《俗世奇人(三)》來,再給我們一批栩栩如生的天津衛傳奇人物形象,帶我們走進清末民初或者其他時代的天津。《俗世奇人》共十八篇,《俗世奇人(二)》也十八篇,如果再來幾個十八篇,天津肯定會更生動,更有趣,更吸引世人的目光與腳步。只不知,馮驥才有沒有這樣的計劃。讀馮驥才寫天津衛奇人奇事的小說,一些經常目睹聽聞的小城奇人奇事也冒了出來,於是想仿著馮驥才的體例寫一個小城人物系列。本周已草草寫就兩篇:《五兒》、《栽得深》,自己覺得還可以,但不敢拿出來「秀」,決定讓它們沉在抽屜里,慢慢改來。暗地裡給朋友看,朋友說:很有味道,很有傳奇性。雖明知這只是在一種鼓勵,但私下裡卻也有點開心。其實,民間有很多傳奇人物,他們的傳奇故事值得書寫。從他們的傳奇故事裡,可以窺探到世事之無常、命運之多舛、生活之艱辛、人性之複雜,亦可燭照自我靈魂深處的暗疾甚或癰疽。只可惜我筆力不逮,只能表面描述,無法寫出他們的精彩與生動來,更不可能為小城立傳添彩。憾之也甚!

  

  2016年8月19日

  作者: 顧頡剛 / 何啟君 整理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出版年: 2011-2

  《中國史學入門》是顧頡剛、何啟君1965年底、1966年初在北京香山療養時,何請教顧的講授。講中華民族的沿革,講傳承下來的歷史著作,講漢學、經學、理學,講中國哲學史、中國宗教史等等,從中可見顧頡剛豐富的積累與深厚的學識。只是,終系臨時講授,與專著相比應有差距,作為傳統文化普及讀物正好。

  顧頡剛的隨口講授,思路清晰,史料豐富,涉獵之廣令人嘆為觀止。讀罷全書,不得不佩服老一代學的積累。不過,也見著書里好像有三處錯謬:一是43頁說「孔突不黔,墨席不溫」,此句在古書里有兩種不同的說法,《文子自然》里說「孔子無黔突,墨子無暖席。」漢班固《答賓戲》:「是以聖哲之治,棲棲遑遑,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如引用,取其一都不錯,但簡略為「孔突不黔,墨席不溫」似乎不妥。二是86頁談到《越絕書》,前面說「相傳是東漢初袁康作」,後面又說「不知作者是誰人,只知是東漢人作的」,兩者似乎矛盾。第三是230頁,前一頁講到董仲舒提倡「定名分」、「安命運」、「守常法」,但在230頁卻說「他更明確地提倡上述定名分、定命運、守常法三大條」,把「安命運」說成了「定命運」,應該是錯了。但這些「瑕」難掩其實質性的光輝,如果要找一本比較普及卻帶有專業性質的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的書,我覺得,顧頡剛講解、何啟君整理的《中國史學入門》是再好不過的了。我讀了它,至少對漢學、經學、理學的不同在哪裡,古文經、今文經衝突的緣起、發展、沉寂如何,儒、佛、道三者在中華大地上如何衝突、融合等等,多少有些了解,並且也說得出來。「大家小書」這個系列,真是令人開眼,醒人腦筋,值得一一慢慢讀來。

  本周陪兒子看比賽,看書的時間少一些,草草讀完《俗世奇人(二)》和《中國史學入門》,收穫卻頗大。只是選擇到了好書,就一定能收穫一二。如能收穫一二,這書就沒白讀。

  

  2016年8月22日

  作者: 易中天

  出版社: 浙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4-10-1

  易中天的《三國紀》是其「中華史」的第十卷,講述漢末和三國歷史,跨度與《三國志》相同。易中天著眼大勢,分析興亡,辯明事理,得出「士族儒學地主」應在這一時段奪取政權的結論,可成一家之言。全書分袁紹揭幕、魏武揮鞭、孫劉聯盟、三分天下、武侯治蜀、桃園驚夢六章。最喜歡桃園驚夢這章,很好看!

  因為了解一些三國史實,易中天的觀點雖在陳寅恪的觀點上有進一步的深入,但對《三國紀》講述三國情狀部分並不是特別喜歡。最喜歡是的書的最後一章《桃園驚夢》和《後記:何時忘卻三國》。易中天批評《三國演義》熱的幾段話讀來令人深思.「勾心鬥角貫穿了《三國演義》的始終,尤其是在赤壁之戰的前後。原本都是正人君子的周瑜和諸葛亮,也都變成了心懷鬼胎的卑鄙小人,一個『妒忌陰險』,一個『奸刁險詐』,全無惺惺相惜,光明磊落可言。/然而大家都說好看。/這可真是『紅腫之處,艷若桃李;潰爛之時,美如乳酪』。所謂『三國熱』表現出的國民心態,甚至大中華文化圈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心理,不可疑嗎?」哈哈,有意思,真有意思。「紅腫之處,艷若桃李;潰爛之時,美如乳酪。」魯迅,也只有魯迅,才能說出如此精闢、如此深刻、如此令人震撼,如此令人咀嚼再三而餘味無窮的話語。

  易中天的「中華史」系列,現在已出的都買了回來,但一本也沒看過。因為要讀《三國志》,才把《三國紀》找出來讀。這是一本完全白話的歷史書,作者的重點不在闡述史事,不在發微考證,而在述明自己的觀點、自己對「三國」的理解。從六章的題目可以看出,作者是從大處著手書寫「三國」的。他的觀點,值得關注,可備為一說。他說:「歷史有大趨勢,也有小插曲。大趨勢就是中華帝國的統治階級由貴族地主(秦漢)變成士族地主(魏晉南北朝),最後變成庶族地主(隋唐以後)。小插曲則是秦漢與兩晉之間,三個『非士族政權』的同時並立。」他認為:曹操與袁紹之爭就是主要是庶族法家地主與士族儒學地主之爭。曹操代表庶族地主階級勢力這個觀點,好象陳寅恪在其《魏晉南北朝史講學錄》里曾經提到。但易中天並不是簡單沿用陳說,而有新的突破,即認為東漢一朝,士族儒學地主的勢力方興未艾,雖因董卓之亂而遭受戧害,但歷史的趨勢是士族儒學地主勢力代替貴族儒學地主勢力成為主導力量,而曹魏也好、蜀漢也好、孫吳也好都是庶族地主勢力的「早產兒」,由於「早產」,由於「不合時宜」,終究只是曇花一現。所以,雖然以袁紹為代表的士族儒學地主集團在與以曹操為代表的庶族法家地主集團的競爭中失敗了,但士族儒學地主集團的廣泛資源並未消失,一有機會,就會冒出頭來,爭取權利。果然,曹氏篡漢二十來年,司馬氏為代表的士族儒學集團,就取代了曹氏庶族法家地主集團。因為北方士族的力量強大,所以,曹魏事實上最先滅亡。同樣,蜀漢政權,特別是諸葛亮治蜀時,所代表和奉行的也是庶族法家地主勢力。而且,蜀漢政權還涉及到新、才外來勢力與本土勢力之間的矛盾糾纏,以劉備集團為代表的荊州集團、以劉璋舊臣為代表的東州集團和益州本土集團的爭鬥一直沒有停息。雖然諸葛亮治下的蜀國是魏、蜀、吳三國中治理得最好的,但當名義上的曹魏、事實上的司馬大軍壓境時,以譙周為代表的益州本土集團積極主張息戰投降,免使益州百姓再受戰亂之苦。同樣,東吳政權也是庶族地主政治勢力,也存在以孫堅和孫策舊部為代表的淮泗集團、避免戰亂的北方流亡士族集團和江東本地勢力,但孫權很好地處理了這一關係,漸漸地將軍政大權轉移江東本地勢力(比如陸遜、顧雍都是江東本土士族)。所以,雖然孫權執政後期偏執甚至濫殺,其繼承者更是兄弟、叔侄、族裡相殘,孫皓更是暴虐無度,其存國的時間卻是三國中最長的。最終,三國歸晉,司馬氏集團代表了士族儒學勢力,這支勢力的一直到隋唐才將政權移交到庶族儒學勢力集團手裡。易中天這樣撰寫《三國紀》,給人新鮮之感。你可以不同意他的理解,但他至少沒有簡單抄襲別人,只此一點,這書,就可以讀一讀。雖然易中天是以講三國而紅火起來的,但他卻並不看重三國這段歷史。在《三國紀》的《後記:何時忘卻三國》里,易中天說:「事實上,這段歷史並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啟廢禪讓、西周封建、秦並天下和獨尊儒術,也比不上之後的五胡亂華,更不敢望百家爭鳴之項背。」針對《三國演義》及毛批對三國這段歷史的「整容」甚至「變性」,易中天總結三國歷史的「本性」:「前半段,是曹操與袁紹的路線鬥爭;後半段,則是曹魏、蜀漢和孫吳的鬥爭。後來三分歸一統,不過是回到了歷史的本來走向。」

  

  2016年8月28日

  作者: 莫言

  出版社: 上海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00-09

  《初戀神嫖》是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印行的「莫言小說精短系列」之一。有標註時間的均完成於上世紀八十年代,21個故事中20個以其故鄉高密為背景。看似只寫故土內容單一,卻底蘊豐厚筆涉萬象,有真實書寫,有傳奇故事,有玄幻神話,其比喻奇特,文筆精美,想像豐沛,結構神巧,令人嘆為觀止,感概良多。

  這套書買回來差不多16年了,最近才翻出來。雖然幾乎看過莫言的所有長篇,但對他的短篇卻沒什麼印象,所以,讀起來很有感慨。與編者用《初戀》和《神嫖》兩篇為「莫言小說精短系列」之一本的書名不同,書中21篇我最喜歡的卻是《天花亂墜》和《金鯉》。如果說從《天花亂墜》可以看出莫言小說的語言和結構方面的風格;那麼《金鯉》就是最沒莫言小說特點作品,因為其彷彿有汪曾祺《受戒》的味道,所以喜歡。這套「莫言小說精短系列」共三本,慢慢看來,不求有所斬獲,只求陪我度過空虛與寂寞。

  

  2016年8月30日

  作者: 金 文京

  出版社: 廣西師大出版社

  譯者: 何曉毅 / 梁蕾

  出版年: 2014-2

  列為廣西師大理想國叢書的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歷史》第4卷《三國志的世界》,由「在日本出生長大的韓國人」金文京撰寫。此書最可取之處一是有一個很準確的副書名:後漢三國時代;二是站在旁觀的角度對比《三國志》和《三國演義》的異同講述歷史;三是探索三國時的外交史對今日東亞三國關係的影響。好!

  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引進印行的日本講談社的《中國的歷史》共十卷,被列為出版社「理想國」系列叢書之一種。域外人寫的中國通史,書櫃里只此一部,但因部頭太大,一直未讀。近讀《三國志》,便把書櫃里有關「三國」的書全找了出,慢慢讀來。這套《中國的歷史》第四卷,講與《三國志》對應的時代與史實。三國這段歷史,正如易中天所說因為《三國演義》的流布,成為國人最關注的歷史,雖然國人關注的並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但誰都可以說說道道一陣子三國,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三國志》並不只寫「三國」,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應該指魏蜀吳並稱為帝的那段時間,而《三國志》卻上溯下探,所以,講談社這本書有這個副標題《後漢三國時代》就顯得特別醒目,給人一種很嚴謹的感覺。與易中天所說「事實上,這段歷史並不重要。它不但比不上之前的啟廢禪讓、西周封建、秦並天下和獨尊儒術,也比不早之後的五胡亂華,更不敢望百家爭鳴之項背。」相反,金文京認為三國時代對「現代中國的歷史、社會和文化」影響至深,中國的「很多特徵都是以三國時代這起點而形成的。紙的普及就是其中一例」,所以三國時代是「現代中國的起點」。當然,引用這個觀點,並不表示我贊同這個觀點,但不管贊同與否,將其列這一說,還是應該的。《三國志的世界》敘及重大史實時,並無多少遺漏,但卻並不追求面面俱到。全書加上序章、終章共十一章,嚴格意義講述三國歷史發展過程大事的只有第一、二、三、四、六章,而其他六章言及的卻是外交、情報、宗教、文學、國際關係等等,這樣的史書,讀來有些新鮮,很有收穫。其紙在後漢及三國時代開始普及的論證,令人信服,更令人稱奇的是他把紙的使用與普及提高到一個很高的高度:「紙的使用帶來了書籍以及書信的普及,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也就是說在這個時代爆發了一場信息革命。」這個結論,讀來也很新鮮。由此可見,將包括些書在內的這套《中國的歷史》列為「理想國」這個系列,是名符其實的,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是有眼光的。我也自誇一下:買這套書,也是有眼光的。哈哈風中的雨:《三國志》以魏為正朔,《三國演義》以蜀為正朔,而吳不論是在嚴謹的史書里,還是在「演義」的小說里,都被嚴重地邊緣化,淪為陪襯。事實上,吳在三國中,比蜀、魏的存續時代都要長。它對江南的開發和漢化,為西晉滅亡後的東晉在江南承續奠定了基礎。因此,研究三國,應該特別注重吳的研究,從對吳的研究中,或許能得到異想不到的收穫。金文京在《三國志的時代》一書,特別注重對吳的研究,所以,這本書不但有異域比較中正的「旁觀」視角,而且給了我們一個更準確、更全面、更真實的三國。書中提到一本名為《三國志平話》的書,並說「這部《三國志平話》是後來《三國演義》的底本中,以三國為題材的現存最早的小說。」又說「《三國志平話》現在在中國已經散逸不存,只知道在日本內閣文庫(江戶時代幕府藏書)收藏有原本以及在天理圖書館收藏有流傳本。」還說「在中國的書籍中對這本書卻完全沒有言及。由此可見,在日本和朝鮮,人們從很早就開始對三國小說表現出甚至超出中國人的強烈關心,這一點很值得關注。」如果真如作者所說,那麼,「這一點」的確「值得關注」。

  @spoonli的書單

  spoonli說:在讀書聲中,這一年過的好快。因為選擇讀書,感覺自己的生活很有意義。通過大量讀書,感覺頭腦越來越充實。我一直強調,人到中年才讀書,不為研究不求功名,只為清醒和快樂,當然有時越清醒越不快樂......發微博兩年有餘,主要為激勵自己,也很高興給書友一個參考,參考而已......

  

  

  

  

  

  

  

  

  面對網友的疑問:這麼多都讀完了嗎?可以給大家分享一下你具體的讀書時間表嗎?

  spoonli回答:我每天上下班路上兩小時可以讀100頁左右的閑書,一周五天就是500頁,相當於2-3本書,一個月就是8-10本。上班閑暇兩周讀一本書,一個月兩本,晚上回家讀學術類作品,兩周讀一本一個月兩本。四個周末8天讀4本書。如果有脫產學習還可以讀更多。

  @驚蟄-YUHANG2017書單

  驚蟄-YUHANG說:年初給自己定下一個今年要讀完50本書的計劃,快到年底,目前共讀完52本書,圖中有50本,另外兩本是《契訶夫小說全集》的一二冊。表格中未收錄近期所讀完的兩本書,評分僅代表個人喜歡程度。自己偏愛的出版社讀的多一些。以此紀念,18再接再厲!

  

  2017年你讀了多少本書呢?2018年有啥讀書計劃?歡迎留言分享交流。也歡迎給我們投稿分享你的書單。書單可長可短,是自己的感觸就好。 

  買你買不到的書

  舊時風物舊時書 盡在孔夫子舊書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國 的精彩文章: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