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陶淵明:一個官二代的歸去來兮

陶淵明:一個官二代的歸去來兮

陶淵明從小就和其他的官二代不一樣。一:他家窮,二:他喜歡菊花。

就連隔著幾個朝代的周敦頤都知道: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

他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元勛,都督八州軍事,省部級幹部加戰區總監,可以說無論在政界,還是軍界,都是很吃得開的。

而淵明的祖父還做過太守,相當於現在地級市的一把手,當時還是個名士,深受群眾愛戴。

照理說有如此的福蔭,陶淵明應該從小寵命優渥,仕途坦蕩,可偏偏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喜歡搞戶外運動,放蕩不羈地愛著自由。

經常在外遊山玩水,有一定的危險,運氣這東西不太好說,故陶淵明的很小的時候,父卒。

其《自祭文》中寫道「自余為人,逢運之貧。簞瓢屢罄,希谷冬陳。」這說明小時候他,過得還是很不全面的小康。

儘管如此,家族的蔭庇仍讓陶淵明的人生起跑線很靠前,否則他也不可能一出手就找到了江州祭酒的工作。

當時的祭酒就像州府教育廳廳長這樣類的職位,屬於要職,具體而言幫州刺史掌管兵戎、治安、田租、戶口、祭祀、農桑、水利、兵器等,是不折不扣的肥差。

原本年輕人心氣兒就高,小陶同志也是抒發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這樣遠大志向的人,當時也很想干出一番業績,回饋朝廷和人民。

不過,他做江州祭酒沒多久就不想幹了,原因是他的領導王凝之太不靠譜。

王凝之也是官二代,除了「王羲之兒子」這個身份外,還有一個標籤——東晉著名才女謝道韞的丈夫。

老婆是文藝圈的名流,按理說他的周圍也應該匯聚不少文藝大咖,但父親當年名望太高,導致了他從小就倍感壓力,覺得超越父親的期待可能性太小,就放棄了。

在圈子裡耳濡目染多年,就是每天睡大覺,也應該能被熏出點藝術氣息。但傳說中魏晉風流之氣度在他身上並沒有體現,反而,他還是個迂腐的人。

一個人一旦才華上輸給了前人,就迫切地需要一個新的信仰。

機會來了,抱著試試看的心理,王凝之在擔任刺史期間了解了一下五斗米教,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搞得整日不理政事,神神叨叨,瘋瘋癲癲的。

陶淵明則經常苦惱於王凝之是把他當作朝廷的祭酒還是教會的祭酒,他隱約覺得後者的成分可能更多些。

但陶淵明知道,自己來是打算在工作中作出不平凡的業績的,而不是來信教的,所以他選擇了走人。

他想著:「世界那麼大,我也想看看父親曾經邂逅的風景,沉澱一下自己」,於是就寫了封辭職信,也不等答覆,就不去上班了。

沒幾天,王凝之派人來請他回去,說這次要讓他當江州主簿。

這可是一個相當吃香的職位,職閑位尊,有「諸職之首」之譽,但陶淵明實在不願意「伺候」這位王老闆了,認為給他打工,無論做啥都一樣,揮了揮手,跑路回家抱嬌妻逗兒子去了。

隨著人丁增多,家業消乏,陶淵明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

就在這時,大將桓玄送來了親筆信,禮聘他到軍中任職。此時陶淵明正為找工作的事發愁,欣然接受。

東晉時期,人們忠君觀念不強,畢竟晉王朝的天下還是當年大軍師司馬懿祖孫三代從曹家手上慢慢篡過來的,到了西晉分裂,皇位反覆篡來篡去,皇帝自己都不好意思提「忠」了。

桓玄當時控制著東晉大部分的兵力,槍桿裡面有政權,他也有了做皇帝的想法,於是密謀打著勤王旗號,行篡位之舉。

他反覆派人到建康散布輿論,說自己的轄區屢現祥瑞,想給自己篡位造勢,散播革命的種子。

而陶淵明就被桓玄派去干這種差事,這令他很痛苦,過去是信教,現在讓布教,比起自己的前任,現任也好不到哪裡去。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想,好歹我也是一個知識分子,不幹了!於是招呼都不打就從都還家。

恰在這時,家裡傳來母親去世的噩耗,陶淵明趕緊以丁憂為名,遞上辭呈離職。

三年丁憂期滿,淵明長嘆「四十無聞,斯不足畏」,歷經兩次仕途失敗,淵明壯志未酬,心有不甘。決定再試一次,這回他投靠在了鎮軍將軍劉裕的手下,任參軍(即幕僚)。

即便如此,對於「屈沉下僚」的處境他還是有小情緒的,同時對養家糊口而在他鄉工作的意義產生了困惑。

義熙元年,老陶獲得一個去京城出差的機會。回來時,他轉道安徽看望堂叔陶夔,表達了自己厭倦官場生活、想回鄉隱居的想法。

「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

「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

「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

動蕩於仕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知道自已的報負在這個時代已經顯得不合時宜,不如回家種田算了。

但陶夔不太同意,考慮到這個大男孩實在是家庭心太重,就給他介紹了個離家近的工作——彭澤縣令。

縣令級別不高,可畢竟是一方領導,不用每天受上司的氣。

況且縣令的薪水福利還是很不錯的:任職期間能分得300畝公田,地里的收入全歸個人所有。

陶淵明一到任,就命人將田地全部種成高粱。大家聽後一愣一愣的,這麼好的良田不種稻子都種高粱是做什麼呀?

原來他嗜酒如命,想全種上高梁到時釀酒喝。

但陶夫人是和孩子餓怕了,堅決和老陶說理,最後陶淵明稍稍做了一點讓步,分出六分之一的土地(50畝)來種稻子,其餘的還是種高粱,畢竟,對文人雅士而言精神糧食比物質糧食更重要。

老陶一生愛酒,別人也愛找他喝酒,只要有人邀他去,他就欣然前往。

哪怕是鄉間老農,只要家中有酒,也同飲一醉。有時陶淵明先醉了,就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雖嗜酒如命,但這並不影響他是一個好人,老陶原則性很強,不是什麼酒都喝,什麼人都見的。

達官貴人想見他,就算有好酒名酒,他也不去,推拖:「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有一次朋友送給他兩萬錢,他也不想著用這筆錢來投資辦實業,而是一下子全部預付給了酒家,好讓自己隨時有酒喝。

但好景不長,地里種的無論是高粱還是稻子,是一茬也沒收過。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嘆道:「然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餘日,即自免去職。所謂秫秔,蓋未嘗得顆粒到口也。」

正所謂「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心軟的人既怕硬又怕軟,所以很難成事,悲夫!陶淵明的性格生來就不適合做官。

李鴻章說:「舉凡天下最容易的事情便是做官,倘使一個人連官也不會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但做官就像練《葵花寶典》一樣,需要閹去一部分良心,否則如坐針氈。

直接讓他辭職的導火索是這樣的:到任第81天後,潯陽郡上頭派來一個督郵(負責檢查下基層幹部的工作情況,相當於現在紀委部門的同志),陶淵明手下的小官勸他要對督郵恭敬萬分,換身正裝迎接領導檢查,否則被差評了不好。

陶淵明聽了心中窩火,畢竟他也是在官場上混過的,道理都懂,但自己以前服務的可都是大領導,現在讓他向不入流的小吏低頭哈腰,實在丟不起那人。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巨大的心理落差讓他心中有苦,遂解印去職,寫下名垂千古的《歸去來辭》,徹底地離開了這個塵俗世界,離開了那些「心為形役」的日子。

此後的陶淵明過著「躬耕自資」的困窘生活。沒有了官場的羈絆,陶淵明心情異常放鬆,斷絕與外界交往。

每天忙完農事,則「或命巾車,或棹孤舟」,尋丘問壑,逍遙似仙。

有過了「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的痛苦經歷後,他真正明白了《莊子》所說的「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

「神雖王,不善也」的道理,對於官祿富貴,再也不正眼相看。雖然他愛酒,但他更愛 「悠然見南山」的閑逸。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竊祿人」,就這樣,他給自己的仕途畫上了句號。之後雖數次被朝廷徵召,但他都沒有赴任。

元嘉元年,大員檀道濟到他家訪問。當時,陶淵明又病又餓,起不了床。檀就勸他出世,但陶淵明婉言推辭了。一同送來的白米肥肉,也被拒絕。

如此又過了幾年,陶淵明給自己寫了《輓歌詩》三首後,安然離世。

靖節先生一生著作頗豐,傳世有詩125首,文12篇,鍾嶸在《詩品》中稱譽他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如今,文人們賦詩寫菊,大多要拉扯上陶淵明的「東籬」,而他和菊更是密不可分。所謂菊者,花中之隱逸者也;陶公,人中之隱逸者也。

- END -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高薪招聘

只為等你

轉載須知

無授權圖片的童鞋會被舉報的哦!

總有一個人在堅守,

總有一件事要完成。

茫茫人海,

匠心之城。

不喧嘩,自有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匠心之城 的精彩文章:

她用一款安全無毒、孕婦可用的純天然潤唇口紅,征服了70萬女性!

TAG:匠心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