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崇禎皇帝如果不死,清朝不可能一統山河,可惜了南明百萬軍隊

崇禎皇帝如果不死,清朝不可能一統山河,可惜了南明百萬軍隊

原標題:崇禎皇帝如果不死,清朝不可能一統山河,可惜了南明百萬軍隊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入紫禁城,危難之際,崇禎皇帝沒有選擇妥協,也沒有接受朝臣們的建議南遷,他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遣散了眾大臣,又命人護送皇子們逃走,賜死了後宮嬪妃,自己則在太監王承恩的陪同下,來到了皇宮後面的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縊於一顆歪脖子樹上,崇禎皇帝一死,明朝宣告滅亡。


李自成攻佔了紫禁城,皇帝龍椅還沒坐熱,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就把關門打開,徘徊在山海關外幾十年的十萬清軍,不費吹灰之力便進入了關內,有人說吳三桂是為了報奪妻之恨,一怒之下才做出如此選擇,說是這麼說,吳三桂是何等聰明之人,他此時定在打著如意算盤,降清只是緩兵之計,從後面發動「三藩之亂」可見一斑。


崇禎皇帝雖然死了,但明朝的軍隊,以及南京一整套完善的機構還存在,這是他們有朝一日東山再起的資本,在這種形勢下,南明政權誕生。清軍雖然入了關,但他們所面對的形式也更加複雜,南方三方勢力,南明政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任何一方隨時都可能將他們趕出關外,不過清朝有個多爾袞,這讓他們多少感覺到一些安全感。



多爾袞不僅有將才,情商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及,他帶領清軍入了紫禁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厚葬崇禎皇帝,這一招可真是太高明,給南明政權送了個順水人情,相比之下,李自成就顯得有些粗暴,同時也加深了明朝遺臣對李自成的狠,清朝雖然佔據了明朝的大本營,南明政權不僅不恨他們,相反還存有感激之情。

面對入關後的複雜局面,清朝統治者們的思緒並沒有亂,他們沒有急於多線作戰,而是集中優勢兵力先對付李自成,八旗軍兵力雖不多,僅十萬,加上吳三桂在山海關帶來的降兵,清軍總兵力不過14、5萬,但他們個個驍勇善戰,面對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可謂是一路摧枯拉朽,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則更是不堪一擊,這兩方勢力很快就被擺平。



形勢漸漸明朗,清朝一統山河唯一的對手變成了南明,這個擁有百萬兵力之眾的臨時政權,其結果我們都知道,清朝僅僅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就把曾經佔據半壁河山的南明政權蠶食殆盡,明朝軍隊後期戰鬥力低下,這是不爭的實事,但這並非南明政權被擊垮的主要原因。


南明政權最大的問題是內部不團結,上文我們說到,他們對清軍不僅沒有多大的仇恨,相反卻心存感激,南明內部各方勢力爾虞我詐,都想推舉一位對自己有利的皇帝上台,而且他們都只想著偏安一隅,奢望能與清朝劃界而治,殊不知清朝野心巨大,他們既然入了關,就沒有想過要再回到關外,劃界而治這種存在隱患的事,他們輕易不會有半點讓步。


南明內部各方勢力不團結,根本原因還是沒有一位正統皇帝,他們各自推薦的人,僅僅是姓朱而已,說不定還不具有真正的皇家血統,當然誰也不服誰,假設崇禎皇帝沒有意氣用事、自尋短見,而是接受了文武百官的建議,將政權南遷,誰還敢心存不軌,定是同仇敵愾,而且朱由檢也並非一位昏庸無能的皇帝,相信他若不死,又佔據著江南廣大富庶之地,定能利用好手上的百萬重兵。


然而現實並非如此,缺少了主心骨,南明軍隊表現出空前的渙散,面對清朝軍隊的南下,儘力抵抗的將士並不多見,看到自己內部的爭鬥,客觀地說,他們也許對自己曾經效力過的朝廷也失去了信心,在清朝的威逼利誘之下,棄明投清的將士不計其數,本來是10萬對100萬的戰爭,卻並沒有想像中的那般激烈。



清朝與南明的戰爭,其實就是一場人心的爭奪戰,勝負的關鍵手不在於軍事實力,而在於利用好人心,利用好對方心裡最大的破綻,這也是封建王朝的弊端,臣子、將士一心只效力正統,很多歷史學家不把南明作為明朝的一部分,也是有道理的,因為南明本身就是一個渙散的臨時政權。

倘若崇禎皇帝不死,明朝國運還將延續,朱由檢本人最多就是背上丟棄部分祖宗基業的名聲,但可以和清朝形成鼎立的局面,不至於亡國,歷史不容假設,明朝皇帝還是太任性,只可惜了南明的百萬軍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天天看 的精彩文章:

崇禎皇帝如果不死,清朝不可能一統山河,可惜了南明的百萬軍隊

TAG:歷史天天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