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超乎想像!古代狀元居然還有這麼多「奇葩」事…

超乎想像!古代狀元居然還有這麼多「奇葩」事…

又到期末季。在期末,最繞不開的話題就是考試了。對於現代的考試,你一定不陌生,但你知道古代考試的那些事兒嗎?說到古代考試,不得不提科舉。科舉,是我國歷史上獨有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科舉制對於我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民俗有著深刻廣泛的影響。比如,狀元文化就是一例。

「狀元」一詞始於唐代

在我國歷史上,歷經千年的科舉制度,造就了許許多多狀元。這其中有摔跤摔出來的狀元,有駙馬狀元、皇子狀元,亦有二十幾天的短命狀元。歷史上的狀元千奇百怪,不勝枚舉。

01

餑餑狀元——李蟠

李蟠是康熙年間丁丑科的狀元。他身材高大,特別能吃,加之思路、寫字都很慢。所以在殿試時揣了36個饅頭。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賴也要賴在考場里把文章寫完,怕到時挨餓,所以要帶足乾糧。

果然,天黑了,考生們都交了卷,李蟠才剛剛開了個頭,監考官過來催他交卷。他急得滿頭大汗,聲淚俱下地央求主考官:「學生畢生之業,在此一舉。請千萬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寫完。」

GIF

監考官見他可憐,就發給他幾支蠟燭。這時他帶的36個饅頭早已吃完,又厚著臉皮要了幾個饅頭,挑燈夜戰。一直寫到深夜才交卷。康熙帝知道這件事後,不但不怪罪他,反而認為這是一位難得的苦學之士,竟破例讓他當上了頭名狀元。

02

「文酒雙全」的狀元——曾棨

江西永豐籍的曾棨是明永樂二年(1404年)的狀元。殿試的題目出得很怪,以禮樂制度方面的經文為題,熟讀聖賢之書的學士們許多不知如何下手,有的挖空心思仍難成文。

可曾棨卻知識面廣,對策寫得格外詳明,近兩萬字的長文連草稿也沒打,一氣呵成。成祖朱棣讀後,讚不絕口,說是「通貫經史,識達天人」,欽定為狀元,授翰林院編修。

GIF

曾棨還有個嗜好,就是喜歡喝酒,且酒量驚人。他考上狀元不久,來了一個外國使臣,此人非常善飲,號稱海量。陪使臣吃飯的大臣們叫苦不迭,說此人實在難以對付,酒量太大了。有人推薦曾棨。

明成祖問,你能喝多少? 能對付得了嗎?曾棨答道:決不辱聖命。明成祖大喜,命他去陪使臣。一連幾天,餐餐酒宴,曾棨把那使臣灌得醉醺醺的,使臣說下餐不喝了,可曾棨卻還只是有點醉意,使臣只得甘拜下風。明成祖聞之大喜,對大臣們說:曾愛卿不管是文才還是酒量,都堪稱我大明王朝的狀元。

03

自封的狀元——陸扆

晚唐的陸扆趕考進士時,正當黃巢起義,他跟隨唐僖宗逃到成都。黃巢戰敗後,他又跟隨流亡朝廷回長安。行至興元時,又傳來朱溫在長安附近發動叛亂的消息。這下急壞了陸扆,他原想憑著保駕的功勞順勢撈個進士,而此時人心恐慌,開科取士無望,便向宰相韋昭度建議就地開考。

韋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亂中開科即使兒戲,但卻能造成朝廷正常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宰相位子則更加牢靠,遂就地草草考了三場。到寫金榜時又無人肯干,陸扆便自告奮勇承擔朝廷「苦役」,趁機將自己的名字寫在榜首。成為狀元以後,他不僅走進了翰林院,還當上了宰相。

04

白撿的狀元——丁顯

明朝洪武十八年,會試後的前三名依次是黃子澄、陳子寧、花綸。殿試時當朝皇帝朱元璋卻發出話來說「我夜間做了一夢,神仙告訴我,本年的新科狀元姓丁」。這下主考大臣趕緊翻閱考卷,找了許久,總算找到一個名次靠後叫「丁顯」的人。

上報皇帝後,朱元璋說:「此人姓丁名顯,自然應『顯』,狀元就該他做。」結果黃子澄屈居探花。朱元璋未必做過那個夢,他是懷疑考官們在利用權力拉私人關係,於是中途橫生枝節,特地另挑一個狀元,以使考官們的如意算盤不能實現。丁顯則恰巧瞎貓碰上死耗子,白白撿了一個狀元。

05

鴨蛋狀元——黃士俊

明萬曆三十五年丁未科狀元黃士俊,家裡很窮。34歲時,想進京趕考,找岳父去借路費。岳父見他衣衫襤褸,連客廳都沒讓他進,只給了他兩個鴨蛋。岳父家的僕人可憐他,偷偷給了他一點錢。沒想到,這個黃士俊竟然高中狀元。

GIF

後來他以「鴨蛋」為題,寫了一篇文章,送給岳父。其中很多名言警句廣為流傳。和《儒林外史》中范進的岳父一樣,黃士俊的岳父也是一個勢利眼。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小看別人,因為你不知道他未來有多強大,什麼事情都在變化之中。

06

當官時間最短的狀元——林震

明宣德五年庚戌科狀元林震,是漳州府歷史上唯一的狀元,漳州(今薌城區)授翰林院修撰。但他當官一個月,就看不慣官場作風,請求辭職歸田,回家種地去了。

當狀元有當狀元的快樂,當農民有當農民的快樂。快樂在於感覺,幸福在於滿足,不要強人所難,也不要強己所難。

07

從末名到頭名的狀元——翁正春

明代萬曆七年,福建人翁正春以鄉試最後一名的成績中舉。以後多次參加進士考試,都沒有上榜。到了萬曆二十年壬辰科,他再次進京趕考,不僅進士及第,而且還成為狀元。

翁正春的可貴在於不灰心、不放棄。要想戰勝別人,首先戰勝自己。

08

抓鬮抓出的狀元——劉若宰

崇禎皇帝即位後,很想有所作為。崇禎元年,即開科取士。殿試後,閱卷大臣精心挑選了前36名的卷子,呈給崇禎審定。但崇禎懷疑憑自己的眼力未必能選出賢才,於是焚香禱告上天,請求賜給真才。然後將這36名進士的名字抄下,做成鬮兒,放入罐內,再用金筷子去夾。

結果夾了三次,都是劉若宰,因此就定劉若宰為狀元。這個崇禎皇帝,也有點太兒戲了。你自己看不準,可以讓大臣們拿意見啊。

09

因名字而得的狀元——胡長齡

清乾隆五十四年乙酉科開考時,乾隆皇帝已經79歲高齡。年齡問題成為他主要的心理負擔。殿試後,閱卷大臣將前十名的卷子呈送他審定。

當乾隆看到第十名時,見其人名叫胡長齡,不免心中一動。「長齡」兩字,不是意味著長命百歲嗎?於是大筆一揮,欽點胡長齡為狀元。以名字取狀元,堪為千古笑柄。

10

臉皮最厚的狀元——裴思謙

唐文宗時,宦官仇士良手握大權。裴思謙當時只是一個秀才,但他巴結權貴的功夫十分了得,很快便與仇士良打得火熱。

GIF

這一年,裴思謙心血來潮,想當個進士,便向仇討了個帖子,去找當年的主考官高鍇。高鍇為官清正,將他轟了出去。裴思謙氣憤之際,聲稱明年非狀元不要。第二年,裴思謙又拿著仇士良的帖子來找主考官高鍇,對他說:「仇大人有信,薦裴思謙為狀元。」高鍇早把裴思謙忘掉了,對他說:「狀元已經有人了,狀元以外的可以按仇大人的意思辦。」

裴思謙厚著臉皮說:「裴秀才非狀元不放!」高鍇知道這次再得罪仇士良不會有好果子吃,就說:「既然如此,我要見裴秀才。」裴說:「卑吏便是。」不得已,只好讓他當了狀元。自己去要功名,而且非要個狀元,此君臉皮之厚,狀元中無人可比。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學少年 的精彩文章:

TAG:博學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