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司馬懿屹立魏國朝堂四世而不倒,他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勢力在護衛著

司馬懿屹立魏國朝堂四世而不倒,他的背後究竟有什麼勢力在護衛著

司馬懿的高祖父司馬鈞為漢安帝時的征西將軍,曾祖父司馬量為豫章太守,祖父司馬雋為潁川太守,父親司馬防為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因字中都有一個「達」字,當時號稱司馬八達。晉武帝司馬炎詔書說:「本諸生家,傳禮來久。」

司馬懿是司馬防的次子,「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東漢末年,司馬懿生於亂世,「常慨然有憂天下心」。南陽太守楊俊素以知人善任著稱,司馬懿二十歲前,楊俊曾見過他,說他絕非尋常之子。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交好,曾對司馬朗說:「你弟弟聰明懂事,做事果斷,英姿不凡,不是你所能比得上的。」

司馬懿少年時和著名隱士胡昭關係很好。因與同郡的周生等人結怨而被謀害,胡昭知道後立刻涉險尋找,在崤山澠池之間找到周生一行,請求他們放過司馬懿,周生開始不肯,但胡昭哭泣的誠意最終還是感動了他,救下司馬懿。

建安六年(201年),郡中推舉他為計掾。時曹操正任司空,聽到他的名聲後,派人召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漢朝國運已微,不想在曹操手下,便借口自己有風痹病,身體不能起居。曹操不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痹一般。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辟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若復盤桓,便收之」。司馬懿畏懼,只得就職。曹操讓他與太子往來游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而據《魏略》則記載,司馬懿好學,曹洪自以為才疏,想讓司馬懿去幫助他,司馬懿恥於和曹洪來往,假裝拄拐不去。曹洪記恨司馬懿,去跟曹操打小報告,曹操徵召司馬懿,司馬懿立刻扔了拐杖去見曹操為其效命。

曹操逐漸察覺司馬懿「有雄豪志」,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幹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回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當時曹操手下的門閥官僚擁漢者尚多,為曹操所忌,司馬懿在此關鍵問題上可能早就表示支持曹操,逐漸被接受重用。

曹丕繼位後,對於宗室勢力尾大不掉很少犯愁,於是魏文帝曹丕為了拉攏士族,從而採納司馬懿和吏部尚書陳群的意見,於黃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新制度,即九品中正制。此制至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又有所變化,它上承兩漢察舉制,下啟隋唐之科舉,在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國封建社會三大選官制度之一,從曹魏始至隋唐科舉的確立,這其間約存在了四百年之久。這種選官制度,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士族所操縱和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鄉閭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銳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曹丕在採納司馬懿、陳群的建議後,九品中正制正式成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但當時察舉尚未完全廢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形勢下產生的。

九品中正制促生了很多有才名的寒族子弟,並且曹丕為了平衡朝中勢力,對這些人很多都委以重任,這些人感恩司馬懿,認其為老師,像鄧艾,鍾會,郭淮等等都稱是他的學生,唯他馬首是瞻,與宗室勢力共同執掌朝局。也正是由於這股勢力奉司馬懿為首,並且一直護衛著司馬懿及他的司馬家族,使其免遭殺害。魏帝也得見其成,使其與宗室平衡互斗,但是想殺司馬懿的心一直存在著卻又不能殺,委實難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來歷史很好看 的精彩文章:

南越王趙佗最害怕的人,一見到他就認慫,此人還不是秦始皇

TAG:原來歷史很好看 |