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地名背後的歷史:話說雲陽

地名背後的歷史:話說雲陽

原標題:地名背後的歷史:話說雲陽


地名背後的歷史:話說雲陽


宋旭


(一)


晉北右玉左雲交壤之處,有古堡曰「雲陽堡」。書言其建於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磚包,周長800米,高連女牆13.6米,為明大同鎮七十二城堡之一。據明代長城沿線古堡命名規律,「雲陽堡」,為築堡而沿用舊名,且其地近「雲陽谷」,蓋「雲陽」之名久矣。

據《資治通鑒·梁武帝大同元年》:「稽胡劉蠡升,自孝昌以來,自稱天子。」《北齊書·神武帝紀》載:「孝昌中,山胡劉蠡生自稱天子,年號神嘉,居雲陽谷,西土歲被其寇,謂之胡荒。」山胡又稱稽胡、步落稽,乃晉時匈奴別種,《周書稽胡傳》載:「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劉元海(劉淵)五部之苗裔也。或雲山戎赤狄之後。自離石以西,安定以東,方七八百里,居山谷間,種落繁熾。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衣麻布。」山胡首領劉蠡生世居雲陽谷,魏末趁「六鎮」兵變、天下大亂,於家鄉擁兵自立,稱天子,置百官,年號神嘉,統治地盤包括今山西北部和內蒙古中部部分地區。


左雲本地學者魏文根據《魏書·地形志》「雲中郡領延民與雲陽二縣」的記載,猜測「北魏的延民縣應該在右玉到平魯一帶,當時的雲中郡延民與雲陽二縣,縣與縣的地理位置不會太遠……北魏的雲陽縣城就在左雲縣大河口村南,也就是人們所說的榆林城。」也有學者認為北魏時期的「雲陽谷」是在今天汾陽一帶的雲周(州)西村附近。


根據《魏書·地形志》的記載,雲中郡為明元帝永興(409-413)間置,領延民與雲陽二縣。延民為州、郡治,其地即西漢定襄郡城、北魏前期的首都盛樂城,城址在今內蒙和林格爾縣下土城鄉之上土城村。至北魏末年,六鎮兵亂,北邊淪棄,孝武帝永熙間(532-534)僑置朔州、雲州於并州界。而此時為安置內遷的雲州(原朔州)雲中郡流民所置的僑縣「雲陽縣」(地不詳),則很可能在汾陽一帶。也就是說,最早的「雲陽縣」置於明元帝永興(409-413)年間,汾陽一帶的「雲陽縣」是一百餘年後的孝武帝永熙年間(532-534),因六鎮之亂,北邊淪棄,內徙流民所置的僑縣。按:劉蠡升的神嘉王朝自起兵到兵敗共十年(525-535年)。當劉蠡升起兵之時,「雲陽縣」尚未僑置,至孝武帝永熙(532-534)間,僑置「雲陽縣」之時,神嘉王朝已幾近覆滅。所以,老宋認為,魏文所言「劉蠡升起兵之雲陽谷就在右玉雲陽及左右玉交界的五路山一帶」應該是可信的。



(二)


剛剛過世的余光中有一首《鄉愁》: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從1949年到現在,68年,一條寬度不到400公里的海峽,成為咫尺天涯,將大陸和台灣隔將開來,成為兩岸同胞一大恨事。


而早在2000多年前,相同的情景,亦在東亞大陸上演。只不過,那個時代,將同出於這塊大陸的族群隔開的,是一道人工屏障——長城。


其實,「雲陽谷」究竟在哪裡,並不是一個重要的話題。因為在東亞大陸腹地,叫「雲陽」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


我們要做的是,穿越近5000年時光,細數不同時期散落在塞外的游牧族群——葷粥、丁零、大夏、莎車、豹胡、代翟、匈奴、樓煩、月氏、東胡……無一例外,都能在中原找到他們最初的足跡。

所以說,華夏民族從來都不是一個以血統凝聚的民族,在這一龐大的族群中,最強的凝聚力,緣於文化的認同。上古時代的炎帝、黃帝、太昊、少昊等聯盟首領,都可以稱作我們的人文始祖。


但是,煌煌二十四史,有一些族群,就沒有一席之地。比如少昊,從來就不為正史所載。


而恰恰是作為「金天氏」的少昊,與「雲陽」這一地名,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古帝「少昊」,己姓,一說嬴姓,名摯,號金天氏,又稱「朱帝」、「白帝」、「西皇」、「窮桑氏」、「雲陽氏」、「空桑氏」。在晉代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少昊與高陽、高辛、陶唐、虞舜列為五帝,為五帝之首。《左傳》昭公十七年,郯子在追述少昊時說:「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過去一般認為,少昊是黃帝長子,因他能繼承太昊的德行,故稱少昊或小昊。


為什麼作為上古部落聯盟首領之一的「少昊」不為正史所載?


從郯子所言的「我高祖少皞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左傳·昭公十七年》)可以看出,「少昊」部族是一個古老的,有著鳥崇拜的東夷族群。至於後世所言之「少昊為黃帝長子」,實為鳩佔鵲巢,並其族而因其名也!


傳說黃帝有子二十五人,現在我們能說出的一曰玄囂,一曰昌意。「昌意」,古音「dan—uu」。從音韻學角度講,「昌意」,即後世所謂之「單于」,而「玄囂」實為「少昊」之對音。北方游牧民族自古有「少子守灶」之俗。從後世的《魏書·帝紀第一·序紀》所言的「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可以看出,涿鹿一戰,黃帝誅蚩尤而服其族,作為「少子」的「昌意」被留在本部落「守灶」,任部落「單于」。而作為長子的「玄囂」,則派往被征服的東夷部落,以統其民,並襲用了該「少昊」這一族號。


遠古時期,東亞大陸散布著三大族群:以黃帝為首的「少典軒轅氏」,以炎帝為首的神農氏族群,以太昊為首的東夷族群。據《史記》:「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可以看出,當時的東亞大陸,已經開始了族群之間的分化和融合。而「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則說明炎帝神農氏與黃帝族群合併,炎黃聯盟誕生。


耐人尋味的是,其中的「軒轅乃慣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蚩尤,何方大神?

關於蚩尤,《尚書》、《國語》、《逸周書》、《山海經》、《莊子》、《呂氏春秋》以及後世之《述異志》多有記載。根據這些記載,結合民間傳說,可知「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領袖,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有學者認為「蚩尤」屬於「炎帝」聯盟,也有學者推測蚩尤屬於太昊、少昊氏族集團。從「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的形象推斷,其為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當炎帝神農氏世衰之際,作為「炎帝」聯盟最重要的部族,以「牛」為圖騰的「蚩尤」部落分化出來,向東發展,征服了以鳥為圖騰的少昊聯盟,並形成「九黎」族群。也正是因此,其勢力才能達到「兄弟(聯盟部落)八十一人」。其後,經涿鹿之戰,黃帝誅殺蚩尤,完成了東亞大陸的第一次統一。並封其長子「玄囂」於「少昊」故地,因其號而領其眾。這與周初分封諸侯,何其相似。本為姬姓王族,封之蔡,則曰「蔡侯」,封之唐,則曰「唐侯」。也正因此,儘管其後聯盟首領諸如「顓頊」、「堯」、「舜」多出自「玄囂」所封之東夷族群,但後世正史對「少昊」之名刻意避之,蓋因後世儒史維護正統之故,可謂用心良苦矣。



現在,我們還原一下「蚩尤」的上古讀音:「蚩尤」,上古音擬構「tiu—giu」,其音所對者,「屠何/屠各」是也。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664年以前,「屠何」一直是遼西大小凌河流域的方國名稱。其國何時所立,史莫能述。但我們根據「蚩尤」古音正對「屠何/屠各」,可以推斷,「屠何」古國為「蚩尤」後裔所立。對此,東晉時期的王嘉所著《拾遺記》記載:「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遷惡者於有北之鄉。其先以地命族,後分為鄒氏屠氏」。「有北之鄉」就是北方寒冷之地。說明曾經有一部分蚩尤遺裔被遷到北方。同時,「軒轅去蚩尤之凶,遷其民善者於鄒屠之地」,也間接說明,「蚩尤」與「有屠之地」關聯甚大。


有蒙古族學者陶克濤所著《氈鄉春秋——匈奴篇》,稱「蚩尤」是「匈奴」在傳說時代的稱號。這是在繚亂的史籍中看花了眼。


其實,所謂的「匈奴」(初稱「葷粥」),最初僅僅是一個普通的部落。後世對葷粥、獫狁、匈奴等詞為同音異譯或一聲之轉的認同,都是源自《史記》。實際上早在黃帝時代就有該族群,居住於凶犁之谷,他最初的稱呼是葷粥。而黃帝擒殺蚩尤的地點也正是匈黎之谷,這不是巧合,至少說明渾粥和蚩尤是一個軍事聯盟體在和黃帝作戰,戰爭的結果是擒殺蚩尤而北逐渾粥。一千餘年之後,湯革夏命,夏後氏苗裔淳維帶領夏族殘部北走,並其部而仍用其號。此時的匈奴為「姒姓/允姓」匈奴。至於「蚩尤」後裔代「匈奴」而立,則要再等一千年。



(三)


公元前663年,山戎向燕國發動攻擊,燕求救於齊。齊桓公發兵救燕,擊敗山戎,攻克屠何故城。山戎從此消失。失敗的屠何國人,一部分流徙今河北省北部,融於古燕人之中,成為華夏族(即後來的漢族)的組成部分;而其主力則向西北方向,深入大漠深處,並征服了「姒姓/允姓」葷粥,這便是被後世稱作「大漠風暴」的「屠各匈奴」。


根據《晉書·北狄·匈奴傳》所言:「屠各最豪貴,故得為單于,統領諸種。」可知「屠何」部族征服「姒姓/允姓」葷粥之後,世襲「單于」之職,成為匈奴「王室」。其後,匈奴的「王室」,《史記》、《漢書》均稱「欒鞮」,《後漢書》則稱其為「虛連鞮」,其族名直指「金天氏」。

古代匈奴,有一種祭天用的核心道具——金人。《史記·匈奴列傳》有這樣一條記載:「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餘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講的是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霍去病擊破匈奴休屠王城(今武威市城郊),奪走了匈奴人的珍寶「祭天金人」。當霍去病將「祭天金人」呈給漢武帝,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表現出罕有的敬意,將其安置於陝西淳化西北甘泉山的甘泉宮內。



甘泉宮是個什麼地方?《史記集解》記載:漢書音義曰:「匈奴祭天處本在雲陽甘泉山下,秦奪其地,後徙之休屠王右地,故休屠有祭天金人,象祭天人也。」


為何「休屠王」有祭天金人?


據唐長孺考證,「屠各」應是「休屠各」的省稱,有時也省稱「休屠」。老宋以為,「休屠」最初應為匈奴的封號。「休」,古音為「hu/gu」,「休屠」,即「孤塗」。《漢書·匈奴傳》:「單于姓攣鞮氏,其國稱之曰撐犁孤塗單于。匈奴謂天為撐犁(騰格里),謂子為孤塗」。又言其建制「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左右大將……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最大國」。所謂的「賢(古音han)王」,就是「罕王」,一般從單于諸子中選任。其中之「左賢王」地位最高,常以太子為之。而「休屠」,正是匈奴所謂之「孤塗」,即單于之子。游牧民族有將封號用作族稱或姓氏的習慣,故後世的「右賢王」將自己所統領的部族稱作「休屠」部。


因為「休屠王」是單于的王子,匈奴屠各的王室成員,所以,「休屠王」有祭天金人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了。


問題是,匈奴所祭之天為何物?其祭天處與「雲陽」有什麼關係?


當我們將目光拉回到千里之外的中原故地,便會明了其中的原委。


在山東省曲阜市城東4公里處的高阜上,有一座高8.73米,頂立12米的上古帝陵,因其形如金字塔,故有「中國金字塔」之稱。帝陵所在的高阜,古稱「雲陽山」,其陵傳為少昊的墓地。


無獨有偶,在湖南省茶陵縣縣城城西2.5千米處,亦有一座海拔九百餘米的名山——雲陽山。據《漢學堂絲書》和《皇甫記》等古籍所載,雲陽山,因少昊雲陽氏始封於此而得名。

種種跡象表明,匈奴所祭之天,實為古帝少昊,亦即後世所謂之「昊天大帝」。而「雲陽」,正是其祭天之所!



需要說明的是,祭祀「昊天大帝」,不是匈奴獨有的遺俗。我們都知道,上古東方「九黎」人口眾多,蚩尤之後,包括少昊遺族在內的「九黎」部眾,一部被遷於「有北之鄉」建立「屠何古國」;一部留在北方,建立了古黎國;一部被安置於鄒屠之地,加入黃炎部落聯盟,即後世之「黎民」;而很大的一部分則向南,徙往長江流域,發展成後世苗族的主體。到帝舜之時,又「流共工於幽州,放雚頭於崇山,竄三苗於三危、殛鯀於羽山」(《尚書·舜典》),也正是這些「九黎遺族」,將「雲陽」這一地名帶到了湖南、重慶、陝西、山西、甘肅、內蒙古等地。


現在,我們回過頭,再看位於晉北右玉縣與左雲縣交壤之處的「雲陽」。


「雲陽谷」實為山胡劉蠡升世居之地。劉蠡升(?-535年),有文獻稱其為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區人。世人稱劉蠡升為山胡,山胡即「稽胡」、「部落稽」。《周書·異域傳上·稽胡》:「稽胡一曰步落稽,蓋匈奴別種,劉元海五部之苗裔也。」


劉元海,就是建立「漢趙」的劉淵。


劉淵(?-310年),字元海,新興(今山西忻州北)人,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後,南匈奴單于於夫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母呼延氏,十六國時期前趙政權開國皇帝,304年-310年在位。劉淵在父親死後接掌其部屬,八王之亂時諸王互相攻伐,劉淵乘朝廷內亂而在并州自立,稱漢王,建立漢國(後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改元永鳳。310年,劉淵病死,在位六年,謚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劉淵為匈奴屠各王室後裔,作為劉淵五部之苗裔的山胡劉蠡升部族,將世居之地叫做「雲陽谷」,恰恰證明了「雲陽」二字,是匈奴屠各王室對於遠祖的共同記憶。


這種記憶模糊於煌煌正史,但在其族裔相傳間,卻是那樣的清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雁門文叢 的精彩文章:

TAG:雁門文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