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緬甸對華輿論大轉向

緬甸對華輿論大轉向

去年底,雲南大學緬甸研究院、周邊外交研究中心第七次舉辦年度緬甸形勢研討會--「2017年緬甸形勢與中緬關係」研討會。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圍繞「緬甸政治安全形勢與外交」「中緬經濟走廊與中緬關係」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交流。我們摘取了此次研討會上祝湘輝的精彩發言。

祝湘輝緬甸對華輿論大轉向

--作者為雲南大學緬甸研究院院長助理、副研究員

文章轉自雲大緬甸研究院

在多年前的緬甸,軍人政權控制下的官方媒體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一句話,英國廣播公司、美國之音是謊言製造者,杜昂山素季是西方的代理人。緬甸民主轉型進入第七個年頭後,緬甸對西方國家政府、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譴責之聲又起,令人有一種時光倒流之感,只不過此時杜昂山素季已成為緬甸國家領導人,不再被指責為西方的代理人,且正因「羅興亞人」問題而遭受西方的「道德拷問」。

曾經是國際社會的寵兒

2010年底啟動民主轉型後,緬甸一躍成為國際社會的寵兒,多國領導人和商界精英紛紛訪問緬甸,以示對緬甸民主化進程的支持。按當時一位西方投資者的說法:沒去過緬甸,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國際投資者。彼時緬甸若開邦西部「羅興亞人」和當地人的矛盾已經凸顯,只不過民主轉型的光芒掩蓋了「羅興亞人」問題。同時,隨著緬甸媒體管制的取消,西方國家唆使、挑撥某些緬甸本土非政府組織和媒體攻擊中國,中國在緬投資項目普遍被政治化,民間涉華輿論也日趨負面。在密松電站停建和萊比塘銅礦事件中,緬甸民間反華情緒達到了頂點。當時一項有關中國對緬甸投資與援助的民意調查顯示,緬甸民眾對中資企業的不信任感已達到了較高值,而對日本、歐盟和美國的好感度則在增強。

緬甸對華輿論大轉向

但是,隨著2016年若開邦再次爆發「羅興亞人」組織襲擊政府軍事件,緬甸民間對華輿論發生了自2011年以來的大轉向,不僅社會各界齊聲讚揚中國在聯合國為緬甸仗義執言,而且把緬甸經濟發展的希望寄托在中國身上,介紹「一帶一路」倡議的文章也開始在緬甸媒體上大量出現。

其實,這一轉變早有前兆。自2011年以來,中國多方發力,不僅注重與緬甸政府、議會等官方層面互訪,而且加強了與緬甸媒體、政黨、智庫和宗教界等民間交往,使更多緬甸人了解了中國,改善了對華認知。2015年夏天,緬甸遭遇近40年來最大洪澇災害,中國政府、軍隊和地方向緬甸提供了救援物資和救災培訓等無私援助,受到了緬甸民眾的普遍歡迎。2016年民盟上台執政後,國務資政杜昂山素季和總統吳廷覺先後訪華,中緬關係的熱絡可謂有目共睹,也讓緬甸民眾意識到,中國尊重每個國家民眾的選擇,沒有某些大國那種貼標籤、喜歡更迭別國政權的偏好。此後,緬甸媒體對華報道更加客觀、正面,某些報刊也擺脫了以往逢華必反的窠臼。

緬甸和西方似乎漸行漸遠

與中緬關係日益熱絡相反,緬甸與西方似乎正在漸行漸遠。2017年以來,緬甸若開邦局勢急劇惡化,緬甸各界一致認為「羅興亞人」對緬甸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而西方國家則揮舞著人權和制裁的大棒,指責緬甸軍隊實行「種族清洗」。緬甸民眾認為,「羅興亞人」是外來者,如今「鳩佔鵲巢」,損害了當地人的利益,但西方國家選擇性地支持「羅興亞人」,甚至連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都偏袒「羅興亞人」,只有中國、俄羅斯等國仗義執言,在安理會否決了譴責緬甸的議案。2017年11月,中國外長王毅還訪問孟加拉國和緬甸,提出分三階段解決「羅興亞人」問題,防止該問題被政治化和濫用,指出國際社會應創造條件和環境推動問題的解決。為幫助孟加拉國安置難民,中國還啟動對外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機制,向孟方提供急需物資。西方的傲慢與中國的務實理性形成鮮明對比,緬甸民眾大都歡迎中國的表態和實際援助行動。就連有西方背景的緬甸媒體《伊洛瓦底》周刊也稱,王毅外長的訪問證明中國將緬甸當作傳統友鄰和戰略合作夥伴,顯示了中國的遠見卓識。

在這種背景下,以往攻擊中國在緬投資、抹黑中國形象的西方機構、媒體和非政府組織遭到緬甸民眾的質疑,逐漸喪失在緬話語權,就連其扶持的緬甸本土機構也急於與其撇清關係。筆者在若開邦實地調研時,一名當地非政府組織負責人提到國際非政府組織時惟恐避之不及,稱該組織與他們沒有任何資金和業務往來,國際非政府組織是美國等國家擾亂若開邦局勢的一枚棋子,而僅在一年前,這名負責人還參加過某西方基金會資助的會議。2017年12月13日,緬甸政府以非法獲取有關若開邦軍隊機密文件為由,逮捕了兩名路透社僱傭的本地記者,緬甸政府敢「冒天下之大不韙」逮捕記者,原因就在於緬甸民眾一致支持政府抵制西方干涉「羅興亞人」問題。

筆者近期訪問緬甸時,最深的體會就是與數年前相比,中國在緬甸的形象發生了積極改變。曾幾何時,部分被民主狂熱蒙蔽了雙眼的緬甸民眾以及號稱為民請命的政治活動分子頭纏紅布,拉著反密松電站、萊比塘銅礦等中國投資項目的橫幅標語遊行,這些場景在過去幾年甚至成為緬甸的一大景觀。而就在前不久,數位緬甸國會議員與筆者交流時都感慨:「羅興亞人」問題爆發後才發現,遠親不如近鄰,美國和歐盟太遙遠了,不了解緬甸,真正值得信任的朋友是中國,中國的做法使得中緬關係翻開了新的一頁。他們普遍對中國抱有較大的期待,肯定中國積極推動緬甸國內和平進程、提出「人字型」經濟走廊倡議,這些都有利於緬甸的發展和長治久安。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發展和繁榮顯然也是緬甸的機會。

緬甸對華輿論大轉向

緬甸對華輿論大轉向

自2010年底緬甸啟動民主轉型後,對媒體的管制也逐漸放寬。

部分緬甸精英還認為,「羅興亞人」問題是西方國家針對中國製造的陰謀。緬甸前總統首席政治顧問吳哥哥萊在一次講話中談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利用「羅興亞人」問題製造緬孟關係緊張和地區不穩定,因為若開邦是中國新絲綢之路和印度洋戰略通道的關鍵節點,如果當地形勢動蕩,就會讓中國投資項目陷入困境,從而阻撓「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遏制中國的崛起。換句話說,中國幫緬甸,一定意義上是在幫自己。而緬甸實現和平,也有助於中國得到穩定的周邊環境。

不確定性仍存在

然而,這種對華輿論轉變也存在著不確定性,因為緬甸國民心態並未發生根本改變。緬甸地處中國和印度兩個大國之間,民族主義情緒強烈,懼怕大國的影響力。聯合國前秘書長吳丹之孫、緬甸著名學者吳丹敏提到,一種新的民族主義正在緬甸形成,使這個國家站在了國際社會的對立面,民主變革的意義越來越受到質疑。緬甸在面臨西方國家譴責和宗教極端主義的雙重壓力時,把中國看作可依賴的救星。但一旦這種壓力得到緩解,緬甸仍有可能回到傳統的大國平衡外交軌道。

總之,最近一個時期以來,緬甸民間對華輿論轉向正面,中國在緬甸的形象得到改善。但也要看到,這種轉變的基礎仍不牢固,存在反覆的可能。我們有必要利用當前有利時機,解決中緬關係中的一些結構性問題,為兩國的長遠友誼夯實基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緬甸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緬甸的龍蝦還在海里老死嗎?

TAG:緬甸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