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颱風」戰鬥機:歐洲多國扯皮的產物,奧地利22億美元用10年就扔

「颱風」戰鬥機:歐洲多國扯皮的產物,奧地利22億美元用10年就扔

原標題:「颱風」戰鬥機:歐洲多國扯皮的產物,奧地利22億美元用10年就扔

【本文較長,歡迎您的評論和板磚、還有關注】

「颱風」戰鬥機:歐洲各國「扯皮」的產物

在2016年英國空軍已經開始進行「颱風」戰鬥機「百夫長」計劃第一階段(P1Eb)升級改裝後的作戰評估。「百夫長」計劃是英國空軍提出的「颱風」戰機升級計劃,目標是在2018年底前將「狂風」戰鬥機的作戰能力無縫地移植到「颱風」戰鬥機上。而在2017年2月18日,德國空軍又宣布,其戰術空軍中隊(TaktLwG 31)的颱風戰鬥機已經獲得了空對地打擊能力,可以配裝激光和GPS制導的GBU-48炸彈。再加上之前具備的空對空打擊能力,德國的歐洲戰鬥機具備了多用途作戰能力。


由此可見,這款雲集歐洲眾多先進技術、大量資金、幾十年開發的「颱風」戰鬥機,直到2017年年底才讓德國空軍具備了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作戰能力」。颱風戰鬥機(又常被稱為EF-2000)是一款雙發動機,采前翼加上三角翼(鴨式布局)設計的多用途戰機。參與設計與生產的歐洲戰機公司(Eurofighter GmbH)是由數家歐洲的航太公司於1986年時組成,而相關的研發計劃則在更早的1979年時就已展開。歐洲颱風戰機計劃特別的意義除了軍事上以外還有政治上,這是第一次有兩個以上國家構成的集團在研發階段就開始整合資源;進行一個武器專案,也為後來的歐洲統合之路發出了象徵性的推動效果,當颱風戰機在各國服役的那一刻也成了歐洲統合的一次媒體活宣傳,颱風戰機還未真的上戰場就已經打了一場勝戰,在概念上改變了國界。



早在1971年英國就明確了對於新式戰鬥機的要求。1979年,西德對於新式戰鬥機的要求則導致了MBB JF90 ( TKF-90)概念機的開發。到了1979年,英國航太和Messerschmitt-B?lkow-Blohm公司向他們各自的政府提交了ECF(歐洲聯合戰鬥機)的正式提案。在1979年10月,法國達梭加入了ECF小組,到此階段這是第一次「歐洲戰機」這名稱被用於稱呼此案的戰機。但雖然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但是各國還是在繼續開發自己的原型機,法國稱為ACX、英國稱為P.110和P.106、西德稱為TKF-90 (MBB JF90) 。


1981年因為各種理由歐洲戰機計劃遇到重大挫敗,因為法國達梭堅持領導所有的設計,而英國執意用Turbo-Union RB199引擎會優於法國SNECMA M88引擎。這導致英國方面的BAe, MBB和Aeritalia三家公司在1982年自行發展Agile戰術機(ACA)計劃,而ACA非常類似P.110原型機有彎曲的前翼和雙尾翼,主要差異只有側面進氣孔變成下方進氣孔,ACA當然也就採用RB199引擎,英國國防部同意負擔一半總成本其餘一半事後再付,MBB和Aeritalia於是下定決心要生產兩架ACA原型機(兩家公司各負責一架),1983年五月BAE也宣布簽定一紙合約為了驗證ACA的研發成果:稱為『英國航太實驗機計劃』。



1985年,BAE英國宇航實驗機首飛,接下來五年的設計中歐洲戰鬥機計劃使用了許多英國宇航實驗機計劃的數據資料,最初計劃各國的裝備數量為:英國250架、德國250架、義大利165架、西班牙100架。1992年,英德意西四國為降低成本,對原EFA方案做了調整,新方案稱為EF2000,並計劃生產7架原型機。1994年3月27日第一架原型機出廠,MBB公司首席試飛員Peter Weger駕機繞行巴伐利亞,所有分工工作結束,戰鬥機各項參數和生產分工也都確立。最終生產合約在1997年簽訂,校正後的訂購架數為英國232架、德國180架、義大利121架、西班牙87架。


「颱風」戰鬥機的實際性能

颱風戰機與其他現代戰機相比最獨特之處在於有四條不同公司生產線,其各自專精生產一部分零件供所有飛機;最後再負責組裝自己當地國的最終成品飛機。具體分工是這樣:阿萊尼亞:左機翼、外襟副翼、後部機身一段;英國宇航系統:前機身、座艙罩、背骨、尾翼、內襟副翼、後部機身一段;空客集團德國分部:主機身;空客集團西班牙分部:右機翼、前緣縫翼。



1992年,英德意西四國為降低成本,對原EFA方案做了調整,新方案稱為「颱風」,並計劃生產7架原型機,首架原型機於92年5月11日出廠,94年3月首飛,生產型預計2000年交付。該機採用了鴨式三角翼無尾式布局,矩形進氣口位於機身下。這一布局使得「颱風」有優秀的機動性,但是隱身能力則相應被削弱。操縱系統為全權4餘度主動控制數字式電傳系統,具有任務自動配置能力。除鴨翼外、機身、機翼、腹鰭、方向舵等部位大量採用碳纖維複合材料,該機機動性敏捷性限,具有短距起落能力和部分隱身能力,主要裝備英德意西四國的空軍。上述特性也是近年先進戰鬥機所共有的特點。



「颱風」戰鬥機廣泛採用碳素纖維複合材料、玻璃纖維增強塑料、鋁鋰合金、鈦合金和鋁合金等材料製造,複合材料佔全機比例約40%。採用一些隱形技術,包括低雷達橫截面和被動感測器。前置鴨式三角翼構造空氣動力學不穩定設計提供高度的敏捷性(特別在超音速)、低空氣阻力和可提高升力,機翼使用無縫隙襟翼。飛行員通過每秒自動控制40次的飛行控制計算機和全權4餘度主動控制數字式電傳系統控制飛機去提供好的飛行控制特性。在不使用矢量發動機的情況下就具有優異的超機動性能,得益於良好的機身設計,不但維持高速優異操縱性、也具有很好的纏鬥能力,特別是高速高過載纏鬥。為增加航程,還具有空中加油能力。


「颱風」戰鬥機主要機載設備有GEC-馬可尼公司的ECR90多功能脈衝多普勒雷達,各合作夥伴國正在探討機載雷達採用改進的「合成孔徑雷達」(SAR)模式,以提供亞米級解析度的空地瞄準數據和80千米以外的目標識別能力。「颱風」戰鬥機現用ECR-90/"捕手"(Captor)雷達,將改用符合Tranche 2標準的改進的SAR模式,使該戰鬥機迅速獲得並擴展空地攻擊能力。其他設備包括先進集成輔助自衛子系統(DASS),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具有頭盔顯示器、語音控制系統等控制的高度集成化自動化的座艙顯示系統,STANG3838北約標準數據匯流排。



「颱風」是便於組裝、高效能、匿蹤性、先進航電於一體的多功能戰機,與其他同級戰機相比颱風駕駛艙的人機界面高度智慧化,可以有效減低駕駛員工作量,DASH頭盔顯示器類似於幻象2000和F/A-18,但是更直覺化和有效,較少操作步驟就能達成功能,還加裝了語音辨識輸入可以用口語啟動指令,加快操作流程速度。颱風作戰效能可以和俄蘇-35、法國陣風戰鬥機並駕齊驅,其『可靠耐用度』評估最為出色,英國防衛評估室的評估結果認為颱風戰力僅次於F-22猛禽戰鬥機。


「颱風」與米格-31、F-22、蘇-57戰鬥機及陣風同屬於世界上少數幾種可以在不開後燃器的情況下實施超音速巡航的戰鬥機。颱風在機身不掛油箱只掛六枚空對空導彈時機身阻力最小,巡航速度理論上可達1.5馬赫,以效能相同來論F-22應該會快一點,因為其武器收在機內比較沒有阻力問題。颱風採用先進飛機設計概念;極輕度機身(超過70%是複合材料)和先天不安定性設計,配合四重控制系統的人工安定性,這些設計可以使飛機在極高速和極低速下都能飛行。而電腦線傳飛控系統可以讓駕駛員完全不必擔心飛行控制,還能用軟體避免做出超過機體極限的動作,駕駛員可以專心於作戰。


「颱風」戰鬥機的不足


「颱風」戰鬥機,原本與法國的「陣風戰鬥機」和瑞典的「薩博」戰鬥機並稱「歐洲三雄」,是雙發、三角翼、鴨式布局、高機動性的多用途戰鬥機。 為得就是在國際市場上與F-16展開競爭,而多年來的事實證明「颱風」的性能的確優異,它能與世界上最先進的F-22戰鬥機遭遇時勝率達到50%,進而鑄就了歐洲最強的制空型戰鬥機的稱號。但是如此強悍的「颱風」戰鬥機卻有著致命的缺點。 與F-22遭遇時的勝率全部都是在近身格鬥時取得的,就是因為颱風使用的捕獲者-M雷達。 這種較為原始的雷達工作模式單一,容易受到干擾,在中遠距離無法鎖定敵人反倒被敵人鎖定,無法拉近距離進行近身格鬥。 而且因為片面的追求空中機動,從而大規模使用碳纖維,使得單機造價成本過高。



現役的颱風戰鬥機雖然未採用矢量推力技術,但憑藉優異的機體設計和先進的飛行控制計算機,再加上羅·羅EJ200發動機的強勁動力,「颱風」獲得了不亞於美俄最先進戰機的超機動性能。「颱風」最大的缺點是缺少隱身性能和相控陣雷達,後者可以通過升級改進,但前者卻是先天的不足,加上昂貴的價格僅次於F-22。 隨著性能較強的F-35、蘇-35BM以及性價比很高的「鷹獅NG」的出現,「颱風」戰機不僅市場地位,連性能排名也將被超過。



2002年11月21日一架西班牙雙座原型機DA-6因為引擎問題墜毀,據說是和實驗時標準設定有關,2006年1月16日英國又有一架颱風T-1因為前機輪未放下而使用空氣剎車和反推進緊急著陸,機員無事。該架颱風後來修復後已經回役。2004德國媒體報導少數德國的颱風戰機規格不符標準,在某一溫度下機槍不能退彈,德軍和歐洲戰機委員會都否認此一消息,隨後歐洲戰機委員會宣布加快生產進程,BAe也決定加快飛行員訓練。2006年11月BAe公司展開了小升級計劃針對第一批生產的43架颱風。



義大利國防部證實稱,2017年9月24日,義大利空軍一架「歐洲颱風」戰鬥機在第勒尼安海義大利海岸附近(距離羅馬西南76公里)進行展示飛行時墜海。這架墜毀的戰機(義大利軍方編號為MM7278,機號為RS-23)隸屬於義大利空軍第311飛行試驗中心,第一飛行員加布里埃爾·奧蘭迪遇難。



奧地利國防部更是在2017年決定提前將颱風戰機除役,理由是奧地利現所擁有的15架「颱風」戰鬥機在2020年後,壽限將屆中期飛行時數,若要持續服役,將需要實施改良,但奧地利是中立國,不願要繼續投資在颱風戰機上,而計畫選用單引擎的輕型戰機。 奧地利空軍也正式宣布,該國未來將由輕型戰鬥機來取代服役接近20年的歐洲「颱風」戰鬥機,主要是操作成本的考量。奧地利2003年7月才簽下的19.6億歐元(22.5億元美元)採購合約,2007年7月12日才接收了第一架「颱風」,該型戰機實則用不到10年就決定要除役了。奧地利當年決定購買「颱風」戰鬥機從開始就是一筆爛賬,糾葛了奧國外交、歐盟政策、工合沖銷、空巴遊說與人謀不臧。 但維也納如今能做出壯士斷腕的決策,誠屬不易,甚至還可說是理性、睿智的做法。



甚至奧地利國防部長多斯科齊爾還稱,這一事件是對奧地利的一個「巨大的傷害」。這位部長表示,他們掌握的大量證據表明,自2002年以來,空客公司和歐洲戰鬥機公司在戰鬥機銷售價格和交付能力等方面欺騙奧地利政府,一些錢流入不法分子之手。幾年前,奧地利政府就成立調查組搜集相關資料,掌握了許多證據。奧地利國防部已為打贏官司準備了130頁的起訴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點-新科技 的精彩文章:

中國空軍接收2款高級教練機,海山鷹接替殲-15航母艦載機訓練任務

TAG:每點-新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