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元曲中的故事: 武則天為什麼不喜歡牡丹?

元曲中的故事: 武則天為什麼不喜歡牡丹?

原標題:元曲中的故事: 武則天為什麼不喜歡牡丹?



洛陽花,梁園月,好花須買,皓月須賒。花倚欄干看爛熳開,月曾把酒問團圓夜。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花謝了三春近也,月缺了中秋到也,人去了何日來也?

《普天樂·詠世》張鳴善


在詠頌中秋佳節的詩詞中,東坡的「明月幾時有」橫貫古今,而這首曲調,則是繼「明月幾時有」後又一佳句。其中花月兩團圓,感嘆人生的悲歡離合,最為後世所推崇。其間有「洛陽花」者,卻是說的另外一段傳奇往事。


這個事情還要追溯到隋朝末年,太原李淵起兵反隋,歷經數年征戰,成功建立大唐王朝,跟隨李淵的眾多功臣皆有封賞,其中有名叫武士彟的人,出生於商人世家,因資助李淵起兵,成為李淵的太原嫡系成員,是唐朝建國初期的高級官員,最高曾任工部尚書,品級為三級,常年伴隨李淵左右,加封應國公,世襲國公。後來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淵退位,太原嫡系成員也大多遭受貶斥,武士彟被遷至利州、荊州等地任職,官級未變,但實際上是被降職。


武士彟的商人思維本來是取得重大成就,但在政治鬥爭的波雲詭譎中,武士彟面對李世民的秦王派系,這個武將謀臣兼具的派系,武士彟顯然不能與之對抗,遂與多年伴隨的李淵分別。這在他的心中也必造成了影響,乃至多年而後思之當年的沙場征戰,也是辛酸苦楚,在李淵退位數年駕崩而後,武士彟亦在祭祀儀式上憂思成疾,患病跟隨李淵而去。武士彟的離世可能刺激到李世民,讓他意識到對待李淵的太原嫡系太過苛刻,希望重新緩和秦王派系與太原派系之間的罅隙,便將武士彟的女兒,也就是武則天招進宮中,敕封為才人。


對父親的離世很可能已經深深觸動了武則天的內心,這個年僅十四歲的女子,便這樣離開母親,離開從小長大的地方,來到長安城中。那時候的武則天或許尚且不可能知曉,未來的這個天下即將被自己玩弄於鼓掌,那時候的青春年華依然映照在她明澈的眼眸里。武則天究竟對長安城有多少感情,真的很難說。在武則天一生的詩詞中,關於花月之說非常之少,即便有也帶有君王之氣,可見武則天年少之時受過的教育和影響非常深刻,後世以此斷論武則天多男子之氣,也是可以理解的。



唐高宗繼位,武則天終於回歸王宮,並在後宮爭鬥中最終取勝,後來獨掌權柄,肆殺唐宗室,直至天授元年,直接篡唐為周,自立為帝,成為中國史書中唯一的女皇帝。這位女皇帝對自己的興盛之地長安城並不滿意,另外選擇了洛陽為東都城,常年居住在洛陽皇宮之中,亦養成巡幸遊玩之習,其中有《臘日宣詔幸上苑》之作,即「明朝游上苑,火急報春知。花須連夜發,莫待曉風吹。」


據說有個冬天,武則天在上林苑遊玩,眾所皆知鮮花都開在春秋季,冬日裡的鮮花是很少的。這個上林苑歷來為皇家賞花勝地,武則天創作這首詩詞,其實無非是表達捨我其誰,唯我獨尊的志向。而後世卻傳出許多傳說故事來,說的是上林苑裡的百花仙子接受聖旨,不得不趨炎附勢,在第二日就將滿園鮮花綻放開來,亦是表達出對皇家威嚴的屈服。眾花競開,唯獨牡丹花仍然是枯枝敗葉,武則天龍顏大怒,遂是將牡丹花貶斥到荒郊野外,哪裡知道來年春天,這些牡丹花竟然開出了更為艷麗的花朵,比其他任何鮮花也都要美麗,亦成為洛陽最為名貴的鮮花。

自此而後,洛陽牡丹常常為詩人所吟誦,如劉禹錫有「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李白有「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洛陽花、梁園月更是成為賞花賞月的代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甚至成就了牡丹如美人的比喻。自武則天其後的洛陽牡丹,逐漸成為皇室貴族們的鐘情之花,種植業持續發展,即在皇宮之中,亦有近千種牡丹綻放,這種自高層貴族所發起的牡丹運動,自然對民間影響深遠,也難怪劉禹錫會說「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卻只是鍾情牡丹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叔說春秋 的精彩文章:

宋國與鄭國的結怨: 中原混戰的開幕典禮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