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找到了應對氣候災難變化的方法

中國找到了應對氣候災難變化的方法

小評導讀

澳大利亞國際發展與太平洋事務部部長公開指責中國在南太平洋地區海島國家基礎設施建設不具有任何成效,中國政府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獲取商業利益,因為中國政府在太平洋島國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附加了許多金融條款,這些金融條款有可能會導致太平洋島國受制於中國。

中國外交部在第一時間強硬回擊,認為澳大利亞方面有關官員的表態罔顧事實,不負責任,中方已經就此向澳大利亞政府提出交涉。

這場外交糾紛從一個側面說明,中國正在利用自己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比較優勢,幫助太平洋海島國家擺脫困境,中國在應對全球氣候變暖帶來的災難性問題方面已經找到了科學的方案。

國際科學界普遍認為,如果地球氣候持續變暖,那麼,那些低于海平面和海平面不高的國家特別是海島國家將會面臨滅頂之災。

太平洋分布著大大小小的海島,這些海島上生存著古老的居民,他們世世代代利用海洋資源繁衍生息,如果他們賴以立足的海島被徹底淹沒在汪洋大海之中,那麼,他們只能生活在船上四處漂泊。現在太平洋一些海島國家已經意識到,國家生存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他們向一些大陸國家提出請求,希望購買土地,把自己的國家搬遷到另外一個國家的土地上。事實證明,這樣的發展計劃是不可行的。對於一些大陸國家來說,可能會通過土地租賃的方式,為太平洋海島國家居民提供生存的土地,但是,他們決不會允許在自己出租的土地上建立另外一個國家。許多太平洋海島國家有可能會因為全球氣候變暖,而變得無家可歸,甚至有可能會因為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而導致種族滅亡。正因為如此,國際社會討論有關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的時候,海島國家表現得異常活躍,他們希望國際社會關注他們的生存空間,關注他們的生存危機,關注他們所面臨的現實困境。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始終堅持國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高度關注其他發展中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對太平洋海島國家所面臨的困境,中國政府高度重視,近些年來,除了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為這些國家提供必要的經濟援助之外,還幫助這些國家分散投資,以便改善這些國家的生存條件。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利用自己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積累的經驗,幫中太平洋島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並且為這些國家提高抗災防災能力提供巨大的經濟援助。

在中國政府號召下,中國許多企業加入幫助太平洋島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行列,他們利用中國政府提供的貼息貸款,和這些國家簽訂協議,幫助這些國家建設旅遊設施,以便讓這些國家擺脫困境,走旅遊發展的道路。

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在太平洋島國的所作所為,引起澳大利亞一些政客的不滿。在他們的內心深處,認為太平洋島國曆來是他們的勢力範圍,他們把太平洋島國看作是自己的後花園,不允許任何國家強化與太平洋島國的政治經濟聯繫,當然更不允許中國企業幫助太平洋島國改善居住條件,增強防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可以設想,如果中國企業幫助太平洋島國修建基礎設施,提高他們抗災能力,那麼,這些國家就不會把大量資源用於投資澳大利亞,也不會把自己的「國家搬遷到」澳大利亞,這對於澳大利亞來說可能是巨大的損失。澳大利亞國際發展與太平洋事務部部長對中國的嚴厲指責,實際上是出於極端自私的利益考慮,絲毫沒有考慮到太平洋島國的生存發展困難,也絲毫沒有考慮到整個太平洋地區資源的合理配置問題。

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願意在自己的能力範圍之內,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擺脫困境。這是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幫助太平洋島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根本原因。中國政府之所以為中國企業提供的優惠貸款,以便他們在太平洋島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一方面是幫助這些國家改善投資環境,擴大旅遊產業;另一方面也是為中國居民提供更多的旅遊目的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公民到太平洋島國旅遊,中國遊客在大自然環境中,盡情地享受太平洋美麗的風光,品嘗當地的美食。中國遊客的到來,為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空前的機遇,而中國企業家在太平洋島國的投資行為,客觀上幫助太平洋島國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生存危機。中國政府和中國企業的所作所為,既不會損害太平洋島國的利益,當然也不會損害中國人民的利益。中國這樣做既是出於國際人道主義的考慮,同時也是出於發展旅遊產業的考慮。中國的所作所為無可指責。

近些年來,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取得的驚人成就。中國依靠自力更生,組建起世界上最龐大的工程建設隊伍,並且依靠自己完善的工業技術體系,為大型工程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長的高速鐵路,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複雜的海底隧道系統,中國還擁有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基礎設施。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科技創新,不僅解決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所遇到的困難,而且可以幫助其他國家包括太平洋島國解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生存危機。中國幫助一些太平洋島國修建大型基礎設施,加固堤防,目的是為了讓這些國家繼續生存下去,並且快速發展。中國在太平洋島國的基礎設施建設步伐不會因為澳大利亞某些政客的批評而停止,相反地,中國一定會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太平洋島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從而使這些國家儘快擺脫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的生存壓力。

中國從來不會把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的殖民地,中國也不會謀求霸權地位。中國在太平洋島國實施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可能會打破澳大利亞某些政客的幻想,使他們無法從太平洋島國生存危機中獲取更多的利益。但是,中國的所作所為,符合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基本原則,符合太平洋島國發展的需要。

南太平洋地區國家強化與中國的聯繫,是中國國家實力不斷上升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中國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具體表現。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影響力將遍布世界各個角落。中國幫助太平洋島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讓一些太平洋島國不再有生存危機,這對於中國強化在太平洋島國特別是南太平洋島國的影響力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中國在互利雙贏原則基礎之上,願意和任何國家開展貿易合作和基礎設施投資領域合作,中國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步伐的同時,利用融資租賃或者貼息貸款等方式,幫助一些相對貧困國家擺脫困境,這是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幫助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正常舉措。如果太平洋島國提出要求,中國將會把自己先進的挖掘機運送到這些國家,幫助這些國家修築起高高的堤壩。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海水上漲所帶來的威脅,中國有可能會幫助一些太平洋島國修建海上高樓大廈,以便讓這些國家的人民生活在堅固的樓房中,免於恐懼,繼續守護自己的家園。

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是地球的自然規律,地球的自轉和地球的公轉,產生了潮汐現象,也會帶來全球氣候變化。國際社會對於氣候變暖問題應當給予高度關注,但是,不能杞人憂天。說到底,地球氣候變化有自己的規律,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地球氣候變化情況是不一樣的。曾經有些科學家藉助於古文獻資料,對地球氣候變化情況進行長期監測,他們發現地球在某個階段可能會進入變暖的時期,在某個階段地球又會進入冰河期。所以,人類應當關注局部地球氣候變化情況,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善自己生存空間的氣候條件。但是,萬萬不可好大喜功,企圖利用人類自身的能力改造地球氣候變化規律。作為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必須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節約資源。萬萬不可通過限制人類發展等方式,企圖改變地球的溫度。

中國在解決全球氣候變暖所帶來災難的時候,找到了獨具中國特色的方案,那就是利用人類積累的基礎設施建設經驗和技術,幫助那些生活在海平面以下的居民或者太平洋海島國家居民儘可能地提高生存土地的海拔高度,這樣做一方面可以幫助部分國家擺脫現實的困境,另一方面也可為人類未來的發展提供試驗田。可以設想,如果人類依靠自身的能力,將海洋的許多沙丘、淺灘變成適合人類居住的島嶼,那麼,這個地球將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人類的發展空間將會大幅度地擴展。中國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人類的發展作出貢獻。至於澳大利亞部分政客的狂妄叫囂,除了讓人們充分了解資本主義的貪婪本性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效果。

來源:中評網

責編:福若拉

監製:中評社新媒體部

深度閱讀中評專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評社 的精彩文章:

TAG:中評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