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只限今日,請你把貧窮、霉運、病痛、愚痴統統都賣掉,為自己和家人換來富貴安康,你願意嗎?

只限今日,請你把貧窮、霉運、病痛、愚痴統統都賣掉,為自己和家人換來富貴安康,你願意嗎?

GIF

很多人面臨困境或者貧窮的時候

都在不停的埋怨、抱怨、喊苦

殊不知

你越是哭窮、哭慘 就會越來越窮!

世間所有的眾生 都是平等的

沒有人會永遠順利

也沒有人會一直倒霉、貧窮!

所以不要不停的哭窮,抱怨!

這樣只會讓你越來越窮!

最好最迅速的改善方法就是

積累陰德 增長福報!

GIF

我們經常會犯的一個錯誤就是造口業!

口業的果報很重,會消耗我們原有的福報!遭遇不順,生活貧窮本來就是因為我們的福報不夠,如果造了口業,福報加倍受損,我們只會越來越窮!非常的吃虧!不划算!

如果想要我們自身所有的運勢得到改善,財富越來越多,身體越來越健康,一定要多做這件事情!

如果想要獲得財富

那麼

就要把自己身上的貧窮和痛苦賣掉!

如何賣?

最殊勝的是--布施!

把自己的煩惱、痛苦都布施出去

把身上的業障都消除

錢財、富貴不求自來!

無畏布施就是在賣掉霉運

賣掉痛苦!

換來健康 換來幸福!

法布施就是在賣掉不順

賣掉愚痴

換來智慧 換來福報!

財布施就是在賣掉貧窮

賣掉困苦!

換來財富 換來智慧!

堅持行善,習慣布施,就如同存錢到銀行一樣,把功德都存在福報塔裡面!存的福報越多,日後的福報就越大,處處遇貴人,做什麼都順利,容易成功!就連自己的子孫後代也一樣!

GIF

【我的早課】平台邀請師兄們

今日在佛陀面前發願

為自己的家人、親友、孩子布施!

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

賣掉身上的業障 不順 貧窮

積攢功德 積累福報!

把貧窮賣掉 換來財富

病痛賣掉換來健康

愚痴賣掉換來聰明

霉運賣掉換來好運

你的每一次善舉都在積累福報

很小的時候,我就對一切生命有著一種莫名的敬畏。說得好聽些是「有善根」,不好聽就是「性情軟弱」。這也許和家庭環境有關,因我的父母都是善良而又老實的人。記得那時常有鄉下的親友來訪,來時總會帶一些土產。而母親最怕的便是這些土產中有雞的影子,因為在城裡沒法養它們,殺又不忍,最後只好再送回長大後進得燕園,才發現在這裡依然得面對關於生命的尷尬措置問題,因北大的宿舍素以蟑螂多而著稱。本來對這種小東西我是十分厭惡的,有天晚上躺在床上,不經意間居然看到有隻蟑螂公然從我身上爬過。頓然生起的厭惡之情使我一下子就用書將它拍死。過後看著它的屍體,一個問題忽然浮上心頭:僅僅因為看著它感到噁心便讓我殺掉了一個生命,那被殺的看到我這個「劊子手」又會有什麼樣的痛苦和憤恨呢?那個時候適逢報紙上正在討論一些人吃猴腦的問題,這更引起了我的自覺,我開始思考,為什麼人們為了自己的一點點享受或惱怒就要不斷殺害生命對這方面的思考,迫使我開始關注一些哲學、宗教方面的書籍。最初由於受妥思托耶夫斯基小說的影響,我對基督教很有興趣。但在讀了一遍《聖經》後,我感覺瀰漫在其中的血腥氣實在難以令我對其產生認同不過對於佛教,如同許多青年人一樣,我起初也是抱著排斥態度的,總覺得有些「迷信」、「愚昧」的成份在裡面。一想到佛教,總是讓人聯想起建廟和磕頭,這不能不說是末法時代佛教的悲哀。我的一位讀過許多佛教經典的同學曾說過:「在理性上我傾向於佛教,但在感性上卻傾向於基督教。只是在偶然地讀過了一本關於佛教的小冊子後,我才發現原來我思考的許多問題,佛法早已為我們解決了。特別打動我心的是佛教眾生平等、自性自度的教義。由此我開始進一步學習起佛法來,越深入便越發感到佛法的博大精深。漸漸地我開始按照一個佛教徒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這個自我修鍊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的心態越來越平和畢業時由於種種原因我一時沒找到工作,加之面臨感情方面的糾葛,故而心情十分低落。七月下旬我去了趟普陀和九華,並在九華山呆了較長的一段時間,期間還在祇園寺里正式皈依了三寶。那一段日子,我每天住在寺里,上完早課後就出去爬山。有一次,我在從天台去古佛洞的路上迷了路,結果走入了一條荒廢的古路。正彷徨之際,忽然雷電交加、大雨傾盆。無路可去中,我便坐在路邊的一棵樹下開始仰首望天、默念佛號。慢慢地,我感覺自己的身體開始融入了這蒼茫的迷濛雨天中,與天地山川融為一體。當山間流動的清新空氣彌滿整個身心時,心頭不知怎地便悠悠然浮出那著名的四句偈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睜開眼,此時雨過天晴,天際一道彩虹橫貫西東。

GIF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根源應該在於需求。別人替你宰殺,而你吃肉,之所以宰殺也是因為你有需求。所以吃三凈肉之類的,根本就是虛偽得可笑回復:做什麼事都是有個層次之分的,並非只有流芳千古與遺臭萬年這兩個極端。在大善與大惡之間,還有許多中間態。不能說要麼只能做一塵不染的君子,做不到就乾脆壞得徹底。更不能說所有的中間態都是虛偽得可笑,這種只持兩端的思惟方式是不對的從我博客中以前寫的那種逢人吃人逢獸吃獸的流匪,到只吃動物的一般大眾,這是有很大差別的;從什麼動物都吃,到不吃自己一手養大的對自己忠心耿耿的狗,也是有了個初步的底線;從親手殺生,到自己下不了手,又是個很大的進步;從什麼都吃,到君子遠庖廚,只吃三凈肉,又是一個進步;從只吃三凈肉,到吃方便素,再是一個進步。再由此而上,吃全素、及至持守齋戒等。這些是從低到高層面的進步過程。自己想一下,現在是處在哪個問題二:執行法院槍決的人那也是殺生,也是犯了很大的罪惡嗎?也會遭到報回復:人都有一種趨利避害的本能,即使一個完全沒受過因果教育的人,他做了善事,就不自覺地感覺到很快樂;做了壞事,做得再隱密與安全,都會有強烈的不安感。被執行死刑的人,他再萬惡不赦,讓你去執行,你心裡能很坦然嗎?這種不安,恐怕也是對業力的不只是業力有輕有重,在個體及全體得失之間,需要去選擇而問題三:別的不說,一些開國之君,完全可以說是殺人如麻啊,但我覺得他們能成為帝王,都是有福報的人,而且不乏有修養的人,並沒見到他們有什麼報回復:國家的因果,涉及的因素太多。萬千涓流、眾生共業,造就了時代的洪流。歷史的變遷需要推出這麼個人物而已。眾生的共業,哪會是一個人的事問題四:一直都想知道,手淫算不算邪淫?人總是有慾望的,難道真的要存天理滅人慾?手淫總比出去亂搞強吧?但是不是也有回復:天底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每一點快樂,都是有相應的代價的。不是有個什麼規矩強制要人去遵守,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在利弊得失之間去衡量。利益長遠化、最大化,是正確的選擇。把自己的福分,大幅度消耗在了這事上,怎麼算都是太虧的問題五:佛教是不是都是心理脆弱、處境不好的人的精回復:數字最能說明問題,還是先看幾樣官方的統計數據。

弟子00今在佛前發願

廣做善行,不起惡念

行善積德,廣修布施

願佛祖庇佑家人親友與弟子

遠離貧窮、霉運、病痛、愚痴

財運亨通,好運常在

大乘,甚至連小乘也算不上的,連小乘都不是的。雖然我們有好多學佛的居士的因緣,是因為身體不好,是因為為了少些煩惱而來學佛的,遇到不順的境界了,想躲過去,來依靠佛法,身體的障礙,身體的痛苦,來學佛的,對不對,我們有這種因緣的,但是我們今天聽經聞法了,我們就把我們學佛的前方便,轉為發無上菩提心,這樣你的心就大了。如果你不是說為了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為了不是這種發廣大圓滿心來學佛,不是為了了脫生死來學佛,省庵大師說嘛,「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務,或求利養,或好名聞,或貪現世欲樂,或望未來果報,如是發心,名之為邪」,這種發心都是邪念。不是師父說的,省庵大師說的,你們不要找我,你們一想做什麼事了,心裡總想著,我想舍一我為了得萬報,省庵大師說了,或為欲樂名之為邪,這樣的發心是邪心,是不正的。因為我們今天講的大乘佛法,但是做好事總比做壞事要強,師父曾經在講《地藏經》當中講過,在講四十八願的時候我也講過,既然是我們做善了,為了讓這個善更圓滿,我們發起大心來,不得自得,是不是,何必做了善事,而又傷害自己的心性呢,這樣的發心,剛才省庵大師說的,這樣的發心是不正的。所以決定你是大乘修行人還是小乘修行人,或者你是為了自己的欲樂算不上修行的,是你的發心,而不在乎你表面修的什麼法。如果你不但發不起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甚至連自己求解脫的心都發不起來,每天想的都是自己的得與失,那麼無論你怎麼精進,無論你修多少年,你連小乘修行都算不上的,那更別說是學佛了。我們再說多一點,為什麼我們念佛這麼長時間還有煩惱、還有痛苦、還有執著?這些都比較大了,我們今天說,還有貪嗔痴、還有嫉妒的心?現在世間人說羨慕嫉妒恨,一看別人念佛,好了,自己羨慕嫉妒恨,一看別人清凈了,總給別人設障礙,心裡不服,什麼原因?因為你的發心出現了問題,口裡念著彌陀,但是心裡是分別和執著,不是發修學的心,也不是說利益眾生的心。如果你發大乘的心,我們什麼,四無量心應該是,最起碼要具足四無量心的,慈悲喜舍。如果你真的想成佛,那就必須要發起菩提心來,因為菩提心是成佛的正因,有因才有果,要知道這個十方諸佛,皆因發菩提心而成佛。經中說,「修行不發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種,縱刻刻發世間善願,經於恆沙劫,不如暫發菩提心」。所以我們要想成佛,必須要發起菩提心來。怎樣發心呢?就像經中佛對須菩提說的,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說要發起平等普度一切眾生都成佛的心,冤親都要一樣

這個心量是特別大的,師父講著講著,汗毛直豎,汗毛直豎,心量太大了,這才是菩提心。如是滅度,是指上文,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就是如是滅度,令一切的眾生皆成佛道,指的是上一句經文。無量無數無邊,這是印度的大數目的名稱,印度有十個大數目的名稱:無數、梵語是阿僧祇,無量、無邊、無等、不可數、不可稱、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這裡用了三個大數目的名詞,無量無數無邊,總之是極言所度眾生之多。菩薩上求下化,雖然度化如此多的眾生,但是還不著度眾生的相,所以說實無眾生得滅度者。我們大家就會想了,明明度了這麼多的眾生,怎麼沒有眾生得度呢?我們從兩個方面來詮釋這個問題。第一,是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是從緣起的,凡是緣起之法,皆沒有自性,當體即空,哪有一個眾生可度呢?我們剛才講了,眾生者,眾緣和合而生,他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既然是因緣和合而生,他都是因緣的組合的幻相而已,不是實有。就像《心經》中說的五蘊皆空,他是四大和合,四大的組合,組合成的這麼一種現象,而我們就認為這是實有的。舉個例子,就像師父,師父往生了,對不對,你說師父這個色身往生了嗎?師父這個色身是四大和合,因緣而生的,種種的因緣組合成師父的現象,哪有一個實體的師父呢?沒有啊,師父往生了,師父一說往生,你們不要哭啊,你們要哭說明你們不明理,師父的本來是佛性,只不過是四大和合,組成這個色相來給你們看,但是本體沒有的,本體是自性是佛性,本體沒有,你們看到的是現象,四大和合五蘊皆空的。那師父往生了,把這個色身就會留在娑婆世界,比喻,如果荼毗了,我們說燒了,會變成霧霾,埋到地下,會變成煤炭,哪一個是師父?那既然沒有師父,哪一個是眾生,對不對,所以眾緣和合而生,四大組合一個現象,組合的一個現象,沒有本體的,當體即空。能聽明白了吧這一個問題,眾生因緣和合而生,這是無有眾生可度。第二個,生佛同體,我剛才講了,本性是佛,師父的本性是佛,諸佛和眾生具同一佛性,大家都是佛性,只不過諸佛親證了,而我們是妄想和分別,諸佛是平等和清凈,就是這麼個差別。在佛性上,沒有任何的差別的,諸佛用的是佛性的清凈平等,而我們用的是加了這個妄識了,所以我們所顯相的是分別和執著。在佛性裡面,無論你是在天上,還是做人還是地獄,這個佛性不會增加也不會減少,你是佛,這個佛性也沒有增加比我們,你是畜生道,是餓鬼道,是地獄道,這個佛性也沒有減少一分,哪怕以後你就是,不是哪怕,應該,你就是以後成佛了,你的佛性也沒有增加,眾生本來是佛。也就是說呢,佛性是本有的,並不是說這個佛菩薩度眾生把佛性給他的,不是這樣的。再舉例子,你們都聽不明白,師父就給你們講故事,好比我們的衣里明珠,我們有個夜明珠,衣里明珠,我們把它藏在衣服里,自己不知道,用衣服把明珠給蓋住了,來個明白人給我們說,你晚上走路,衣里明珠拿出來它就會發光,不要藏在衣服裡面,我們就把明珠拿出來了,我們走路自然就有光明了,光明好比我們的佛性吧,那師父就問了,那這個寶珠是別人給你的,還是你自己有的呢?那你的光明是你本來有的呢,還是佛菩薩給的呢?是你本具的

第十個呢,是為念正法得久住故。佛教到了末法的時期呢,我們現在我們看,相似法,相似佛法的特別多的,沒有辨別能力的,真的聽不出來是世法還是出世間法,現在我們就是認為做好人好事,相似法認為就是佛法。《金剛經》當中說的非常的清楚,「行於布施還要無住生心」。你光行於布施了,這是修善法,善法享天道的福報,天道的福報,你沒有四禪八定,還是在欲界天,沒出六道輪迴的,還在欲界,三界沒出,還是在六道輪迴的。所以這個必須要在佛法中,佛法中修絲毫的善。所以現在相似法非常的流行,真正的正知正見的佛法是非常的少的,而且我們現在佛弟子們學佛,說真的,追求的不是清凈,更不是平等,而是追求的熱鬧。哪個地方熱鬧上哪裡去,而不是將心沉下來,回歸到清凈,回歸到平等上面來。很多居士們邪正不分,是非不辨,特別多的,身為佛弟子,就應當以弘法利生、續佛慧命為己任,來報答佛的恩德。《華嚴經》中說:「假使頂戴塵沙劫,身為床座遍大千,若不說法度眾生,畢竟無能報佛恩」。今天我們在備課的時候,我還給大家談,我們在談這個問題,你做遍三千大千的供養,但是你不是用的清凈心,說真的,還是世間法的,你只是得微小的福報。所以我們要在佛法裡面,出世間法裡面來正知正見,所以要報佛恩,唯有宣說正法,度化眾生。我們今天佛教的現狀,的確有種種不好的現象,但是佛法畢竟是無上的真理,雖然現在大家都追求熱鬧,但是我相信,如果大家能夠正知正見起來,能夠靜下心來聽聞正法,他們一定會趣向真理,趣向菩提,能感受到這種清凈的快樂,能感觸到這種清凈平等的洒脫,真的就是這樣。因為大家現在還趨向熱鬧,認為這是佛法,他們是沒有真正的聞到正法的,我們看,雖然在省庵大師那個年代,佛法就已經衰敗,但是到現在,佛法仍不絕於流行於世間,推究其因,歷代的高僧大德住持弘揚這個功不可沒,但是最主要的,給大家說,還是佛法本身有它存在的價值,它的真理,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它的價值,只不過大家沒感觸到,一旦感觸到了,我相信大家對佛法都會有,對這種清凈,對這種正知正見都有嚮往的。不論在什麼年代,佛教中的大事,沒有比住持佛法的事情更大,只有正法住世,佛法才能發揮利益眾生的大用。如果我們每一位佛弟子,都能盡心盡責,盡自己的能力,去推動法輪,那這個佛法,佛陀的正法,自然就久住世間的。當一個人他能身體力行言說演示正法,我們想想,

賣掉貧窮業障煩惱

換來財富、健康、幸運

一生富貴如意命嗎?

第七,尊重己靈。己靈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我們的佛性和釋迦如來無二無別,我們和佛的區別就是在迷悟上,覺悟了就是佛,迷惑顛倒就是凡夫。佛有無量的智慧神通,功德莊嚴,而我們有無量的業障煩惱,我們的佛性就像無價的寶珠,被埋在了瘀泥當中,絲毫也不懂得珍惜,而整天妄想分別,活在貪嗔痴當中,甘作生死凡夫。師父總結一下,就是大家不肯承認自己是佛,所以你們都把你們的佛性都不去觀,都不去看你們的佛性,不肯承認自己是佛,就安住在自己是凡夫當中,所以你認為這個妄想分別、貪嗔痴是真的。你要知道你本來是佛,你就會找你的本來面目。我們現在學習佛法,就要依佛的教導去做,把佛性開顯,把我們的佛性開顯,不再埋沒於瘀泥當中,這樣不但不辜負佛的苦口婆心的教化,也不辜負自己本有的性靈,不辜負我們的本有的覺性。我們的覺性用錯地方了,用到迷惑顛倒上面第八是,懺悔業障故。業有善業、惡業、無記業,懺悔業障,這裡主要所側重於懺悔的惡業來說的。業障大家都有,只是輕重的不同,人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所造的惡業呢,就會給我們帶來各種不同的障礙。就像我們現在,有的居士們想念佛,想來參加佛七,但是老有阻礙,這就是我們的障礙。我們不要怨任何的眾生的,是我們曾經也障礙過別人,給別人帶來過煩惱,所以大家也會給我們帶來障礙的。當我們有障礙的時候,千萬不要去指責別人,不要去指責境界,要從內心生起懺悔心來,依照佛法,只有懺悔業障,才能使我們的心恢復清凈,如果不懺悔,罪業是消除不了的。大家也許會說,師父都說因果不空,那這麼多的人,造了業了以後,就像有逃債的,欠帳還能躲的,違法的國家還不抓的,給大家說,這只是眼前的現象,是因緣還沒成熟,因緣成熟的話,所做的因,最後所受的果,絲毫不空的。經中說: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懺悔業障,不但方法要如法,更重要的呢,是懺悔的心一定要至誠懇切,這樣才能懺悔清凈。省庵大師說:「若非自愍愍他,自傷傷他,身口並切,聲淚俱下,普與眾生求哀懺悔,則千生萬劫惡報難逃」。不僅要自己懺悔,也要為眾生懺悔,使自他清凈,而得身心第九是,求生凈土故。在《隨願往生經》中說,十方悉有凈土。而省庵大師這裡的十種因緣的求生凈土呢,這個凈土指的是西方極樂世界。有些人認為求生極樂世界,是為了自了,不需要發菩提心的,這個是對凈土法門的真實義不了解。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說,「深信發願 即無上菩提」。我們發願求生極樂世界,一生成佛,這個心就是菩提心,成佛的心,一生成佛,這就是菩提心嘛。曇鸞大師在《往生論》中說,「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多聽經聞法,多念佛,增強自己的信願。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呢,也要勤於觀照自己的心,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你如果心裡還有這麼一絲的兒女情長,貪戀五欲六塵的享受,那就要趕緊轉念過來,提醒自己要放下這些貪愛,求生凈土,這樣信願會越來越堅固,往生的時候才有把握。我們現在念佛,我們每天發願,願生西方凈土中,這都是在給我們的阿賴耶裡面種下深厚的根,業道如稱重者先牽,臨欲命終的時候,你求生凈土的願深願厚,它自然而然的它就顯露出來了,你就這一念,臨欲命終,生死大事,生死已經全辦了,求生凈土一生成佛,就是這樣的。所以平時是我們的鍛煉,也是我們的積累,大家一定要明白,我們平時遇到任何的境界,一定要把它當成臨欲命終的一種考驗。如果你事事能當做考驗想,能當做鍛煉想,你會感恩這些境界的,你會更加的發起菩提心來的,就是這樣。我們為什麼現在又在打念佛七,這麼臘九寒月的在打念佛七?就是在這種境界當中鍛煉我們,看我們也是在最熱的時候打精進念佛七,也是在最冷的時候打精進念佛七,就是在這種苦的境界下面,境緣當中,鍛煉你們的這種求生凈土的願望,把它砸的深深的,我們今天說,砸實你們的基礎,臨欲命終,那就都不算事情了,就沒有大的磨難了,在這當中你們都過得去了。這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求生凈土,第九個。

GIF

一切煩惱、不順都遠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號共修 的精彩文章:

TAG:佛號共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