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懂得自己的真我常住,不爭不議不評論

懂得自己的真我常住,不爭不議不評論

【原文】

二僧遇諸途,一參禪,一念佛。參禪者謂本來無佛,無可念者,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念佛者謂西方有佛,號阿彌陀,憶佛念佛,必定見佛。執有執無,爭論不已。有少年過而聽焉,曰:「兩君所言,皆徐六擔板耳。」二僧叱曰:「爾俗士也,安知佛法?」少年曰:「吾誠俗士,然以俗士為喻而知佛法也。吾,梨園子也。於戲場中,或為君,或為臣,或為男,或為女,或為善人,或為惡人。而求其所謂君、臣、男、女、善、惡者,以為有,則實無,以為無,則實有。蓋『有』是即『無』而有,『無』是即『有』而無,有無俱非真,而我則湛然常住也。知我常住,何以爭為?」二僧無對。

【注釋】

徐六擔板:方言曰:「擔板漢,但見一邊。」比喻見解偏執。

梨園:原是唐玄宗教練宮廷歌舞藝人的地方。後人遂稱戲班為梨園,稱戲曲演員為梨園子弟。

【譯文】

有兩位僧人在途中相遇,一位參禪,一位念佛。參禪的人說:「本來就無佛,有什麼可念的?佛這個字,我不愛聽。」念佛的人反駁道:「《阿彌陀經》上明明稱『西方有佛,號阿彌陀。』又《楞嚴經》上也說『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你怎麼可以妄謂無佛?」於是,一個堅稱有佛,一個斷言無佛,兩人爭論不休。適逢有一少年經過,聽到他們的辨論,忍不住插言道:「兩位師父所說的話,都似徐六擔板,但見一邊啊。」二僧呵斥少年道:「你這凡夫俗子,哪知道什麼佛法?」少年說:「我的確是凡夫俗子,然而以我這個凡夫俗子作比喻,多少也可以明白一些佛法呀。我是一名演員,在戲場上,有時扮演君王,有時扮演臣子,有時扮男人,有時扮女人,有時扮善人,有時扮惡人。如果有人要在這其中去尋求所謂君、臣、男、女、善、惡,若以為有,而實際上卻是無;若說無,戲劇上卻又實實在在有。這裡面的『有』是由『無』而有的,『無』是由『有』而無的,有和無皆不是真實的,而我自己則依然還是我本身,並不因為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而改變。懂得自己的真我常住,還用得著爭嗎?」二僧聽了,這才沒話可說。

【學文解讀】

佛法呀,它具有廣博的範圍,非常的深奧。人們學佛法,往往依自己的理解而認為啊佛法是什麼樣,將佛法的一部分、一端,理解為佛法的全部,學佛人往往會犯這樣的錯誤。就像這兩位僧人:學禪的認為念佛法門是沒什麼用,不需要念佛;而念佛的認為念佛就好,何必學什麼禪宗。(他們)都不懂得啊:佛講的各種方法,都是針對不同人、不同根性,(以)不同方法教化不同人。其實呢只要按照其中一個方法修成功就可以了,就可以了,不需要判斷、評論別人如何、別的方法如何。

就像蓮池大師用這位少年做的比喻:如果你是男人,那麼呢就扮演好「男人」的角色;如果是女人,就扮演好「女人」的角色;那麼如果我們是男人,不會說這個世界沒有女人;如果是女人,也不會認為這個世界光有女人,沒有男人;但是學佛的人,往往就認為只有這個,沒有那個,往往是這樣。對於「有」和「無」,都非常地執著,不知道「有」和「無」,都是事物一體兩面。

所以能夠學習佛法、能夠融會貫通,這真是不容易的事情,非常不容易。我們看看這個世間:或者說學佛的、或者不學佛的,搞世間法的、搞出世間法的,張嘴就罵人、張嘴就誣衊人,認為別人錯、自己對這些人,都是執著的人,修行啊沒有修到根本的人,自己我執、法執嚴重的人。不懂得融會貫通。這些人很多,非常多!面對這些人怎麼辦呢?大家記住:不要爭論,也不要評論,也不要議論。看著就得了,自己念佛算了。否則啊一旦沾上,這就沒完了,要跟你辯到底,甚至呢,就開始誣衊你、攻擊你,用他理解的就開始干這事,現在這種人特別多。

∞ 精彩推薦 ∞

∞ 本源法師弘法視頻 ∞

∞ 認識彌陀寺 ∞

弘法 實修 安養

教遵天台 行歸凈土

1、東台彌陀寺每年舉辦佛七、短期出家、傳三皈五戒梵網經菩薩戒。

2、每月六齋日傳授八關齋戒,農曆正月、五月、九月整月傳授八關齋戒。

3、每月十五、三十誦戒、學戒。

4、每月不定期放生2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台彌陀寺 的精彩文章:

舍不掉的臭皮袋帶給你的是什麼?

TAG:東台彌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