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著名書法家段俊平:論文人書法與書法的文化性

著名書法家段俊平:論文人書法與書法的文化性

文人書法這個詞的產生應該在現代,因為在古代凡是書法家,基本上都是文人,所以其書法作品不會專門給一個「文人書法」的定義詞。因為過去會寫字,而且能稱得上書法上乘的基本是文人,他們為出人頭地,從小就熟讀詩書,而科舉考試書法也是必須過關的,明代大書法家董其昌就是因為字寫得丑而名落孫山,後發奮習研書法,終成一代大家。縱觀歷史,現在能留傳下來的書法家首先是飽讀詩書的文化大家,其次才是書法家,被譽為天下三大行書的作者:《蘭亭序》的王羲之、《祭侄稿》的顏真卿和《寒食帖》的蘇軾,他們不僅書法家,而且也是文化大家。這三篇墨跡之所以被稱為天下三大行書,這不僅得益於他們的書法美崙美奐,也得益於這三篇都是膾炙人口的文學名篇。其中的《蘭亭序》的「群賢畢至,少長咸集」和「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等許多名句,成為了後來書家作品的常用內容。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書於滿腔悲憤、聲淚俱下之時,其胸中失去親人之痛與對叛匪逆賊之恨交織奔涌,被精彩的華章表現的淋漓盡致;蘇軾《黃州寒食詩帖》書於人生失意凄苦、懷才不遇之時,其胸中孤寂絕望的悲觀與難卜未來的抑鬱,從深沉低吟到放聲傾訴,慟徹心扉,文字扣動人心。這三篇墨跡均沒有形式設計之反覆推敲與深思熟慮,一篇即興手稿,一篇亡者悼文,一篇自書詩文,卻成了書法史上的蓋世華章,原因何在?只有一個答案:書家在情動難耐之刻,加上他們的文化底蘊一蹴而就。所以他們的作品一定是與自身文化素養有關。他們可稱為文人書法,文人書法的價值亦不僅在於書法技能本身,而更在於書法之外的文化氣質和修養。

古代書畫藝術是文人書齋中的雅玩之事,書畫可以幫中國文人尋找身心的安頓和心靈的超脫。中國文人認為中國哲學是一種生命哲學,而中國的書法藝術正是這種生命哲學的體驗,中國人把書法作為自己的精神寄託和心靈撫慰從古到今,從沒有變過,書法藝術所表現的美學正是儒家所追求的「誠心、正意,修身」的表現。通過書法藝術,中國人找到了精神的自我修鍊和寄託的途徑。書法研習過程是精神境界提升的過程。許多人學習書法,不是為了成名成家,而是一個身心都得到愉悅的精神之旅。柔軟的毛筆蘸著黝黑的墨汁在潔白的紙上寫出的優美漢字,已經超越了漢字本身的意義,它是書寫者精神的自由流淌和心靈的放鬆。所以書法除了技法以外,更多的是人的意志,情趣,精神、追求和心境的表達,所以有字如其人之說。西漢文學家楊雄說:「言者,心聲也。書者,心畫也。」這也說明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是以線條來表達書者情感和心緒變化的,書法除了技法,更多的是它的文化特性。所以中國書法的傳承更多的是技法以外的文化傳承。王羲之的《蘭亭序》不僅是書法名篇,而且是文學名篇,蘇軾不僅是書法家,更重要的是文學大家,孫過庭的《書譜》不僅是練習草書的經典範本,更重要的是它本生的學術及文學價值。我們發現,中華書法文化綿延至今,流傳下來的書法名篇的作者沒有一個不是飽讀詩書的文化大家。文人書法這個概念其實是多餘的,書法歷來就是文人的專利,那些沒有文化的人寫出的字只能是工匠的工藝品而已,談不上書法藝術,藝術一定是超越於生活的精神活動。

段俊平先生書法作品

清代劉熙載說:「書,如也,如其學,如其人,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寫字就是寫作者的文化修養和人格理想,非有博學多識、遠大志向、高尚情懷,書法怎麼可能做到精妙呢!一幅好的書法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明白地看出作者的心境、涵養、志趣和品格。北宋文學家,書法家林逋性情孤高自好,喜歡恬淡,自甘貧困,不被名利所累,四十歲後隱居杭州西湖。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來。以湖山為伴,相傳20餘年沒有去過城市,以布衣終身。林逋終生不做官不娶妻,沒有孩子,只喜歡喜植梅養鶴,自謂「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人稱「梅妻鶴子」。所以當宋代書法家黃庭堅看到林逋的字時,不禁被作品中所展示的氣韻所驚訝,發出了「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癒,方飢不食而飽。」的感嘆。如果林逋沒有這樣的生活經歷和精神歷練,其作品不會到了讓人看了,不吃藥病就能好了的境界。書法既可以外師造化,又能表達書者的心境,書法作品的構思、布局、變化,是書者意念在筆尖上的表達、書法的造型,迴旋轉折,進退往複,嚴容神姿,是書者情感在筆豪上的傾述。我們看書聖王羲之的書法就可感知他的情感歷程。王羲之寫《樂毅論》時抱著抑鬱的心情;寫《畫贊》時,意念中又涉及到許多瑰麗、奇妙的想法;寫《黃庭經》時,表達了對道家的崇尚和精神的愉悅;寫《太師箴》時,表現出對世事的變化多端,爭鬥曲折的無奈;在寫《蘭亭序》時,則是表現出浪漫和虛無的人生境界;寫《告誓文》時,表達的是心情沉重,神志慘淡。足見王羲之的每一件作品都表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李白有一首詩叫《王右軍》,其中有這樣兩句:右軍本清真,瀟洒出風塵。趙孟頫又把它加以演繹,成了下面兩句:右軍瀟洒本清真,落筆奔騰勢入神。都是對王羲之的讚美和推崇,王羲之之所以能成為書聖,與他的文化氣質和精神境界是分不開的,而他高超的書法技藝也是源於此,所以王羲之的書法也是文人書法的典範。

宗白華先生在回答中國書畫究竟在表達什麼時曾認為,書法既不以世界為有限圓滿現實進行崇拜模仿,也不是向無盡的世界作無盡的追求,煩悶苦惱,彷徨不安。書法所表現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無限的太空渾然融化,體合為一」。說明了書法的文化性。書法應當是人格、品行、文化和氣質修養等的綜合體現,而不僅僅是一項書寫技能。強調書法的文化性並非是要放棄技法的錘鍊,技法是書法藝術的基礎,但是技法只能算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就如佛教的戒律不是目的而只是通往佛法的手段一樣。書法藝術三千多年的歷史,算是一次遙遠的旅程,而當我們出發得久了,竟然忘了最初的目的,如今我們的書法藝術對文化性的認識不夠,過分誇大了書法的技能,大部分書法比賽和展覽過多的重視形式而忽略了書法藝術的文化屬性,展覽的作品越大越好,書寫的內容花樣越多越好,完全忽略了書法藝術美學的實質。現代書法確實是有展覽的屬性,但書法的文化本質並沒有改變。收藏的價值也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收藏的東西不是越大就越好,還是要看作品的藝術和文化價值。而社會上所謂的名家只是常年專供技法而胸無點墨,作品只能是形似,完全沒有文化境象在裡面,更談不上氣韻了。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妙悟,是人生境界的表達,沒有文化浸潤和精神修鍊不肯能達到妙悟的境界,書法一定是文人的藝術,書法的屬性一定是文化性的特徵,這一點毋庸置疑。縱觀中國歷史中書法的生成及發展,有一條明確的主線,這就是它生長於傳統文人之中,依靠傳統學問來滋養。所謂國學或者說傳統學問,造就了中國傳統文人獨特的精神氣象及人格魅力,傳統的經、史、子、集四大類別的學術成果和學術思想,是探知中國人文精神的通衢,書法恰恰是在這些學問的蘊含之中,才滋長出那份雋永蘊藉的內涵,擁有了那份獨特的高尚意趣的文人氣質。而這些在單純的書法領域之內無論如何勤苦用功都無法獲得。

段俊平先生在耶魯大學傳播中國文化

現如今,書法已成為藝術學之下的一門獨立學科,更多地講究技巧與造型,而與傳統學術的訓練與養成卻無多大關係,且漸行漸遠。但書法的支撐點一為技法,二為境界。技法固然很重要,但它保證了法度的確立;而後者則是決定書法藝術精神高度的因素,它展示人的靈魂和真實的內心世界,因此它超越於技法之上,是決定書法品質中那一層形而上意義的更加重要的因素。所以重新認識書法的文化性可以說對傳承中國書法藝術至關重要。「功夫在書外」,書法歷來就是文化的產物。我們必須在強調書法的技法外,更應該強調書法的文化性,只有有技法、有文化、有境界的書家才能在書法藝術上有所成就。

段俊平先生簡介

段俊平 著名國學專家、著名書法家、知名管理學者、京麓書院院長、中華書畫藝術研究院院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北京東城區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北京大學藝術學院訪問學者、內蒙古年度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北京愛維龍媒文化產業集團董事長。

段俊平先生家學淵源,遵循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的教誨,數十年如一日歸隱研習中國傳統文化及書法藝術,終獲傳統之精髓。理想於: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段俊平先生長期立足於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主張建立中國傳統哲學思維與西方現代管理模式相結合的「中國化管理模式」,所創立的「中國化管理」新儒學應用理論,深受專家與企業家推崇和認可。所著的《傳承的力量》、《企業幸福力》、《大道行簡》及《中國管理往事》等多部中國化管理專著成為年度最暢銷的管理類圖書。被京東商城評為讀者最值得推薦的圖書,也成為被引用最多的管理觀點的管理學家。很多文章成為議論文範文入選中小學選修課本和中考題。國學及藝術文章和書法作品被數百種國內外媒體報刊登載,被評為「中國百名最有影響力專家」2014年8月被泰國皇室授予「人類文化傑出貢獻獎」及「中泰友好形象大使」榮譽稱號;2014年11月獲紐約中國書法國際大展「藝術成就獎」和「德藝雙馨大獎」等國際獎項。

段俊平先生的書法秉承家學,從小遍臨傳統名帖,以深厚的國學底蘊和天賦,在傳承古法的基礎上自成一家。書法作品品位超凡脫俗;筆法天真自然、驕快飛揚;意境清雅和暢、禪定寫心;神韻筋脈相連、古樸飄逸,深受國內外政要,商界精英和大眾群體喜愛,並被人民大會堂、中國美術館、香港中華藝術館、日本國立博物館及眾多藝術機構收藏,所寫書法論文被《中國書法》、《書法》、《書法導報》、《中國美術》刊物刊登,並成為書法教學的教材,2012年被多家媒體評為最有天賦和最具升值潛力的書法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商網 的精彩文章:

曝B站最快於今年第一季度赴美上市 估值將超過10億美元

TAG:中國商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