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茶審美方法略論之:三、妙悟自然

中國傳統茶審美方法略論之:三、妙悟自然

作 者:朱海燕,王秀萍,劉德華,劉仲華

摘 要:在對中國古典美學重要理論和方法進行梳理的基礎上,結合曆代茶人在茶審美中的經典茶詩詞,歸納提煉出「物我觀照」、「凈靜虛明」、「妙悟自然」三種茶審美方法。「物我觀照」源於自然的某些物征可以象徵人高尚的道德品質,在經常的茶事實踐中,茶人從茶的清香和內蘊的品質中觀照出「茶佳人」、「茶君子」的形象。「凈靜虛明」發端於道家老子「滌除玄鑒」及「致虛極,守靜篤」的悟道理念,在空靈虛靜的心境中,即使是最簡單不過的茶事活動仍洋溢著詩性之美。「妙悟自然」取材於禪宗、老莊及後來文藝美學理論,指茶人在品茶過程中通過長期的親身體驗和凝神遐想,終致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生境界。

關 鍵 詞:審美方法;茶文化;物我觀照;凈靜虛明;妙悟自然

三、妙悟自然

禪宗主「悟」,無論是北宗的「漸悟」,還是南宗的「頓悟」,皆以「寂」為心境,以「妙悟」為基本方式。[9]「妙悟」者,悟之高妙也,故能「無法不緣,無境不察」,達到「妙悟萬物」的高妙境界。「妙悟自然」一詞最初見於東漢曾肇的《長阿含經序》:「晉公姚爽質直清柔,玄心超詣,尊尚大法,妙悟自然。」此語一出,便在魏晉南北朝的佛教中普遍使用。[10]「妙悟」,又叫禪悟,它本是中國禪宗的一個重要範疇之一,其根本要義在於通過人們的參禪來「識心見性,自成佛道」,[11]從而達到本心清凈、空靈清澈的精神境界。「自然」出自老子《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自然的本性就是真,就是樸素,表現在天之自高自遠,月之自圓自缺,花之自開自落,水之自流自柔,一切都是順其本性,流露真性,淡然無極中見本性之美。由於禪宗和老莊思想對中國士大夫的巨大影響與滲透,因此,「妙悟自然」逐步被文藝美學理論所吸納、融化和發展,其內涵逐步擴大豐富,從而成為中國美學史上一個極富價值和生命力的美學命題。如中唐時期著名的美術史家張彥遠以「妙悟自然」談鑒賞顧愷之畫時的心理感受:「遍觀眾畫,唯顧生畫古賢,得其妙理。對之令人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兩忘,離形去智。身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不亦臻於妙理哉!所謂畫之道也。」[12]可知「妙悟」一方面是「終日不倦,凝神遐想」,另一方面是在鑒賞過程中「物我兩忘、離形去智」。這就表明,「妙悟」不但含有聯想、想像的心理成分,而且還包含了老莊「虛靜」、「坐忘」的思想。同樣,茶人們在品茶的過程中通過凝神遐想,心神領悟,物我兩忘,達到「妙悟自然」的精神狀態,從而獲得對茶的審美。「妙悟」的前提是對茶的深知和茶事活動的親身體驗,「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13]再通過長期的細微觀察、用心體會,以掌握茶的種種美,並且達到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如蘇軾的《浣溪沙》:「細雨斜風作小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人生的滋味正是如茶、蓼草、蒿筍一樣清苦,人生道路中總會有細雨斜風,風雨過後將是晴日明媚,生命的歷程正如品茶:唯有品得清苦,才能味到甘甜。作者在對茶味的「妙悟」中獲得了對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之美的感悟,正因如是,才使得作者雖迭遭坎坷而仍不改其志,始終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並能隨緣自適,圓融貫通,自由無礙。

唐代杜荀鶴《題德玄上人院》詩云:「罷定磬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我雖未似師披衲,此理同師悟瞭然。」[14]作者從忙中暫得閑暇,伴著禪院鐘聲,汲水煮茶,幾杯過後睡意全無,彷彿天地一片空明,悟出了「茶禪一味」的意境。顧況《過山農家》:「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穀天晴。」[5]作者以「板橋」與「泉聲」烘托出了山行的環境,「泉聲」的「聲」字,寫活了泉水,反襯出山間的幽靜,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彷彿分享到作者步入幽境時那種心曠神怡之情。繼「莫嗔」之後,又用「卻喜」二字再一次表現了山農感情的淳樸和性格的爽朗,深化了對山農形象的刻畫,也為全詩的明朗色調增添了鮮明的一筆,從平凡之中領悟到純任自然之美,如果按司空圖的《詩品》歸類,似屬於「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的「自然」一品。[15]作者似是不經心地道出一件生活小事,卻給人以一種美的享受。這是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境界,不設造作之心,沒有雕鏤之苦,獲得了「以天合天」的創作自由,成為一種「無為之為」,也就是與人的自由生命亦相契合的自然而然的行為;而在此狀態下品出的茶味,創作出來的詩文,也和大自然的水流花開、鳥飛蟲鳴一般,見不到刀斧痕迹,保留著自然天真,真正道出「平淡是真」的生活真諦。

茶不是今天才有的飲料,茶在我國已有數千年的發展史,而茶美學的發展正是建立在幾千年文化沉澱的基礎之上。我國古典茶美學思想中體現著古人的智慧和哲理,其中許多精華至今仍有生命力,與當代茶美學思想貫通一致,是建設當代茶美學的重要思想史料。儘管今天的茶美學正在發生著與現實社會相結合的變化,但傳統的美學思想並沒有也不可能被割斷,傳統的茶審美方法與途徑也不可能完全被廢除。因此,還應該對傳統美學的貢獻以及傳統美學與當代美學的關係有更透徹的理解,在傳承與弘揚並舉的理念指導下樹立符合現時代的茶美學觀。

參考文獻:

[9] 蔡鎮楚.茶禪論[J].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9-23.

[10] 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98.

[11] 吳芳.感悟禪宗里的「心」 [J].思維與智慧,2004(9):37.

[12] 袁有根.《歷代名畫記》研究[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20.

[13] 劉勰.文心雕龍[M].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2004:90,178.

[14] 丁方曉,曾德明,楊雲輝.全唐詩:第一冊[M].長沙:嶽麓書社,1998:838-835.

[15] 曹亞文.自然——司空圖詩歌美學思想的本質[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