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良知,誰都有啊!

良知,誰都有啊!

心學,這幾年進入越來越多的公眾視野,漸漸變得火熱起來。不知是真知灼見的學問回歸,還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推波助瀾。本人忙中偷閑,也與時俱進一把,找到一套普及讀本《知行合一王陽明》來讀,覺得心學能大行其道,有其道理。

現學現賣,先把我膚淺領悟的心學要點分享給大家。心學認為,人人心中都天生有良知這個東東,良知能明辨是非善惡,人們如果按照自己良知的最初直覺判斷和指引去行動,就必定順應天理,必定是正確的。如果人人都按良知行事,則萬物都會符合天理,就會達到「和」的境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即可達成。但實際情況是,人們的良知會被各種閑情私慾所蒙蔽,就像天空的雲彩會遮蔽太陽,其結果是干擾了良知的直覺,遂生髮出惡的意念,導致行為上的偏差和惡行。良知雖然能被蒙蔽,但永遠在那裡,就像太陽生生不息。所以,人們要努力光明自己的良知,按照自己的良知思考和行動,格物致知,就是「知行合一」,就能夠「致良知」。「致良知」,是心學要人們時時進行的重要修鍊。

良知、心即理、心外無物、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致良知,是代表心學概念和內涵的幾個重要名詞。

心學正確嗎?有用嗎?為什麼近年來會在人群中蔓延?原因是,掌握心學的人,不受羈絆,行為得當。人人都有良知,能致良知,人人都可得為聖賢,告訴我們人和人根本上是平等的,有意義吧?良知明辨是非善惡,按良知去做符合天理,有助於成功和實現人生價值,讓你自信滿滿的,有意義吧?致良知的「致」,告誡我們要知行合一,要勤於事上練,同時要注意致的方式方法,讓我們不要空想靜坐,囿於枯禪,有意義吧?也許正由於這些,心學產生以來,讓明清時期推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天理滅人慾」等朱熹理學道統的政府和理學家們激烈抨擊,視若洪水猛獸。想想看,人人都讓心的良知指引做事,而且要勤於去格去致,那朱熹們理學家的條條框框的天理人慾何去何從呢?

說說心學的創始人王陽明,陽明是他的號,本名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精通儒釋道三家。他曾年少輕狂,任俠騎射;他曾推敲文字,醉心詞章;他曾修鍊導引術,追佛逐道夢想成仙成佛;在他那個軍備廢弛的年月,他圓滿完成南贛剿匪、平定寧王朱宸濠之亂、廣西戡亂,整個戰神一枚,這些,據他稱全拜心學所賜。他開班講學,忙得不亦樂乎。他推動了人性解放,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提倡獨立思考,與孔子、孟子、朱熹並稱為孔、孟、朱、王。

最後,提一下心學有名的信徒們吧,康有為、梁啟超、汪精衛、孫中山、宋教仁、推動日本明治維新的前三傑、後三傑等等,名字一長溜啊。心血並不深奧,關鍵是踐行,致良知而已。想了解心學的,不妨找來書看看哦。

聲明:本文系本微原創文字,代表作者本人觀點,如有侵權或不實請告知更正。如需轉載,請按本微要求獲得合法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球大搜羅 的精彩文章:

TAG:全球大搜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